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12:09 來源:大河網
許昌護城河碧波蕩漾,荷花綻放,滿城飄香。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報生態保護課題組
先民逐水草而居,城市依水而興,文明因河而盛。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而進入新世紀,水問題再次凸顯,中原大地水問題尤其突出,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如何破解用水困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1
水都到哪里去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故鄉的小河還流水潺潺,河道里有水有鳥,魚躍蝦跳,下河游泳、捕魚,是不少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小時候農村老家的村上,坑塘里的水好像就沒有干過,河溝里有泥鰍、黃鱔,暑假里經常下河摸魚捉蝦。”在鄭州工作的徐軍回憶,但不知什么時候,老家的坑塘溝渠漸漸干涸了。
這不僅是老徐的印象。由于村上坑塘常年沒有水,一些村莊群眾填了坑塘,蓋起了房屋。有的村邊溝渠,成為生活垃圾處理場。村上地下水位越來越深,原來的水井,拿著扁擔就可以打水,現在井水深了,雜質也多,政府便幫助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原來那么多水都到哪里去了?
是不是近些年我們河南下雨太少了?據調查,我省多年降雨量總體變化不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71.1毫米。
供應不變,需求在不斷增加,缺水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工農業用水量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量隨之猛增。
農業用水量在增加。原來我省不少田地里缺乏灌溉設施,如今全省60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都有機井可以抽取地下水。
“村民現在也講究衛生,三天兩頭洗澡,原來農村人一年能洗幾次澡?”徐軍感嘆,農村太陽能熱水器已經普及,水沖式廁所也越來越多,大家的生活好了,用水量自然得增加。
工業用水量更是十分驚人。
記者走訪一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剛進入井下800米巷道內,就看到一條寬五六米的“河”,原來是采掘煤層之前需把水排走,這導致不少采煤區嚴重缺水。
豫北某地剛建好的新型農村社區,200多米深的機井居然無水可取。原來,在社區附近興建了建材工業園區,地板磚加工需水量極大,居然把社區下面的地下水抽干了。
新鄉七里營鎮劉莊村原來有一個造紙廠,生產一噸紙要耗水600噸,污水處理不達標,污染了東孟姜女河,后來村里果斷關停了造紙廠。
水體污染讓河流“生物學死亡”。改革開放初期,一些高耗水、高污染企業污染了河流,河里的魚蝦絕跡,臭氣熏天,河流早已沒有生命的跡象。
我省本來就極度缺水,全省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42%,人均水資源量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其實也不是沒有水,而是缺少可用的優質水,我省水量不足、水質不優,尤為突出。
2
如何破解水問題?
水資源匱乏,如何破解?節水,借水,截水。
節水,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節約用水放在了第一條。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借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的宏偉夢想已經化為現實。改革開放,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特大城市極化發展日趨明顯,要保障城市用水,也必須借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年來,向北方引水26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其中向我省供水近90億立方米,極大緩解了我省和京津冀地區的缺水困局。
截水,興建水利工程,攔截汛期洪水,把洪水資源化。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冬季少,夏季多;山區多,平原少。如果有水庫攔截,就可以減輕下游防洪壓力,也可以把水留下,用來供水、灌溉、發電,改善生態環境。
新老水問題交織,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要統籌治理。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四水同治”動員大會,決定實施十項重大水利工程。
一年來,宿鴨湖清淤擴容、衛河共產主義渠治理、小浪底南岸北岸灌區、引江濟淮河南段、趙口灌區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陸續開工興建,全省“四水同治”戰略實現順利開局。
今年夏季,我省遭遇干旱天氣。在豫北焦作、濟源等地淺山丘陵地區,不少玉米只長到二三十厘米高,就全株枯萎了。7月23日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自當天起啟動Ⅳ級抗旱應急響應。
“現在水少,澆地越來越難。原來地下水只有十來米深,現在有的地方有八九十米深。”沁陽市柏香鎮柏香三街村村民楊敘利說。
7月19日,小浪底北岸灌區工程在焦作孟州市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將灌溉農田51.7萬畝。灌區三干渠將從楊敘利家附近經過,黃河水將讓他澆地不再發愁。
南水北調潤中原,黃河之水灌兩岸。河南水資源將越來越豐富,加上我省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全社會節水行動,深入推行“河長制”,用水困局將逐漸打破。
雖然水源有了保障,但我省水質不優、水景不美的問題依然存在,與人民群眾渴盼的優美水生態、水環境還有差距。
3
如何做好水文章?
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我省各地努力做好水文章,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努力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構建水系,修復生態,做好水文章,許昌市的實踐生動鮮活。
“南水北調不僅帶來了甘甜的丹江水,更給許昌社會全面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2月10日,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座談會上,許昌市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主任張建民說,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速分別居全省第4位、第2位,許昌從全國嚴重缺水的40個城市之一,嬗變為享譽全國的“北方水城”。
上世紀80年代,由于大規模開發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一些工廠因水源不足被迫停工。許昌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0立方米,僅為全國的十分之一,是全國嚴重缺水的40個城市之一。南水北調為許昌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許昌市乘機開啟了波瀾壯闊的興水活水之路,在中心城區打造了以110公里環城河道、5個城市湖泊、4片濱水林海為主體的“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水系格局,城市發展空間豁然開朗。
如今,許昌護城河內,荷花再次盛開,電動仿古游船沿河緩緩行駛,游客盡覽兩岸美景。河暢、湖清、水凈、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
我省各地利用工程措施,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構建水網,改善水環境,打造水生態,提升了城市品位,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洛陽市實施“四河同治”,伊洛瀍澗煥發勃勃生機;
開封市整治“一渠六河”,一城宋韻半城水,乘船夜游汴梁,體驗大宋文化,成為眾多游客的選擇;
新蔡縣打造環城水系,“洪水招待所”變身“水域靚城”;
汝州市推進“四水同治”,城市中央公園內水清岸美,飛鳥翩翩……
在享受人水和諧美景的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水資源匱乏,仍將長期伴隨我們。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積極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應成為主動的選擇。
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修復工程,在貫徹人水和諧的生態型綠色都市理念方面,可以提供某種借鑒。它通過拆除高架路,將被覆蓋的清溪川挖開,把地下水道重新建設成一條嶄新的自然河道,形成了一條從都市印象到自然風光的城市內河生態水系。
高效利用水資源、系統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水環境、科學防治水災害,才能把水文章做得更好、更細、更活,才能讓水資源永續利用、造福人民。
(課題組成員:孟磊 方化祎 高長嶺 趙力文 陳慧)
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創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框架,建立完善一批基礎性制度,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12月6日,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省政協主席劉偉等省領導在鄭州市與干部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12月3日至4日,省委書記王國生到南陽市桐柏縣、新野縣、南召縣、方城縣調研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工作,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征求意見建議。在桐柏縣博源集團,王國生查看企業生產經營,與技術人員交流,了解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指出要千方百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營造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良好生態。
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保障黃河安瀾上持續發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線。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弘揚黃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構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園。
黃河流域黨校學習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理論研討會舉行 王國生向中央黨校、國家相關部委、黃委會和黃河流域兄弟省區長期以來對河南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要求。需要看到的是,我們更好實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目標,要采取多方面務實管用的保障舉措,優化相應的公共經濟領域的責權利配置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 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