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新兒女英雄傳丨以身許國七十載 一生求索未得閑

2020年01月06日11:5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5034

  寒冬的早晨,九點不到,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的辦公樓里,一位白發老人緩緩地走進辦公室。

  今年93歲的陳俊武,是中國最年長的“上班族”之一。

  64年黨齡、71年工作不息,如今93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陳俊武,至今仍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每周堅持3天到辦公室上班。作為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他所開創的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在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影響深遠。

  催化裂化,是石油煉化工藝技術之一,具有原料適應性強、投資少、操作費用低等特點。目前我國70%的汽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而陳俊武就是這項技術的奠基人。

  半個世紀前,在西方對煉油深加工技術壟斷的背景下,時年不到40歲的陳俊武指導設計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將我國煉油技術一舉向前推進了20年。

  30年前,面對我國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遞增的趨勢,60多歲的陳俊武將研究方向轉為國家石油替代戰略,指導完成了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工業放大及其工業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技術路線。

  10年前,隨著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等環保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80多歲的陳俊武進行相關課題研究,為國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關鍵決策意見。

  穿越將近一個世紀的時光,陳俊武一直在創新路上“加速度”。直到2019年,他才稍稍放慢了腳步,將每周工作5天減少為3天。過完90歲生日,陳俊武笑稱自己是“90后”。當了三年的“90后”,陳俊武仍說自己“還有一些精力,可以作些貢獻”。

 

 

  陳俊武:

  知識分子的本職工作,就是應該把自己的長處奉獻給國家。我們過去得到了國家的待遇,是國家給我們的獎勵。我們回過頭來應該把我們知識分子的特長反饋給國家,這叫奉獻。知識分子應該有奉獻精神,我不能說是自己想干什么就是什么,組織讓我干什么,我得盡量干好。

  在成為煉制“黑色黃金”的石油人之前,陳俊武的志向曾是治病救人。

  少年時的陳俊武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化工系,因家人患病,他主攻的方向是藥物研制。陳俊武手繪的植物藥材圖鑒,精美細致的程度讓人以為這是美術專業的學生作品。

  ▲陳俊武院士老同事陳香生展示陳俊武院士手繪的藥用植物圖鑒和化學元素圖鑒

  一次參觀,改變了陳俊武的一生。

  大二那年,陳俊武和同學一起到東北撫順參觀,在日本人留下的頁巖煉油廠里,他第一次見到了一座日本人丟棄、尚未開起來的煤制油裝置。

  中國石油工業落后、處處受制于人的狀況對陳俊武產生了巨大沖擊。在他心中,“讓新中國石油強起來”成了縈繞不去的牽掛。

  1948年,陳俊武從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這位高才生執意來到條件十分艱苦的遼寧撫順,目的就是要修復日本人丟棄的煤制油裝置,實現石油報國之路。

  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煉化產業幾乎一片空白。其中,流化催化裂化是煉油工業的關鍵技術,當時,這類裝置在全世界不過幾十套,技術被層層封鎖。

  “我們的研究有多難呢?拿不同的油,還有催化劑做實驗,催化劑是很難的,要通過催化劑才能把油催化裂化,你說一下就會做?那是不可能的,要拿著圖紙細細地摳。”即使現在談到催化裂化設計,93歲的陳俊武院士還是連續用了幾個“難”字來形容。

  對于一個從未涉及過的煉油領域,陳俊武近乎瘋狂地攻關新技術。他帶領技術人員經歷了1460個日夜的奮戰,前后修改了1000多張圖紙。

  當年,幾乎所有催化裂化技術相關的資料書籍都是外語,“語言是科學的工具”,為了學習相關材料,陳俊武還要在難搞懂的“科學工具”上下苦功夫。

  “我學語言是可以的,我還是有一定語言天賦的。”本就英語水平很高,掌握俄語、日語、德語的陳俊武,還學習了西班牙語。

  陳俊武笑著回憶起當年學西語的情景,讓人聽起來卻是意料之外得苦:“那時候講課在石油部大樓最高的樓層。在被陽光暴曬的教室里,室內溫度接近40攝氏度,滿身都是汗,要拿一盆水,隨時擦汗。”

  ▲1965年陳俊武(后排右一)與部分設計人員在撫順石油二廠催化裂化裝置前合影

  1965年5月5日,這是一個載入新中國史冊的日子。由中國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一次投產成功,助力中國煉油技術跨越20年,基本結束了我國依靠進口汽油和柴油的被動局面。

  陳俊武不斷研發新技術。在80年代,他成功指導完成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產業化開發和采用自主技術建設一套全新催化裂化裝置兩大任務。

  1987年,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陳俊武在上報材料時,卻主動提出不報自己,而把課題組另一位同志納入獲獎名單。此后,不少重大科研項目成果申報時,陳俊武總是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頭,有時還直接刪掉。

  在陳俊武看來,科技創新必須通過許多人一起接力奮斗來實現,“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創新。起初先模仿,跟著別人學;稍微有點本事了,就可以站上前人肩膀;再往上又上不去了,那你就得成為別人的肩膀,讓別人上。”

  ▲陳香生介紹院士辦公室門上“特殊”的小紙條

  他為了怕來這找他的人到這里找不到他,因為這樓里的人也少了。他就貼了個條,說每周一、三、五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上班。來看他的人一看就知道,還有搞衛生和保潔的人,不用給他倒開水了。他自己寫的這個條。

  如今,每周一、三、五的上午9點,93歲的陳俊武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有著科研工作者的嚴謹,陳俊武特意為“公家財產”電腦的顯示屏上蓋上防塵布。

  “我從20多歲就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上網關注世界最新的前沿技術,這是陳俊武每次上班必做的功課。每當發現感興趣的材料,陳俊武都要把資料打印出來仔細琢磨,有時也會拉上同事一起討論。

  一直以來,不斷關注最新科學動態的陳俊武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消耗量逐年增加,石油替代的研究和開發十分必要且緊迫:“中國非得走這條路,不走這條路,就別干。沒有烯烴,就得向國外買。買烯烴,就是越來越貴。”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間,邁入古稀之年的陳俊武仍然心系國家能源安全,殫精竭慮地研究國家石油替代戰略,下決心解決中國石油依賴進口這一“卡脖子”問題。

  陳俊武聯合中國科學院的十多位院士和專家展開了關于中國中長期石油補充與替代領域的研究,與同行一起承擔了中國石化“煤或天然氣制低碳烯烴”軟課題研究。

  2010年,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范裝置開車成功。這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醇制烯烴技術,為石油資源短缺、煤炭儲量豐富的中國,蹚出了一條新的能源“破壁”之路。

  ▲陳俊武院士在陜西華縣DMTO工業試驗項目現場聽取裝置試車情況匯報

  有同事回憶,耄耋之年的陳俊武指導甲醇制烯烴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時,不僅和年輕人一樣加班,多次主持討論會,還先后8次到陜西華縣甲醇制烯烴工業試驗現場了解情況,堅持走遍裝置的各個部位,登上30多米高的兩器(反應器和再生器)平臺親自查看。

  “有時為了不讓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說塔頂上沒有什么新設備,不用上去看了,可院士對上面每個地方有什么設備都說得一清二楚,想瞞都瞞不住他。”

  ▲93歲的陳俊武仍堅持“打卡”上班

  “出于科學家的責任,我愿意去學習過去不熟悉的知識,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近年來,陳俊武開始對一個并非自己研究領域的課題產生興趣: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問題。

  中國的碳排放峰值年應該是哪一年?峰值又是多少?當時沒有公開的正式數據。陳院士廣泛搜集海量的國內外資料。按照中國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分為工業、農業、電力、交通運輸等類別,先算出各個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再核算出相應的碳排放量。

  2010年至2012年連續三年發表了10余篇論文,又出版了24萬字的《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專著,陳俊武以大量的圖表和詳實的數據,向國家提出了10條針對性建議。

  對于一個已80多歲的老人來說,若沒有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沒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便不可能密集、連續發表這么多的論文和專著。

  經過研究,陳院士確認中國的碳排放峰值年出現在2030年比較合適,常規方案的排放量為每年110億噸,嚴格控制方案則為不大于每年100億噸。

  讓人嘆服的是,陳院士自行研究出的中國碳排放數據與2014年北京APEC峰會后發布會上宣布的數據非常吻合。

  雖然解決了不少人類共同面臨的大問題,陳俊武也曾讓身邊人有過“小情緒”。

  年過七旬的陳香生曾任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在陳俊武身邊工作了三十多年。

  “春節之后,陳院士在2011年幾乎就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近年來,陳香生協助陳俊武撰寫多篇關于碳減排的相關論文。

  “論文半個月會一次稿,我生氣的是,有時候我寫的部分會被陳院士推翻掉。”剛開始時,陳香生不解地找到陳院士詢問,“我給你回復的方向都是你認可的,為什么還要推翻掉呢?”

  原來,在會稿前的半個月中,陳院士一直在不停地查資料,不斷推翻自己的構思和觀點, “ 在碳減排方面,咱們都是外行,咱們都是學習的過程中。”

  陳俊武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東西,“我們應該把最新的觀點介紹給讀者”。

  陳香生說,聽到這句話,就沒有任何理由再埋怨了,“因為這就是陳院士的大格局”。

  青年員工劉倩:

  有一次我們組織團員青年一起給陳院士寫了好多小賀卡。他拿到這些賀卡的時候特別開心,每一張賀卡他都會很認真地一張一張翻看。我本來以為可能我交給他過后,這個事情就結束了。結果沒想到第二天,陳院士居然找到我。他說他仔細看了這些賀卡,找到了幾張賀卡底下沒有寫名字。他說,這幾個青年能不能請你找到他們,把他們的名字都落在底下。這說明他把我們年輕人放在了心上。

  目睹過舊中國的民不聊生、經濟凋敝的時代,經歷了新中國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的艱苦歲月,也見證了國家日益強大、科技創新的新時代,陳俊武一生都在踐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人生苦短,為了活得有意義,對社會的奉獻要大于索取,一生才燦爛輝煌。”陳俊武說,他是國家培養的人才,就應該為國家作貢獻,“我覺得這點我腦子里還是清楚的。”說到動情時,這位93歲老人抬起手輕輕地點了點自己的頭。

  ▲陳俊武院士的“初心”

  監制丨王姍姍 張鷗

  主編丨陳劍祥 汪潔

  記者丨程昱

  視頻丨樊兵山

  美編丨王少華 張亞楠

  (編輯 張慧彬)

文章關鍵詞:陳俊武 常壓渣油 新兒女英雄傳 張亞楠 國家能源安全 90后 烯烴 碳排放 加速度 責編:付琛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了不起的河南人①】陳俊武:初心如磐繪金花 愿得此身長報國

    五千年歷史悠悠,這里誕生了無數了不起的人物,時至今日,這里依然人杰地靈、人才輩出。2020全國兩會之際,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特推出“了不起的河南人”系列稿件,以榜樣人物為筆觸,聚焦河南在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模范力量;以人為鏡,窺探大國之中發展巨變背后的原動力。

  • 陳俊武:一生求索未得閑

    2010年8月神華包頭項目開工現場,前排從左至右劉昱、陳俊武、劉中民、袁知中。”  歷經四年多的艱苦攻關,1965年5月5日,我國第一套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撫順石油二廠建成投產,催開了我國煉油工業新技術的“第一朵金花”。

  • 春風化雨育棟梁——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

    這一天,催化裂化高研班及專家班洛陽現場教學活動在洛陽工程公司辦公樓學術報告廳舉行。當90歲的老師緩緩走上講臺,全場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 淡看人生風清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

    受過陳俊武幫助的人,不止張政偉,有的解決了一時的困難,有的可能因此改變了人生  鮮為人知的是,陳俊武也有非常大方的一面。拋開石油和科研,陳俊武感到更多的是對家人的愧疚  人們看到了陳俊武的成功,而他卻更愿意分享他的遺憾。

  • 中宣部授予陳俊武“時代楷模”稱號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是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