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16:58 來源:經濟日報
“現在,和我們簽約的訂單已超過5000萬美元,合作協議一個接著一個,我們已經預訂了第三屆進博會的展位。”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南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邵正宇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這樣說。
和他一樣,多國的中小企業參展商代表都表示,中國市場大,收獲頗多。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為境外中小企業提供了直接面向廣大中國消費者的機會,提供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進博會準備階段,境外中小企業便“拼團”搶訂第二屆進博會入場券,開啟“搶位戰”。第二屆進博會新聞通氣會上,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李黨會表示,第二屆進博會吸引了更多境外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采購商前來參會。看著進博會如火如荼的交流洽談場面,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境外中小企業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進博會對全球出口商來說是一場盛會。”第二屆進博會墨西哥參展企業代表團團長,墨西哥外貿、投資和技術企業理事會亞太委員會主席李子文說,進博會的舉辦對大型跨國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多商機,對中小出口商來說更是難得的機會。
食品和農產品展館香氣四溢。南非La Burg公司負責人Appav臉上洋溢著笑容:“我們對中國市場非常有信心,能來到進博會現場讓我感到十分幸運。”
今年南非共有39家企業參展,其中20家是小企業。連日來,南非組展機構——南非中國夢投資公司簽下了一系列合約。如,與上海歐堅集團南非貿易港線下市場推廣和伙伴協議、與上海貝爾實業的阿里巴巴線上銷售合作協議、與中國輕工總商會的中南雙向貿易投資協議等。
南非中國夢展臺Livextracare (PTY) Ltd公司Livhuwani Mudan帶來了由南非特有的純天然材料制作的7件皮膚護理展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表示,現場的觀眾對她帶來參展的產品十分感興趣,已收到了很多預訂單。今年的成交實際效果已經達到了自己的預先期望值,希望還能參加下一屆進博會。
本屆進博會企業展中最火爆的是醫療器械和醫藥保健展區。金浦威恩磁業有限公司1974年在意大利成立,主營醫用檢查儀器,目前處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階段。該公司銷售經理鄧衛民說:“我第一次參加進博會便被吸引住了,參展觀眾素質高,來交談預訂的意愿強,生物醫療主題展覽會呈現效果好,這次參展達到了公司預期目標,并有意愿預訂下一屆展位。進博會給世界打開了一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的窗口,借力進博會,我們不僅可以把優質商品帶到中國,還可以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宇寧 王俊杰)
11月10日,人們從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一處進博會主題裝飾前走過。當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當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當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
在新冠肺炎不期而至的特殊之年,“不一般”的第三屆進博會落下帷幕。3年來,進博會將最遙遠的角落和中國大市場緊密聯系,開放合作的“進博會效應”不斷展現。進博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唱,而是世界各國的大合唱。
在特殊時期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總展覽面積比上屆擴大了近3萬平方米。其中位于消費品展區的鉆石與寶石精品館,就貢獻了1萬平方米增量,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成為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的海外珠寶行業來中國尋找市場機遇的一艘“諾亞方舟”。
眼下,第三屆進博會已接近尾聲。這是一場“中國搭臺,世界唱戲”的頂級盛會,在疫情之下如約而至,魅力不減。展覽面積比去年擴大了近3萬平方米,各國企業踴躍參展簽約,向全球釋放了合作的機遇和復蘇的信心。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今天落幕。11月的黃浦江畔,萬商云集,共襄盛舉。
今年在疫情的考驗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所倡導的開放、合作、創新、共享精神,更具備了特殊意義。當全球遭遇病毒肆虐與經濟下滑的雙重壓力,中國自身也面臨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我們仍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打開大門,向全世界傳遞信心,注入希望,激揚動力。所謂“患難見真情”,相信經過今年進博會的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述一定會具有更加跨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感召力。
11月5日,這架AW139直升機從平湖“飛”到了上海,在第三屆進博會上首次亮相。”蘇寧采購交易團團長馬康介紹,雙方合作生產的多款服飾已走俏中國市場,本屆進博會上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
11月4日晚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主旨演講中就強調要促進外貿創新發展。習近平主席在上述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推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培育外貿新動能。
?11月5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正式揭幕,來自世界各地的2600多家國際知名公司齊聚東方之珠,集中展示全球領先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
【學習進行時】11月4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演講。在第二屆進博會上,習近平強調,共建開放合作的世界經濟;共建開放創新的世界經濟;共建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