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7日12: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2月16日電 題:一位村支書與21名隔離村民的14天
新華社記者王凱
送走了21名被隔離村民后,山東日照臥龍山街道辦前灘西村黨支部書記劉立華把隔離點又打掃了一回,消了一次毒,鎖好門,最后一個離開這里。
農歷大年初一,一位從湖北探親歸來的村民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村里有21名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剛開始我們排好班去值守,村兩委成員一人一天。”劉立華說。
但隨即他就改了主意,被隔離的村民不知什么情況,如果按照原有排班辦法,會讓更多人有感染的危險,不利于疫情防控。
“我是黨支部書記,我自己來!”劉立華下定決心,自己一個人扛起了照顧21位村民的任務。其中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只有5個半月。
早7點開始分飯,10點開始消毒,11點安排午飯,下午4點第二次消毒,接著準備晚飯……短暫的休息間隙,劉立華還經常給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村民打電話,關心了解他們的情況。
“隔離點里有的村民剛開始幾天情緒不穩,還當面把飯碗摔了。”劉立華說,一些村民覺得飯菜太難吃,心情煩躁,在隔離點情緒很不穩定。自己當時也很生氣,但過后想想他們其實是因為內心的恐懼,“所以我就不生氣了,學著理解他們,嘗試著做他們的工作,疏導情緒。”
大年初五起,為改善被隔離村民的伙食,20多年不做飯的劉立華硬是又鉆進廚房。當天劉立華安排村里的青年,好不容易買了些凍排骨、凍饅頭,做了排骨燉白菜給大家吃。之后,市場供應稍有改觀,油菜、土豆、小白菜、芹菜,劉立華天天換著花樣給大家吃,一頓做兩大鍋菜。
前灘西村婦女主任田桂芝告訴記者,隔離點上,為了讓5個半月嬰兒的媽媽吃得好、有奶水,劉立華和我商量,發動村里的婦女給孩子媽媽燉排骨、熬雞湯,然后由村主任送到隔離點去,及時為其補充營養。
“隔離點需要什么物資,劉書記只要在村里的微信群說一聲,村里都安排人員采購好,放到門口,盡一切可能支持他的工作。”田桂芝說。
為了讓被隔離的村民不挨凍,臥龍山街道辦還聯系了愛心企業,從企業倉庫里緊急調運了40床厚被子供村民使用。
14天后,21名村民無一出現狀況,劉立華暫時松了一口氣。
“防疫形勢還很嚴峻,來不得半點大意。”一回到村里,劉立華又忙了起來。
他告訴記者,村里近些年變化較大,外來租戶較多,管控壓力很大,“但我相信,只要萬眾一心,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11月7日,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的村委會里格外熱鬧。” 2018年,馬鞍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實施“育民、便民、樂民、安民、富民”五項為民計劃,為文旅產業發展凝心聚力。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雷剛 萌友 王艷/文圖 近日,正陽縣袁寨鎮某村村民張某峰、張某彬、李某樂因涉嫌破壞村級換屆選舉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孫筱和早出晚歸、爭分奪秒,制定企業防疫和復工指南,助力臨港新片區在上海全市率先實現億元以上產值企業、規上企業100%復工;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干部聶永平始終關心村里無房戶老陶一家的生活困難,梳理閑置宅基地,多方籌集資金為老陶蓋起三間新房;
冬日的飄雪沒有將吉林省撫松縣“冰封”,反而讓這里孕育出更多生機。這一場冰雪盛宴只是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依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的積極探索之一。未來,撫松縣還將繼續打通“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通道,走經濟與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村為民服務中心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陣地建設好,完善充實服務事項,提高為民服務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據了解,大麻灣新村便民服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功能齊全、服務規范、便捷高效的村民滿意窗口。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孫筱和早出晚歸、爭分奪秒,制定企業防疫和復工指南,助力臨港新片區在上海全市率先實現億元以上產值企業、規上企業100%復工;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干部聶永平始終關心村里無房戶老陶一家的生活困難,梳理閑置宅基地,多方籌集資金為老陶蓋起3間新房;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村為民服務中心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陣地建設好,完善充實服務事項,提高為民服務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據了解,大麻灣新村便民服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功能齊全、服務規范、便捷高效的村民滿意窗口。
九年來,劉海鷹和他的團隊行程近20萬公里,先后為6000余名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進行義診,為109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帶來重生希望。江西吉安永新縣對有特殊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貧困群眾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巡訪,為他們提供精準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