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1日13:15 來源:央視網
【第一部分】圍欄里的社區
湖北省疫情防控眼下已進入最吃勁的關鍵期,疫情形勢仍然嚴峻,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武漢市抓住救治和阻隔兩大關鍵環節,搶抓重中之重,決戰之地的窗口期,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一大早,江漢區民意街多聞社區的辦公室門口傳來一陣爭吵聲。
田書記:她要把這個圍擋拆了,出去,我們不讓她拆,就罵我們工作人員。
記者:她要從這兒過去。
田書記:我們不是城封堵了嗎,她非要去拆圍擋,她要出去。
此前七天,2月11日的凌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2號通告,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時期,為進一步加強源頭管控,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在全市范圍內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當時要求每戶居民三天可外出一人采購生活物資一次。但是三天之后,社區管控再次升級,除就醫以及防疫情、保運行等崗位人員外,其他居民一律不得外出。15日凌晨,多聞社區書記田霖接到指令后,按照指揮部的要求,用這種黃色的圍欄把整個社區圍了起來。
田書記:她要繞的路是比較遠,我們四個人在那里跟她解釋,我們的志愿者,我們的保安,我們社區的工作人員,聽不進去反而還罵我們。
志愿者周師傅:她非要出去,我們就不讓她出去,她就在那兒罵。
采取封閉管理后,多聞社區通過打造圍欄的方式將社區強行和外界隔離。
志愿者:我們就弄那個路的,昨天搞好了,搞好了被他們又破壞了,破壞了我們又來加固。
今天是社區全封閉管理的第三天,多聞社區有常駐居民1970戶、4700余人,疫情之下,社區原本承擔著對轄區內獨居老人、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新冠肺炎感染者家庭提供生活保障的任務,眼下意味著社區近2000戶居民的糧油蔬菜、基本生活用品保障都需要靠23名工作人員的社區提供保障。
對于有特殊需求的人員,社區可以統一辦理出入證明。從早上八點到現在的這一個小時,多聞社區為醫護工作者、快遞小哥、有就醫需求的患者等人開具了15張出入證明。
【紀實】社區門口辦出入證
田書記:你們路上把自己防護都做好,也戴個眼鏡,回來注意消毒,給他們兩個開出入證,你們身份證帶了沒有?讓他坐一下,你去把身份證拿來。
粉大姐:再一個我們要買菜怎么辦?
田書記:(指旁邊)
粉大姐:就是在那里賣?
田書記:對。
居民不能出社區,蔬菜食品的供應成了剛需,在社區中心的十字路口,這家水果超市從大年初四就開始銷售蔬菜,這兩天,社區全封閉管理之后,多聞社區把他們納入到蔬菜供應的保障力量內。
田書記:允許他出去進貨。而且跟他們都簽了一個協議書,你這個期間保證你的價格包括你的質量,出了問題你要負責任的。
記者:菜品還挺多的。
老板:對,因為社區給我們開通行證,我們去采購回來,再分配給各家各戶。
除了這家蔬菜攤,多聞社區正在聯絡附近超市,籌備以居民團購的方式保障供應,社區邊捋著頭緒邊緊急開啟了之前從未涉及的工作領域,要滿足各家各戶五花八門的生活需求。
記者:你是要出去是嗎?
胡菊連:對。
記者:您是要干嘛去?
胡菊連:我就是有一點臭干子,我想把它處理掉。因為被關在家里,一直都沒有出門。我就心里想,再放就放壞了,就是這樣的。
胡大姐之前在街上擺攤以賣臭豆腐謀生的,疫情發生這一個月的時間,她不能上街做生意,半成品的豆干堆在家里眼看就要爛掉。社區答復,不能開通行證。
田書記:我說她的東西在我這兒附近賣,只要你保證質量,你到我這兒你擺攤我允許你賣。
記者:在這兒擺攤。
田書記:出去賣,那是不允許的。
胡菊連:我在前面一點可不可以擺一下?
田書記:我告訴你,你就在這個賣菜的旁邊,只要不影響交通。
市民:好。
我們跟著胡大姐去她的家,她說疫情發生后她和丈夫幾乎沒出過門。
胡菊連:你們在外面害不害怕啊?
記者:您害怕嗎?
胡菊連:我說個實在話,我沒什么好害怕的,因為感覺是這樣的,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天天有人給我們打電話,有人說負責問你,要是發燒就趕快給他打電話,要是有什么不好的話,他就及時給你馬上來人。我們就像一個小孩一樣的,感覺有大人在保護我們。
記者:你們這個住宅院(胡同)有確診患者嗎?
市民:沒有,目前為止還沒有,那是我平時做生意的小車。
胡大姐是湖北安陸人,兩年前她和丈夫來到多聞社區,租了一間房子做起了小生意。對于他們來說,春節是生意比較紅火的時段,年前,夫妻倆備下了大量的半成品豆干、副食,卻沒想到疫情突如其來。
市民:家里火腿腸丟了幾百根,再還有那個豆腐,是有一點嚴重,損失兩千多塊錢。
記者:這兩千多塊錢平時需要您推著小車去擺攤,多長時間能賺回來?
市民:生意好的話就是半個月可以賺回來,要是生意不好的話,最起碼得20天。
記者:等到疫情過去了,就接著擺能賺回來。
市民:你們也幫我宣傳一下,等這個疫情過去了,我生意好一點……
在多聞社區,被疫情影響的大小生意人很多。我們去的這天看到社區內的一些餐廳、飯店都把食材擺了出來,在自家門前售賣。
胡大姐帶著她家的豆干來到社區的主街上,想問問這家飯店能不能收下她的豆干。
老板:這點東西(擺攤兒)合不來,我也不想在那兒耗著,要是談不好我就想賣一下,要是談得好就給他算了,這點東西蠻累。
在多聞社區,這家飯店開了近二十年了,成了附近很多居民的食堂,本來,這個春節,他們的年夜飯預定出去600多桌,食材全都備好后,疫情來了。
餐館老板:封城基本上就退了,22號了,基本上全部都退光了,這是誰也意料不到的事情。
記者:客人可以跟你們退貨,但是你們不能和提供商退他們的蔬菜。
餐館老板:我們想著沒有這么長時間,說不定封城10天,這個疫情過去了我們就可以正常營業了,哪兒知道一個14天,又一個14天。
前幾天,飯店開始把存庫的蔬菜拿出來賣,一方面彌補損失,另一方面也給社區居民買菜提供些方便。
記者:我看您這兒不是也在賣食材嗎,那大姐的豆干您還能收啊?
員工:因為豆干可以鹵一下,就可以賣了。
飯店收下了胡大姐家的六箱豆干,也算幫她彌補了些損失。疫情當前,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接近中午,這一天的出入證辦理高峰已經過去,社區書記田霖和網格員們開始給這些天逐漸治愈出院的居民上門送生活物資。
這天是69歲的老郭治愈出院的第四天,他的兒子小郭也已經度過了隔離期。一個月前,老郭剛剛病倒的時候,父子倆曾經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共同經歷了最艱難的幾天。
1月25日,老郭開始發熱,28日高燒到了41度。
老郭感覺自己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時候,他的兒子正在焦急地向多聞社區尋求幫助。社區當時派車將老郭送到了協和醫院。經歷完漫長的掛號、ct檢查、核酸檢測,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天。老郭被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是醫院沒有床位可以收治他。
郭勇:床位確實比較緊張,我天天看新聞,看手機也知道床位確實比較緊張,就瘋狂地打電話,沒辦法,害怕了,不能讓我父親走。
而當時,社區的工作人員也處在焦慮和無助中。床位緊張,他們能做的就是把病人的情況向上級指揮部匯報,然后等待上級的指令。
田書記:我當時有很大的無力感,因為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是我的親人,我也不能說眼睜睜看他一個人,因為延誤治療而死,我想幫他幫不了。
兩天后的2月3日,老郭等到了他的床位,他先被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收治,6日又被分診到了金銀潭醫院。
郭偉漢:我到醫院以后,我就有一個想法,好像進了保險箱,那個時候人的心情遽然就變了。那里的醫生很好,態度也好,關心我,一去一看,老師傅有一點喘氣,趕快打氧吧,就趕快給我續氧,續氧以后,我也看見了旁邊病人,他吸氧吸得很多,他那個腹球幾乎要滿了,我就問他,我說你這么缺氧,他說我離不開這個氧,后來醫生來了跟我說,你能夠不吸就盡量不吸,不要依賴它,我就明白醫生說話的意思,我就每次吸10分鐘左右就停下來。
心態轉變后,老郭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入院第六天,他第一次吃光了全部飯菜后,感覺自己真的快好了。2月14日,在轉入金銀潭醫院第八天時,老郭病愈出院。出院時,由于妻子、兒子作為密切接觸者都還在隔離中,老郭回到了只有自己的家中,生活所需交給社區照料,讓社區田書記沒有想到的是,老郭出院第二天,他就接到小郭的求助電話,說老郭在家突發心臟病。
田書記:當天我們破門進去那會兒,我到屋里之后,測量血壓是32,血壓的壓差比較大,心跳每分鐘129,當時需要觀察,因為他兒子也打了120,我們同志也打了120,另外兩個同志就在喂他速效救心丸。
原來,出院后的老郭為了慶祝自己的康復,給自己做了頓飯,還高興地多喝了兩杯酒。
大概一個小時以后,臉特別紅,手也特別紅,心跳很快,我就打電話給兒子,我說我心跳很快,太厲害了,什么感覺,那人都在蹦,坐在沙發上,人都在蹦,又一次挽救了他的生命。
如今,重獲新生的老郭和已經解除隔離的兒子正在居家隔離中,老郭又開始掌勺做飯,他還為自己收拾了釣魚工具箱,期盼隔離結束時,疫情也結束了,他就帶上他的魚竿,踏著春天的陽光去釣魚。
【第二部分】田書記的小超市
2月21日,多聞社區實施全封閉式管理的第五天。
一進社區,我們就發現,原本擺滿了蔬菜的水果店門前空空蕩蕩,卷簾門也放了下來。銷售食材的飯店門口也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了售賣的痕跡。
田書記:因為現在按政府的要求,所有的零售的商超,大型小型的全部不允許對個人。
記者:這個又是什么時候的命令?
田書記:從昨天早上開始,所有的大小超市一律不準對個人,所有的居民購買全部以社區代買和團購的形式來進行開展。
大小商超一律不準針對個人零售,這就意味著全社區4700人的日常所需真的要完全通過社區代購和團購的方式進行,田書記來不及跟我們說太多,急匆匆地出門采購了。
從社區封閉管理的第二天開始,多聞社區開始嘗試團購,居民在各自所屬的網格管理群向網格員提交團購申請,群里給出了不同組合的食品、日用品套餐。社區和商家合作將商品運回,再派發給居民。但是,團購的種類雖多,但套餐都是固定的,居民還會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田書記想了個辦法,他要在社區辦公室開一個小超市。批發一些常用商品,再以原價賣給有需求的居民。
大約十分鐘后,有得到消息的居民來選購了。
女工作人員:你是三個花卷,兩個饅頭。
女工作人員:他是四個花卷,一袋米。
居民:這個米還有嗎?
女工作人員:這個米還有一袋子可以買。
居民:米有兩種,您要哪一種?
田書記:89的是20斤裝的
居民:卷紙已經賣完了?
田書記:卷紙等一下,我們再去拿。一個小時之后再來。
十分鐘不到,卷紙、饅頭和花卷已經賣完了。很快,米和油也賣光了。田書記趕緊安排工作人員去超市繼續采購。
記者:剛才進了幾袋卷紙?
田書記:我們進了五袋,有些東西今天不足。今天搞這個,我們明天的百貨量就會大一點。
田書記:婆婆您要買什么?到后面去排隊,米和面全都有,我保證你今天全都有好不好。
居民:給我一袋米。
女工作人員:米賣完了。
田書記:稍微等一下,他們馬上就回。
居民:包子花卷。
田書記:包子花卷也馬上回來,你到旁邊等一下。
田書記:大米一個小時左右,他們去拖了,到中百。
田書記:趕緊跟店長說,有多少先拉回來再說,先把米饅頭花卷先拖一批回來。
田書記:保持一個距離……火腿腸有,饃饃、花卷都等一下。
說話間,多聞社區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過來尋求幫助。
新的政策下來之后,超市只提供有社區證明的團購,這個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跑了好幾個地方也買不到物資,情急之下,來到社區求助。
在社區工作人員外出補充采購的同時,聞訊而來購物的居民越來越多,大約十幾分鐘時間,隊伍越排越長。
男:你們不把我們老百姓當回事。
田書記:我們盡量在安排的。
男:不要說些客觀原因,我只曉得這些都是客觀,這些人都在為你們隔離,是不是?
男:我們已經封鎖了一個星期了,一個星期給你們準備,你們都沒準備到,我今天才下樓。現在我下來這一個場面,你們看,蔬菜沒有,什么東西都沒有。
田書記:我們都互相理解,每個人都在努力,每個人都在付出。靠一個人是不行的。
男:所以你們的后勤工作應該給我們安排好。
田書記:好。
男: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田書記:我們盡力保障,好不好?
市民:他們真的很辛苦,我們真的很感謝他們,作為社區的干部,他是我們社區的主心骨,什么都找他,什么事情解決沒吃沒喝的都找他們,他們天天從過年年前到現在,都是在為我們社區的居民在工作,我們真的很感恩,很感謝,真的非常感謝你們,真的辛苦了,真的不容易,謝謝你,你像我們什么困難都要找你們,什么吃的喝的,沒有用的都要找你們,謝謝你們,辛苦了,真的很委屈的。
市民:他只為他自己著想,這個疫情其實誰都不想,你不能要求的太苛刻了,居民多,工作人民又很少,他的性命不是性命嗎?
大約半個小時時間,外出采購的工作人員回來了,這半個小時對于排隊等待的人來說顯得格外漫長,但遺憾的是,他們中很多人都在等待的饅頭花卷卻沒有采購回來。
記者:我聽說剛才您不是讓你們買花卷什么的,沒有是嗎?
志愿者:沒有了,花卷已經賣完了,我們把超市已經搬空了。
補充采購回來的卷紙、米、油等物資再次快速銷售一空。但多聞社區這一天的繁忙還遠遠沒有結束。
男:我要看病。
田:我馬上給你開單子,你帶你媽媽去看病,好不好?
男:用什么車子?
田:你要把事情給我說清楚啊。
男:我說清楚了,我要看病。
田:我以為你才看病回來。馬上給你安排,稍安勿躁。
原來這位居民帶著生病的母親來到社區,把資料遞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誤以為他們是剛從醫院回來,便開始查看資料,居民急了,嫌工作人員辦事拖沓,一著急又吵了起來。
男:她死了怎么辦呢?
田:我在給你安排車子,稍微等一下行不行?
多聞社區的兩臺愛心出租車還在外面替重癥患者買藥沒有回來,街道上的車都在為居民采購物資,情急之下,田書記沖上消防車,帶著這對母子去醫院看病了。
十五分鐘后,田書記回來了。
記者:他們送過去了是吧?
田書記:對,送到協和醫院的急診部去了。應該還好,屬于一個慢性病,可能老人現在身體上有不舒服,有一定的還是比較緊張的原因。
下午5點,社區漸漸安靜下來。田書記開始考慮明天的工作重點,一是還要繼續為小超市囤貨,二是嘗試商家配送的團購方式來彌補社區人力物力的不足。
田書記:事太多,各種各樣的事,居民各種各樣的需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要過來,而且我必須要用一個相對平常心態去面對。剛才確實兩方面刺激到我,一個有少數人誤解曲解,甚至還有攻擊我們的,但是我們很多的付出,很多群眾也非常認可,也特別令我們感動。他不是感恩我個人,還是感恩我們政府,還是在積極為群眾在想辦法,在解決問題。
【第三部分】社區團購大戰
2月22日,多聞社區全封閉式管理的第六天。田書記打造的社區簡易小超市又堆滿了貨物。
田書記:又開張了,早上補充了將近一萬塊錢的貨。因為居民有很多需要饅頭的,我們把沃爾瑪超市今天庫存的小饅頭全部買回來了,買了將近一百多袋回來。
今天,田書記很高興,一方面是他的小超市堆滿了貨品,另一方面,他們新合作的大型超市平臺今天將送來200多份居民訂購的商品,貨車將直接把團購商品拉到社區辦公室門前。而今天又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區服務團隊中來,他們的工作隊伍由23人壯大到了32人。
易剛建:(社區)的困難在于主要是屬于眾口難調吧,居民需求會比較紛繁眾多,我們明顯感到人手不足的一個情況,我們還是必須盡量滿足居民的一些需求。
大家嚴陣以待,就等送貨的車到來。但是原定兩點鐘配送到位的團購品,四點了,還沒有來。
訂單如不能按時送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面對居民的不滿和抱怨,挨個解釋又將耗費大量的精力,田書記也非常理解超市的難處。
他們也有他們的現實困難,一個商超所要面對的社區不止一個到兩個。“所以目前,僅僅單純依商超來保障封閉期間居民的需求,我心里是沒底的。”
這也是為什么田書記昨天要自己開設小超市。今天,我們發現,社區十字路口的水果超市又開始營業了,只不過變換了銷售方式。
記者:我們不是三天前來的,看見您這兒這么多蔬菜,現在不讓零售了,會不會賣不出去啊?
商家:不會,也就是那一天沒有接到通知,貨壓的狠一點,但是這幾天慢慢的開始恢復了。
陳玲和丈夫經營社區內的這家水果店有三年時間了,春節是銷售旺季,他們囤了四萬元的貨,遭遇疫情之后,客流大幅減少,一屋子水果爛在了家里。但夫妻倆都是勤快人,仍然每天堅持營業。半個月后,庫存的水果爛的爛,扔的扔,剩下的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兩口子閑不住,又開始從老鄉那里進貨賣蔬菜。
老板:后來想附近居民肯定總是要吃菜的,菜市場也關門了,我們就去一個親戚家,跟他溝通,送了點菜過來。結果那一天一車菜一下子就搶光了。
老板:很大,后來我們基本上都是兩車菜,一個大車一個小車,周邊的人都曉得我們家在賣菜,都相互在傳,都過來買菜。
水果超市改賣蔬菜填補了附近菜場供應的空缺,夫妻倆帶著幾名員工起早貪黑,盡力彌補水果的虧損。社區全封閉初期,他們更是成為了附近居民最方便的蔬菜供應點,那時,社區已經在組織居民團購蔬菜,但對于很多老百姓來說,自由地零買更符合他們的消費習慣。陳玲和丈夫順勢加大了進貨量,沒想到19日那天,一張禁止大小商超向個人零售的指令讓他們措手不及。
老板:變化太快了,一天一個變化。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政策怎么變,就跟著怎么走,就像這樣,有時該損失的也沒辦法,只能認了。
好在,多聞社區團購平臺向他們開放。從前一天開始,他們把蔬菜配成了50至100元不等的四個價位的套餐,為居民提供免費的送貨服務,很快,庫存銷售完,今天他們又進了一大車的新鮮蔬菜。
老板:手機上面每天好多訂單,有時候忙,沒有時間接。你看我這雙手,都干裂了,沒有時間去保養,以前都沒有像這個樣子。
記者:現在太忙了。
老板:太忙了。
對于陳玲夫妻倆來說,疫情給了他們一次特別的經歷,原本被迫轉行賣蔬菜,讓他們發現了新的商機。
老板:真的是一個成長,成長的過程。我們當時做這種水果賣場的時候,剛開始做的時候只有五六家,后來一下子武漢市發了幾千家,我們那個時候也一直沒有改變,我們一直在等待,在猶豫,就是這樣,做一天算一天,只能像這樣吧。但是這一次疫情也是一個機會,也是一種壓力,壓力推的我,感覺我要去賣菜。
因為賣蔬菜,因為勤苦的付出,他們現在已經挽回了因疫情造成的囤積水果的損失,也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下午5點半,遲到了三個半小時的團購終于到了。
記者:今天送了多少個社區了?
配送員:今天送了4個社區,他們這個數量僅次第二個的,兩百多份。
小區全封閉后,武漢市民都需要通過團購的方式購買日常所需,超市的壓力十分巨大。
記者:我看你們這個車是郵政的車,你們自己的車不夠嗎?
配送員:對。
記者:現在我聽說其實時間上有一點點延遲了,是因為你們那邊人手不夠嗎?
配送員:對,現在基本上門店能夠來上班的員工只有三分之一,大概有四五十個人。
記者:你們一個小組一共幾個人?
配送員:這個小組就五六個人,要分差不多六個。
疫情發生正值春節,超市的很多員工回家過節,因為種種原因,不少人還不能回來上班,六個人的配送小組,要負責打包、裝車、送貨、卸貨,忙了一天,送了四個社區的700多份團購。
這些天,一段武漢嫂子吐槽社區管理效率及超市“套餐制”配送物資問題的視頻引發熱議。
記者:前兩天不是有一個武漢嫂子罵團購不太好的新聞,您看見了沒?
市民:看見了。
記者:她說的反映的是實情嗎您覺得?
市民:應該是事實,捆綁的太多,一方面就幾類菜就是50、60、70、80,看不到東西……
市民:有的打包太多了,他打包一下,兩個大包菜,吃得完嗎?土豆也是一大袋,還沒吃完就爛了,要實惠一點,一樣放一點,一樣放一點,品質要好一點。
作為非常時期的應急措施,社區團購對于很多居民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一時間,也有很多人對這樣的銷售模式感到不適應。
田書記:確實,但是我社區1900多戶居民,每一戶居民按他所需要的品種、數量來滿足他,我真的不敢,我做得到我都不敢做,土豆要圓的,要小的,菠菜老的還是嫩的,這些東西立馬都出來了,肉新不新鮮,這肥了,瘦了,這是我滿足不了的。
這些天發生的事,讓社區意識到,埋頭苦干或許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花一些時間和居民進行信息溝通可能更能增加雙方的理解,讓工作開展得更順暢。
昨天,在社區網格群里,他們就商超團購現狀、小超市的營業時間、愛心蔬菜的發放規則等向居民做了一番詳細的解釋。
田書記:社區對現實的情況和困難及時告知,因為社區現在面臨的很多困難居民是不知道的,也就是信息公開,所以讓居民知道我們社區每天在琢磨做了哪些事,有些事情我們做不到,還是要讓老百姓知道。
記者:家里菜還夠嗎?
市民:夠,現在都是社區送的。
田書記:他們是高齡獨居老人。
記者:菜還夠吃。
市民:別的不夠,我們都不能來,天天都打電話,但是社區蠻好的,給我們送。
2月22日,上級政府分配到多聞社區200份福利蔬菜,用于獨居、空巢老人、感染家庭等困難群體的幫扶。
田書記:通知第一網格和多聞的居民來取貨,第一和第四,在群里發通知。
田書記:注意排隊,保持一米五的間隔距離,為了大家的安全!
田書記:從中間離開。
雖然團購平臺的送貨時間比原定到達時間晚了很久,最后社區總算順利地把商品發到了居民的手中。
田書記:嚴格來說目前我這邊民生保障已經跟上了,只是說效率不是很高,效率還沒有達到一個最高的效率。這個基礎保障我這邊已經做到了,只是說目前滿足不了的就是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需求,只能一步步來,其他有條件再做一點。
3月15日,田書記終于結束了近一個月在自家門口漂泊的生活,精氣神比之前恢復了不少,疫情期間減輕的14斤體重也在慢慢回升。為了保障社區內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田書記依舊帶領著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為大家采購和運送政府的愛心菜。
3月15日,田書記終于結束了近一個月在自家門口漂泊的生活,精氣神比之前恢復了不少,疫情期間減輕的14斤體重也在慢慢回升。為了保障社區內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田書記依舊帶領著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為大家采購和運送政府的愛心菜。
這天下午,武漢多聞社區辦公室門口又有人吵鬧起來。社區的一位居民急著要帶自己的母親去醫院看病,為了能夠順利地從社區離開到達醫院,他找到了社區書記田霖。社區封閉期間,除了要給急需外出的社區居民辦理出入證明,還有更重的擔子落在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肩上。
在社區工作人員外出補充采購的同時,聞訊而來購物的居民越來越多,大約十幾分鐘時間,隊伍越排越長。這位居民一句暖心地“謝謝你們,辛苦了,真的很委屈的”,讓一直眉頭緊鎖的田書記忍不住哭了出來。
在社區工作人員外出補充采購的同時,聞訊而來購物的居民越來越多,大約十幾分鐘時間,隊伍越排越長。這位居民一句暖心地“謝謝你們,辛苦了,真的很委屈的”,讓一直眉頭緊鎖的田書記忍不住哭了出來。
在社區工作人員外出補充采購的同時,聞訊而來購物的居民越來越多,大約十幾分鐘時間,隊伍越排越長。這位居民一句暖心地“謝謝你們,辛苦了,真的很委屈的”,讓一直眉頭緊鎖的田書記忍不住哭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