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7日16:05 來源:《求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上升,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難度加大。在此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越是形勢復雜,越要凝心聚力;越是任務艱巨,越要奮勇前進。當前,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我們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小康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之家”、“小康社會”來描述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提前完成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賦予了“全面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同時,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建黨一百年時要實現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經濟社會發展4個方面25項主要指標絕大部分達到預期,各項目標任務進展順利,重大標志性成果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當前,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圖為2020年3月6日,中石化和國機恒天集團合作建設的燕山石化熔噴無紡布生產線投入使用,該生產線年設計產能為14400噸,目前每天可生產4噸N95熔噴布或6噸醫用平面口罩熔噴布。 新華社發 胡慶明/攝
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十三五”前4年,國內生產總值由74.6萬億元提高到99.1萬億元,人均GDP由8079美元提高到10276美元,突破了1萬美元的大關,實現了新的跨越。城鎮新增就業共計537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分別穩定在4%和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處于溫和上漲區間。進出口規模平穩增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宏觀經濟指標表現良好。
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重點任務落實有力有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弱項加快補齊。金融風險有效化解,結構性去杠桿有序推進,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進一步規范。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201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約5億平方米,比2016年末減少近2億平方米。精準脫貧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底,全國97%現行標準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村貧困人口減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94%的貧困縣實現摘帽,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十三五”前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約14%,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3.7個百分點,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2%。
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鋼鐵煤炭去產能任務圓滿完成,糧食產量連續第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市場化債轉股已到位資金1.1萬億元,“十三五”前4年減稅降費超過5萬億元,企業稅費負擔、用能等成本大幅下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9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下大力氣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先進制造業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鞏固,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提高到53.9%。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統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力有序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成投運,雄安新區轉入開工建設階段;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啟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效顯著,干線港口鐵水聯運設施聯通項目全面開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啟動編制。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穩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60%,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規范發展。
改革開放持續有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我國在世界銀行開展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微觀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由2016年的1.5萬戶提高到2萬戶,2019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2億戶。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落地,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形成,國資國企、科創板、自貿試驗區等重大改革穩步推進,價格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4位。出臺外商投資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事項進一步縮減。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朋友圈”不斷擴大,已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瓜達爾港等重大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2.1萬列。
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著力打造農民工返鄉創業“升級版”,激發重點群體增收活力。“十三五”前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為6.5%,與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大力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推進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等重點行動任務。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全民醫保。截至2019年末,全國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13.5億人、9.67億人、2.05億人、2.55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已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4000多萬套,幫助約1億困難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加強生豬等重點農產品保供穩價,及時啟動物價補貼聯動機制,保障重點人群基本生活。搞好煤電油氣運調節和北方地區取暖季保供穩價。
二、奪取“雙勝利”還有不少短板要補、難關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既要看到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又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這一辯證思維是指導我們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論。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但也要看到,疫情使部分服務業和消費受到較大沖擊,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項目建設進度延緩,商務經貿活動受到抑制,穩就業壓力加大,對此需要高度關注。同時,2020年外部風險挑戰可能明顯增多,還存在不少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定目標實現的突出短板和潛在風險。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投資特別是制造業投資增速較低,傳統消費受疫情影響較大。民生領域仍有薄弱環節。“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實現“三保障”面臨不少挑戰,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豬肉等重點民生商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影響需要高度重視。養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存在不足,公共衛生設施建設還有待加強。國內債市、股市、匯市、樓市等方面風險隱患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宏觀杠桿率水平還偏高。我國部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研發能力存在短板。
在抗疫斗爭中,要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復雜性,增強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自復工復產以來,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精準地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開工達產相關的惠企和穩企服務工作。圖為2020年3月5日,即墨區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在服裝繡花生產線上忙碌。 人民圖片 梁孝鵬/攝
在看到問題風險挑戰增多的同時,更要看到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然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發展優勢,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機制更加完善、經驗不斷累積、能力不斷提升,各方面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人才準備更加充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能夠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確保國民經濟發展始終處于合理區間。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經濟總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位居前列,擁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人口總量超過14億,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居民消費持續升級換代,服務消費與中高端消費比重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消費市場潛力正在加快釋放。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近9億的勞動年齡人口、超過1.7億的技能勞動者,每年新增8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人才紅利正加速釋放。我們還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疫情,也一定能夠保持我國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基礎上,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找準工作著力點,講究策略方法,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解決當前問題和化解長期矛盾相結合。認清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能受困于短期變化,要努力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立足2020年、謀劃“十四五”、放眼2035年,花更大力氣解決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筑牢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基礎。二是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咬定既定目標不放松,繼續加力提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實事求是,不提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做超越階段和能力的事情,辦一件成一件,穩扎穩打、分步推進。三是應對外部挑戰和破解內部難題相結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善于借力打力,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共識,加大力度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有效破除發展面臨的束縛。四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在扶持市場主體、穩定市場信心、優化市場環境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準確把握政府職能邊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后為,優化經濟治理方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及時彌補市場失靈。
三、堅持“兩手抓”,奮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帶來新的挑戰,但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要根據疫情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產,大幅提高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的生產供應,優化防護物資調配。圖為2020年2月9日,位于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田莊工業園的匯優潔醫用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次性醫用口罩。 人民圖片 翟慧勇/攝
堅持防疫和生產“兩手抓”,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慎終如始加強疫情防控,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落實好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著力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人員、資金等困難,保障企業合理資金需求,最大限度穩定企業用工,加快重大項目特別是制造業新投資項目開工建設,積極推進在建項目。要處理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強化“六穩”舉措,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積極穩妥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加強經濟監測預警分析,系統化精準化充實政策儲備。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強化政策協同協調,發揮好宏觀政策部門會商協調機制作用,推動形成發展合力。進一步加強預期管理,做好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社會預期。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今年上半年要完成易地搬遷配套設施建設、住房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圖為2020年1月3日拍攝的易地搬遷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城的明瑪小區。 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攝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不斷夯實發展基礎。目前,三大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進展順利,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度依然較大,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盼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宏觀杠桿率水平仍然偏高。打好脫貧攻堅戰,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多措并舉鞏固成果,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及時分析掌握疫情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影響,分類施策、分區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抓緊推進脫貧攻堅任務。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著力補齊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更好發揮以工代賑資金“賑”的作用,落實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網絡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等舉措,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細化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措施,建立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支持貧困地區壓茬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今年上半年完成易地搬遷配套設施建設、住房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有效推進污染防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解決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防治塑料污染,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深入細致排查梳理重點領域風險事項和潛在風險點,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應急處置能力。
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大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酒店餐飲、影視娛樂等沖擊較大,但這一影響是暫時性的。總的來看,中國國內市場具有內部需求增長快、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特點,不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要立足國內,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加強對已出臺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評估,及時調整完善,確保取得實效。強化項目資金和要素保障,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城鎮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力爭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積極培育、拓展消費新增長點,擴大智能產品和綠色產品供給,加快發展服務消費,釋放農村網購和鄉村旅游消費潛力,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當前,一些傳統行業受疫情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則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持續強化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困難越是增多,越要加快改革。要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放眼長遠,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堅持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著力清理規范降低政府性基金和經營服務性收費,拓寬中小企業、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雙創示范基地動態調整,加快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創新高地。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健全信用監管機制,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發展障礙,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推動對外開放繼續往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當前要著力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培育壯大發展動力源。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均衡性還有待提高,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部分地區經濟增速明顯趨緩,南北分化進一步加劇。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推動生豬產能恢復和產業轉型升級。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糧則糧、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原則,科學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主要發展任務,提高區域現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疫情防控期間,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推動區域之間加強上下游產銷對接,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提高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
注重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切實辦好民生實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托幼、養老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要千方百計加大醫療防護物資供應力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保障。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將中央預算內投資優先向疫情重災區應急醫療救治設施、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急需的項目傾斜。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增加居民收入。抓好重要民生領域復工復產工作,增加重要生活物資供應,繼續做好重點農產品保供穩價,保障重點人群基本生活。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持續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提綱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制作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系列微動漫,共20篇。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秀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秀梅,向鹿邑縣申請并實施了無公害黃瓜溫室大棚到戶增收試點項目,帶動貧困戶40戶,每年戶均分紅500元。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我國“十三五”殘疾人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貧困殘疾人數逐年減少,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殘疾人康復服務逐步完善,殘疾人就業幫扶邁出堅實步伐......一張張助殘脫貧成績單顯示我國8500萬殘疾人正在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碩成果。目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廣大殘疾人必將最終戰勝貧困,步入全面小康,與全國人民一道開啟新生活的起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格外牽掛著殘疾人群體,他曾說過,“中國有幾千萬殘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本期《習聲習語》邀您一起傾聽,總書記這樣把這個特殊群體放在心間。
“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即將啟用的晉江市醫院新區,不僅硬件一流,還成功“聯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共同打造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編輯祖拜爾·庫雷希表示,中國成功的減貧成果令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欽佩,總理伊姆蘭·汗一直在學習中國的減貧經驗,希望以此讓更多巴基斯坦人過上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