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3日17:2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
——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際
關銘聞
首都北京,北中軸線旁,一座古意盎然的樓宇上,一個碩大的篆書“史”字懸掛其間,古樸而厚重。一年前,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在此揭牌。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發來的賀信,字字鏗鏘,句句深邃。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關乎今天的中國,關乎未來的中國;系統深入的歷史研究,關乎自信,關乎復興。
一
在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中國考古博物館,一件接一件的珍貴文物與文獻,串起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講述著一個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故事,激發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著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和歷史科學,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貫通學史、治史、用史的方方面面,涵蓋黨史國史、中華民族史、世界史各個領域,體現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歷史科學的深刻把握,彰顯著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意識、寬廣的歷史視野和大歷史觀、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賀信中的諄諄教誨、殷殷囑托,言猶在耳,無時無刻不鼓舞著史學工作者。
從建立全國主要史學研究和教學機構聯席會議制度,到發布面向全國史學領軍人才的“學者工作室”制度,從組織編纂《習近平論歷史科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等全國性重大課題,到著手啟動《(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立足學術前沿,回應時代召喚,中國歷史研究院正在團結全國史學工作者,焚膏繼晷,同力協契,把歷史研究與推動社會發展、民族振興、人類文明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繁榮發展之路上,新時代的中國歷史學行穩致遠。
歷史,讓我們更自信。“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這個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化遺產,記載著中國思想之淵藪,承載著中國精神之緣起。2019年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甲骨文對社會歷史發展所產生的歷久彌新的影響力。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文化和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這一成果的取得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探索關系密切。誕生不到100年的中國考古學,成績斐然: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研究手段日益多樣,文保技術長足進步,考古論著大量出版,考古成果加快普及……無不為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近百年歷史的敦煌學,一度是中國學術的“傷心史”,“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盛行一時。近年來,中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各主要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業績,完全取得了國際學術話語權和敦煌學研究的主導權。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時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歷史,讓我們更智慧。“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2019年,記述了新中國波瀾壯闊歷史的《新中國70年》出版,清史編纂穩步推進,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成果陸續問世,地方志工作形成以修志編鑒為主業、各項工作協調開展的事業新格局……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時代的高度。
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圍繞歷史或唯物史觀相關問題的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已經開展多次。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著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立足唯物史觀,站在中華文明五千年、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和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高度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格局,確立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用正確的歷史觀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航程。
歷史,讓我們更堅定。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回望中國道路,經歷五千年的文明傳承,經歷近代以來的曲折發展,直至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重溫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就更能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更能懂得今天的中國,就能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
走進中共中央黨校大有書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撰寫的《龍興:五千年的長征》擺在顯眼位置,它從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演進的角度,梳理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特別是其用黨史的“長征”意象,寓指中華民族從遠古走向現代的歷史脈絡,視野宏闊,發人深思。
欲窮大地三千界,需上高峰八百盤。歷史演進的規律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從“開辟”階段的殷周之變、周秦之變,到“穩定”階段的魏晉隋唐之變、唐宋之變,其變革之劇都不及晚清“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國門,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當“復興”開始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奮斗目標,保皇派、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等各種政治勢力就“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擔起歷史使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從清末“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今天“數千年未有之新時代”,歷史雄辯地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18年,我國人均GDP從119元增加到6464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7元增加到28228元,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舉世矚目的奇跡。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希望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擺脫貧困,突破“物質的限制”,意味著我們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但這還不夠。當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數千年未有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中央全會的形式,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這正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美好的社會制度,以此達成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以深邃的歷史之思,方能洞悉時代前進之路。從浙江嘉興南湖之畔的一葉紅船,到今天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中國號”巨輪,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綜合國力發生歷史性巨變,但中國共產黨仍然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無古不成今,觀今宜鑒古”,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我們黨近百年的奮斗史和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史,是我們理解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黨史、新中國史中蘊含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輝煌成就的成功密碼,也蘊藏了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
讀史明志,鑒往知來。透過波瀾壯闊的黨史、新中國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隱約可見,那是一個民族五千年長征的“龍興”之勢,那是一個國家百余年來最偉大的夢想,那是幾代人為之舍生忘死的事業,那也是我們這代人努力奔跑的方向。繼承百年大黨的歷史經驗,我們必將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三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過去與現在,永遠無法割斷;過去與未來,緊密相連。歷史雖然正在逐漸遠去,但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因為有了過去的風風雨雨,才有了現在的五光十色。未來雖然尚未到來,但此時此刻的點滴積累,正是未來的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中華民族的先民,世代生活在中華大地,歷經風雨,不懈探索,創造出燦爛多彩的中華文化。如今,這種文化傳統已經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當代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不受到這種歷史、這種文化的深刻影響。
從孔子、老子到李白、杜甫,從《史記》到《資治通鑒》,從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豐厚的中華歷史文化,能夠為認識當代中國提供借鑒和啟迪,也能夠為發展當代中國帶來智慧與力量。
今天的中國道路,源自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華文化,源自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僅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氣,還要以史為鑒,正確認識歷史規律,準確把握歷史趨勢。正是因為有了中國歷史的深厚底蘊,正是因為有了對中國歷史的深入研究,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后勁十足,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美國學者費正清曾這樣說:“通過中國歷史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國,這是因為:與其他民族相比,中國人更愛從歷史角度觀察自身,他們強烈地感受到傳統的存在,通過歷史我們就能按中國人了解自身的方式來了解中國人……只有在中國歷史長河的背景下,我們才會發現其運動的方向并對目前在中國發生的一切有所了解。”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也可以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當前,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同時,人類也面臨著許多難題,諸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其中的許多問題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翻看中國歷史,既有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又有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價值導向,還有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這些都可以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帶來啟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把握黨和人民在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走過的道路、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不能照抄照搬他國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古老的民族歷史,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從殷墟甲骨文承載著的中華文化之淵藪中,從敦煌石窟凝結著的中外文明之交融中,從文物保護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之承繼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研究歷久彌新的影響力與積微成著的時代力量。經歷千百年的吐故納新,中華文化不斷走向成熟,中國歷史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守護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學習歷史,研究歷史,銘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堅定自信,就沒有什么翻不過去的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就一定會迎來光明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03日 01版)
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空軍航空大學視察。在學校航空館,習近平察看了東北老航校精神展陳和學校建設情況展陳,叮囑大家銘記光榮歷史,把東北老航校精神發揚光大。
只要雙方同舟共濟、精誠團結,就一定能把中阿關系的美好規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人民福祉,為各自的發展增添助力,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必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7月6日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該區生態移民村弘德村,居民主要來自“苦瘠甲天下”的深度貧困地區——寧夏西海固。扶貧更是扶志,少數民族地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想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如何發掘我們勤勞、質樸、肯干的民族文化,成為去除“窮根”的關鍵。
內容摘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們黨重大的思想文化制度創新,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到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
古田會議后,隨著建黨建軍綱領的確立,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相繼奪取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基共和國大廈,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一路烽火連天,一路金戈鐵馬,一路豪邁凱歌。
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不會因艱難險阻而稍減成色,只會經砥礪淬煉而更顯炫目。這股磅礴力量,引領于胸懷堅定意志、崇高理想、擔當國家民族命運的中國共產黨。這股磅礴力量,匯聚于具有偉大愛國主義傳統和愛國奮斗奉獻精神的中國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嘹亮的《東方紅》樂曲在浩瀚的太空奏響。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崇高實踐品格。
當代中國的強軍興軍大業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力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現在,在國際形勢越來越復雜的大環境下,我們更要發展和造就一支新的現代化的一流軍隊,取得舉世公認的強軍興軍成就。歷史已經把艱苦奮斗、強軍興軍的神圣使命賦予這一代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軍人。
理論聯系實際、善于把握規律,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也是我們黨推動工作的制勝法寶。推動機關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就要處理好“共性和個性”“黨建和業務”“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建章立制和落地見效”“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關鍵又在于從嚴抓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