2020年03月21日20:23 來源:浙江在線
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于2012年12月21日通過決議,確定每年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號召世界各國從2013年開始舉辦紀念活動。聯合國大會作出“國際森林日”決議,目的是要喚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推進全球性植樹運動,積極維護生態安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從古至今,綠蔭一直守護著我們的家園,人類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都依賴著森林。森林覆蓋了地球約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陸地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80%以上的陸地動植物和昆蟲都棲息于此;有超過10億人直接依靠森林獲得食物、能源、住房和收入。可以這樣說,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呵護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森林通過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減輕或延緩著環境改變對我們造成的危害。
生態建設,造林為先。國土綠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的根本,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多年來,我國堅持不懈開展造林綠化,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每年的造林面積都在1億畝左右,國土綠化加速推進,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分別增長1倍左右,新增綠化面積的42%來自植樹造林。40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增長1.05億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85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達11.8億畝。
森林,厚植美麗中國的底色,也默默地守護著人類。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至22.96%,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資源持續增長,人工林保存面積穩居全球首位,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的植樹造林與森林保護成效顯著,成為維持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基本平衡的主要貢獻者,贏得世界贊譽。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NASA地球”衛星資料顯示,全世界在過去20年變得越來越綠了,其中僅我國的植被增加量就占過去17年中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25%以上,對全球植被增量的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放眼中國,塞罕壩沙地不再是“飛鳥無棲樹”,庫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黃河也不再是“萬里沙”……這一系列“綠色奇跡”讓世界刮目相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雖然我們在推進國土綠化上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也要看到,總體上我國仍然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生態產品短缺,與美麗中國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看到,新修訂的《森林法》專門增加了植樹節的規定,將每年3月12日作為植樹節寫入森林法。將植樹節的規定寫入法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愛林護林意識,推動形成各行各業、全國上下共同參與植樹造林,建設美麗家園的良好氛圍。可以這樣說,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上,我們正加速奔向綠富同興的美麗中國。
春回大地,春山可望。發展森林,就是發展民生福祉;保護森林,就是保護人類未來。讓更多綠蔭守護美好家園,是時代發展的呼喚,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多植樹多造林,全力推動國土綠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為維持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基本平衡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新發展階段催生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要與時俱進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進行謀劃,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做到清水下山、凈水入庫,密云關閉礦山,轉型發展綠色農業、鄉村旅游、高端制造,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6%以上。
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 宇興評: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大家都非常振奮,我們要按照更高的標準,保護好首都的凈水。北京密云區區長 龔宗元:密云區始終秉持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老百姓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很好的回報,奮力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范之區。
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 宇興評: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大家都非常振奮,我們要按照更高的標準,保護好首都的凈水。北京密云區區長 龔宗元:密云區始終秉持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老百姓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很好的回報,奮力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范之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湖北是三峽工程壩區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也是維護長江生態系統整體性的關鍵省份,生態地位極其重要。三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局面。
“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