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4日10:58 來源:映象網
九曲黃河十八彎!
5464公里長的黃河,攜破風的巨浪,自青藏高原而下。
她一路操戈舞戟,劈山斬石,蜿蜒過山脈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在中國北方的大地上,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寫下了一個大大的“幾”字。
千百年來,中華傳承與大河變遷的輝映,帝王軼事與市井百態的駢舉,就在這條大河兩岸交替上映。
千百年來,黃河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鐫刻在這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上。
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隆重開幕,代省長尹弘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開篇點題“黃河”戰略,并在文內進行了具體部署。
那么,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河南應該怎么做?
今天,讓我們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從那滾滾的波濤中找尋答案!
1
生于茲,養于茲——你我都是黃河兒女
古有“五岳四瀆”,四瀆為“江、河、淮、濟”,卻惟有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是為何?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類的生存本能??脊艑W者們發現,中國的遠古文明起初是“滿天星斗”,但越接近歷史時期,就越能看到一個以黃河中下游流域為核心的歷史趨勢。
早在212萬年前,這里已經有了古人類生活過的遺跡,科學家們先后在這里發現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陜西藍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等早期人類化石,其數量之多、類型之全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文明就在黃河水的滋潤灌溉下萌發,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中華人文始祖群體,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早期人類文明在這里融合、激撞。在這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月食記錄,最早種植谷和水稻,最早用十進位制記數法,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
夏、商、周、秦、漢、唐和北宋分別在這里立朝建都,在此后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里,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之一。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史記》到《資治通鑒》,許多不朽的辭章典籍在這里誕生;從農林灌溉到傳統醫藥,從天文歷法到數理算術,中國的四大發明均發源于這片土地。
英國劍橋大學的考古人類學教授丹尼爾在《最初的文明:關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中提出,文字、城市、復雜的禮儀中心是文明產生的三項要素。在中國,這三項要素最先誕生在黃河流域。
生于茲,養于茲,黃河也因此被尊為華夏兒女的母親河。
2
成也黃河,敗也黃河——這個母親有點“皮”!
翻閱黃河史,她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疾風驟雨。
她如母親,無私地滋養著中華五千年的錦繡文明;她又如恣肆的猛獸,每一次決溢都給華夏兒女帶來滅頂之災。
從夏到北宋的三千多年是黃河難得的“安靜”時期,大禹“疏川導滯 ”的治水方法使黃河治理與社會發展相協調,這也為我國農業、商業、手工業、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北宋末期,下游的泥沙嚴重淤積使許多湖泊逐漸萎縮甚至消亡。特別是1127年金滅北宋后,“南北對峙”的局面使當政者一直采取“棄南保北”的治理的方針,到了金、元、明三代,黃河幾乎處于失控狀態。
閭里蕭條,沙荒遍地。過往的歷史已經化為云煙,但“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的畫面仍回蕩在長空之中。
“一碗水,半碗沙”,世人常道:“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笔聦嵣希S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游的黃河明澈秀麗,但卻在流經黃土高原時,裹沙挾泥的躍身平坦的華北平原,導致泥沙在下游淤積,河床不斷抬升,河堤也被迫加高,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上懸河”。
這如同高懸于冀、魯、豫、皖、蘇中原五省上空的一柄利劍。每逢漲水期,黃河的大堤極易被沖潰,這也為黃河的頻繁擺動埋下了一層伏筆。
黃河在華北平原這片土地上,無數次上演著“巨龍擺尾”。據統計,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都給黃河流域的人們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黃河寧,天下平”的古謠,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系。
3
一部黃河史,一部奮斗史——翻閱兩“河”往事
黃河屢屢決堤,滔天的洪水沖刷著歷史的年輪,而人們卻不斷從嶄新的土地里昂然起立。
黃河漫水過后,這片膏腴地肥的大地,成為一個文明破土萌發的黃金岸灘,河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城
文明的起源離不開水。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那么河南就是中國的胎記。中華文明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開蒙,第一場冠禮......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
逶迤黃河把最精華的部分留給了中原,十三朝洛陽、八朝開封、七朝安陽、商都鄭州……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自夏至宋,河南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黃河在河南境內流經700多公里,無論是口頭相傳的“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還是對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古老文明的考古發掘,河南省境內大量遺址遺物無疑是其中華文明起源之地的最好證明。
河南這片大地,有太多的陳跡可供尋覓,有太多的遺址可供憑吊,有太多的故事可供傳說。風云變幻,日月經天,河南是文明史上當仁不讓的主角。
歷經磨難的堅韌之城
長河應無恙,也驚人事殊。黃河的多次決溢導致河南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昔日中原的輝煌文明也被歲月滄桑所掩蓋。
歷史的變遷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黃河治則河南興,黃河亂則河南衰。
以開封為例,它就是因黃河而崛起,又因黃河而歷經磨難的典型代表,坊間傳言“開封是中國最為苦難的城市”,由此可見一斑。
北宋之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自濮陽北行流入渤海,距離開封數百里。金朝后期,黃河經過多次改道,移至開封附近。到了元代,黃河河道便開始在開封境內滾動并經常決溢,每一次都是摧枯拉朽式的毀滅。
民間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傳說——“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原因就在于歷次黃河決口造成的泥沙堆積,使得開封古城深深埋于地面之下。
現在這一傳說被證實,歷經20年考古發掘,我國考古學家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久久為功的治理之城
幾代人的治河史,貫穿著河南的發展改革中。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黃河流域的經濟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就建立了以“寬河固堤”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1958年,黃河下游兩百萬人民更是戰勝了自1919年黃河有水文記載以來最大的洪水。
此后,三門峽水利樞紐、陸渾水庫、故縣水庫、小浪底水利樞紐和河口村水庫先后矗立在黃河中游干支流?!吧蠑r下排、兩岸分滯”,通過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攔沙及調水調沙運用, 有效減緩了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抬高。
據統計,近20年來水利水保措施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從此,黃河下游頻繁決口改道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實現了連續70年伏秋大汛堤防不決口。
從早期“寬河固堤”、“蓄清排渾”,到如今“攔、調、排、放、挖”的立體防護模式,黃河順著中國這條獨特的河流治理之路,流淌出綠的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期間,就親自前往蘭考東壩頭段考察黃河,并向地方干部詢問黃河防汛情況。
4
黃河著墨 奔騰為歌——共譜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大河奔流,歲月悠悠。古老的母親河,在新時代又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
在2019年9月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亮明了他的治河之策,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明確為重大國家戰略,提出5方面的主要目標任務,為創作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調準“音”定好“調”。
奏響“黃河大合唱”,河南應該有何作為?
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省人民會堂隆重開幕。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尹弘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
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河南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關鍵詞:國家戰略
抓住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歷史機遇,立足河南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區位,重點圍繞全面加強沿黃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沿黃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領域。
關鍵詞:沿黃生態廊道
主動對接國家規劃綱要,加強戰略統籌、問題研究、組織推進,高起點謀劃黃河流域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防洪減災、黃河水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謀劃實施引黃灌溉及調蓄、沿黃生態廊道、河道和灘區安全綜合提升、重要支流治理等重大項目。
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濃墨重彩的河南篇章!
5
后記
大幕更迭,滄海桑田。
古往今來,黃河無數次見證著大河兩岸的帝王將相、學者白丁上演著叱咤風云與湮沒無聞的過往。
她不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更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同化力,深刻影響著華夏文明的發展演變。沈從文就曾言:“從湯湯流水中,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學會了多少知識,見過了多少世界!”
黃河潮起再出發,中原出彩更絢麗!
新時代,億萬中原兒女譜寫濃墨重彩的“黃河大合唱”河南篇章,砥礪奮進,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讓這條承載著民族之魂的大河,綿延不斷,奔騰在這片熱土之上。
參考文獻:《極簡黃河史》、《萬里入胸懷:黃河史傳》、《中國紅 長江黃河》、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等
總監制|劉克軍
總策劃|鄭北周
文字|程琳 林瑤
圖片 | 映象網、新華網、中國國家地理、攝圖網、網絡等 版權歸原作
聲明:映象網原創內容未經授權,其他媒體不得轉載,如侵權將追究法律責任
黃河流經新鄉市封丘縣56公里,在黃河左岸、黃河大堤以南、貫孟堤以北形成了24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帶。
據介紹,1992年,黃科院在鄭州市北郊征地400畝,建立了大型黃河模型試驗基地。從1992年開始,先后投資建成多座試驗技術先進的大型試驗廳,其中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游河道模型廳、小浪底水庫模型廳、三門峽水庫模型廳、水土流失試驗廳等。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美麗中國?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網絡主題活動,映象網策劃大型專題特別呈現。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泄洪口。中國網信網 張群 攝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9月3日,由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近日,受強冷空氣影響,黃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線出現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順流而下,場面壯觀。薛俊 攝 (人民圖片網) 近日,受強冷空氣影響,黃河山西河津段30多公里的河道全線出現流凌,大小不等的流凌順流而下,場面壯觀。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最早只是遷徙途經山東東營,2003年開始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筑巢繁殖,至今累計繁殖達1954只。據東營市觀鳥協會調查,2017年有36對東方白鸛在自然保護區以外筑巢繁殖,2019年繁殖種群達到57對,2020年東方白鸛已在城區周圍筑巢繁殖。
在12月3日開幕的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健介紹說,目前中國的智能汽車市場在不斷擴大。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多重考驗,多家中國新能源車企不僅產銷量逆勢上揚,還受到資本市場高度青睞。
“黃河之禮 萬物來潮”,設計創意來自傳統文化的潮玩,非遺大師現場表演的精美剪紙,根據北宋御街風格布置的不同活動區域,身著華服的互動展演,一場極力打造的沉浸式體驗活動形式——河南省“黃河之禮”文創潮玩巡展月(平頂山站)活動,12月5日晚在平頂山市鷹城廣場驚喜開展。傳統國風與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展演方式,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