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12:05 來源:求是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黃河百折不撓、一往無前,塑造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
有一首詠唱黃河的音樂作品,唱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贊歌,那就是《黃河大合唱》。它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莊嚴謳歌了中華民族頑強斗爭、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冼星海,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成就這首不朽贊歌的是詩人光未然和音樂家冼星海。
1938年10月,光未然率領抗敵演劇隊三隊赴呂梁山地區工作,在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黃河的驚濤駭浪、船工們搏風擊浪的英姿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和熱情,于1939年初創作出長詩《黃河吟》。
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聽他朗誦《黃河吟》,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深受感染,引起共鳴,決定全力為這首長詩配樂。冼星海在簡陋的土窯里連續創作6天6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
《黃河大合唱》由“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等八個樂章組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勇氣、決心與行動,勾勒出中國人民保家衛國、頑強抗爭的壯麗畫卷。
2017年 9月18日,山西(吉縣)“歌唱黃河”合唱藝術周在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開幕,8支合唱隊伴著澎湃的黃河水唱響《黃河大合唱》。圖為游客在山西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欣賞“歌唱黃河”合唱展演。新華社發 呂桂明/攝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轟動延安。
1939年5月11日,毛澤東同志等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次演出。樂曲結束后,毛澤東同志大喊三聲“好”。周恩來同志從重慶回延安看過演出后,欣然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黃河大合唱》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
《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央視新聞制作”
(視頻時長3分08秒)
“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
“向著祖國的原野,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勝利的凱歌!”這是《黃河大合唱》第三樂章的最后一句。
黃河之水天上來,排山倒海,洶涌澎湃,奔騰叫嘯,在它的周身,奔流著民族的熱血。黃河見證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苦難,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奮起,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
浩浩黃河水,悠悠歲月長。《黃河大合唱》傳唱至今,蘊含其中的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永放光芒。
冼星海曾這樣評價《黃河大合唱》的曲與詞:“在歌詞本身,已盡夠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的黃河的歷史了。”
每聽《黃河大合唱》,猶聞戰鼓聲,猶見萬馬鳴。豪邁之氣頓生,前進勇氣高漲。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歲月,我們為祖國史詩般的進步禮贊。
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
讓我們繼續高歌《黃河大合唱》,在這曲民族贊歌中奮勇前進、一往無前。
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保障黃河安瀾上持續發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線。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弘揚黃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構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園。
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河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姚自京,東方今報社社長胡楊,惠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健等多位領導蒞臨現場,并共同開啟了儀式。啟動儀式結束后,采訪團將探訪黃河灘公園,見證黃河之美和生態保護成果;參觀黃河博物館,感受黃河文化獨有的魅力;
今年,中原文博會正式升級為省級展會,10月16日-19日,共有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的企業齊聚河南鶴壁,整個展會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范圍之廣為歷年之最。來自青海、四川、河南等沿黃九省區的26家博物館帶來了各具特色的精美文創,在文博會上一同奏響“黃河大合唱”。
對黃河的治理保護已成為重大國家戰略,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今天的黃河,歲歲安瀾,天高水闊,林草豐茂,沿岸百姓脫貧致富,早已沒有昔日“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的景象。
9月25日,順著九曲黃河一路向南,“游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黃河線一行,走到了黃河岸邊,近距離感受氣勢壺口,任浪花飛濺,觸及大河之魂。壺口,正是黃河鏗鏘激越的心臟,是黃河澎湃不休的呼吸,是黃河永恒搏擊的脈動。
9月24日,黃河文化高層論壇在鄭州舉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劉慶柱,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甲骨學家王宇信,分別以《黃河文化與中國不斷裂的文明史》《黃河文化與甲骨文》為題作主旨報告。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提煉新時代黃河精神顯得尤為迫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正能量,如同黃注一樣充分爆發,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勢不可擋之力。
如果用數字表述 如果用歌聲表達 也是花兒,是二人臺,是船工號子 是豫劇、呂劇
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尤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層層壓實責任,凝聚各方力量,埋頭苦干、真抓實干,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千年沉淀的護河治河寶貴經驗,千年孕育的博大精深、雄渾厚重的黃河文化,澎湃著強大的精神動力,凝聚起磅礴的正能量。
9月7日至8日,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在武陟開壇,來自清華大學、沿黃省區的5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做好黃河文化核心區文明起源研究,特別是早期中國研究、夏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溯源黃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