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2日15:09 來源:經濟日報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
小編今天就同您一起數一數,科技天空中那些最亮的星。
國防領域
1、 王小謨 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 程開甲 著名物理學家,畢生在國防科學領域辛勤耕耘,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于敏 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 劉永坦 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長年致力于對海遠程探測技術的研究,為中國筑起了“海防長城”。201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5、 錢七虎 著名防護工程專家,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創建了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立下不朽功勛。201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6、 黃旭華 著名核潛艇專家,畢生致力于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開創人之一,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貢獻。2019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醫學領域
1、吳孟超 肝臟外科學家。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王忠誠 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王振義 血液學專家。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屠呦呦 著名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201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5、侯云德 著名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201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物理領域
1、黃昆 世界著名固體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謝家麟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回國開展加速器研究,他帶領團隊從研制基本關鍵部件做起,建成我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鄭哲敏 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同時,長期主持力學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并建立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張存浩 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開拓和引領了我國短波長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和探索。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5、趙忠賢 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超導研究史中,出現了兩次高溫超導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和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55K紀錄。201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化學領域
1、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他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200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徐光憲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稀土分離工業。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王澤山 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創新發展的系列火炸藥技術,開啟了我國火炸藥領域從跟蹤仿制向自主創新發展的新征程。201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航空航天領域
1、王永志 我國航天技術專家,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多年來在我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200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孫家棟 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2009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師昌緒 著名材料科學家。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數學領域
1、吳文俊 著名數學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200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谷超豪 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3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農業領域
1、袁隆平 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200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李振聲 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他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杰出貢獻。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計算機領域
1、王選 著名計算機應用專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的成果結束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的發展。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先后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200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環境和大氣領域
1、劉東生 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0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葉篤正 氣象學家。他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我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曾慶存 著名大氣科學家,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首創半隱式差分法,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志——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開創性貢獻。2019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生物學領域
吳征鎰 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70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200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建筑領域
吳良鏞 著名的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如今,跨過科學跟跑階段的中國,已進入了多領域并跑、強領域領跑的大科學時代。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為實現國家偉大復興而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謳歌科學力量,講述科學故事,就是讓這些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成為時代偶像。
而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當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薈萃,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必然更加璀璨。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8月3日,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吳文俊,男,漢族,中共黨員,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用算法的觀點對中國古算作了分析,同時提出用計算機自動證明幾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方法”。
程開甲,男,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18年8月生,2018年11月去世,江蘇吳江人,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后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杰出貢獻。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上述負責人表示,重點修訂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章程》《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制實施辦法(試行)》等規范性文件,推進科技獎勵法規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在完善國家科技獎評審機制上,強化小同行作用,民口項目網評實現全覆蓋,小同行意見全面帶入后續評審階段。
聯播+1月10日,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里,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頒獎臺上,為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佩掛獎章,并將證書親手遞交到他們手中,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請他們到主席臺就座。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9所研究員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1970年,曾慶存又一次服從國家發展需要,開始從事當時在國際上興起、中國尚是空白的氣象衛星和大氣遙感相關研究工作。在曾慶存的悉心指導下,很多他帶過的學生如今正一步步成長為科研骨干,不斷在國內外氣象領域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