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17:00 來源:東北新聞網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的大工程,不僅要推動鄉村物質文明的深化發展,更要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榮,促使鄉村用精神與物質“兩條腿走路”。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
首先,要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基固本。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中華民族的不斷前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信念支撐。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牢牢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用仁者愛人、仁民愛物的人文精神,用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用厚德載物、兼收并蓄的寬容精神,用貴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引領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凝聚精神力量。
其次,要通過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化修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遠,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極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根據鄉村實際情況舉辦讀書會、建設村民圖書館、舉辦鄉村文體比賽等,強化村民對于先進知識和先進文明的可獲得性,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升鄉村文體活動的質量,讓廣大村民在先進文化的熏陶浸染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后,要傳播革命文化凝聚力量。革命文化是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實踐中積淀、總結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在含義。革命文化中強調對黨忠誠、自我犧牲、艱苦奮斗、自我批評、頑強拼搏,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應倡導村民弘揚革命精神,通過對黨忠誠提升修養、通過自我犧牲貢獻力量、通過艱苦奮斗克服困難、通過自我批評完善言行、通過頑強拼搏創造幸福,把黨和國家的殷切期盼化身為文明禮貌的實際行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社會先進文化、傳播光榮革命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是促進鄉風文明的重要舉措,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應進一步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重塑鄉村文化,適應村民精神文明的新情況、新發展、新要求。
10月29日,“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采訪團來到了荊門市沙洋縣拾回橋鎮。截至目前,拾回橋鎮文化綜合體共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12場,惠及農戶2417人次,其中稻蝦連作技術培訓1245人次、四大家魚養殖技術培訓1172人次,惠及貧困戶263人次。
強化引領力,創新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培育文化力,凝聚基層黨組織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基礎。增強數字化生產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信息化建設。
新華社鄭州10月29日電題:從送文化、種文化到創文化———解碼鄉村文化振興的河南探索 2016年以來,河南從9萬名注冊文化志愿者中征招了1.6萬人,組成一支支文化志愿小組,分赴全省貧困鄉村,以志愿幫扶帶動農村開展文化活動,讓鄉村生長出一支永不離開的文化隊伍。
鄉村文化振興,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種文化,讓農民自己創文化。近年來,河南在鄉村文化振興探索上尤其注重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隊伍、挖掘一批鄉村文化能人,在農村廣闊天地留下一批永不撤離的文化“輕騎兵”。
“我從第一天一直跟到最后一天,一場沒落,還是大戲聽著帶勁兒。” 李大爺口中的24場大戲指的是王橋鎮在今年9月份組織的“河南曲劇巡演”活動。” 王橋鎮本次曲劇巡演受到了十里八鄉村民的歡迎,人數也逐場遞增。
航拍“中國最美鄉村”江西婺源縣篁嶺村獨特的“曬秋”農俗景觀。(中國減貧故事)婺源篁嶺古村“變身記”:從“半空心村”到“最美鄉村”古村保護僅是第一步,篁嶺在成為“中國最美鄉村”的路上,“曬秋景觀”“油菜花海”也功不可沒。
辦好今年農民豐收節,具有多方面重要意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同步小康,才是真正小康。傳統農耕藝術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社火表演、萬榮花鼓、永濟花傘舞等,讓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荷和原鄉繪就重慶鄉村振興新圖景 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農戶把“土特產”搬到了路邊:雞蛋、四季豆、李子、干荷花、蓮藕畫、土陶器、手工竹器,還有銅梁龍燈彩扎等,遍布文創街的每個角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鄉村振興戰略,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實現,關系到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作者:陳新忠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農業科教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隨著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我國將進入后扶貧時代。在后扶貧時代,振興鄉村、做強農業現代化,我國鄉村治理亟需提升生態維護能力,建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保障我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