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11:04 來源:經濟之聲
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昨天出爐。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說,前三季度財政收支的特點表現為:從收入看,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稅收收入連續下降;從支出看,依舊保持較快增長。如何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再度成為發布會上的關注焦點。
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收入方面,1-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678億元,同比增長3.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26970億元,同比下降0.4%。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稅收收入同比增速在年內第二次出現負值。
支出方面,1-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8612億元,同比增長9.4%。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云說,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表現為以下特點:
從財政收入看,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稅收收入自5月份以來連續下降。5-9月全國各月稅收收入分別同比下降7%、6%、2.8%、4.4%和4.2%,1-9月全國稅收收入累計下降0.4%;從財政支出看,全國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重點支出預算執行情況良好。
在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的背景下,同時受到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減稅降費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等因素的影響,不少地方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收支平衡壓力較大。
如何緩解地方財政的收支壓力持續受到關注。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郝磊在現場回應:
一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7.5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力度是近幾年最大的。二是督促地方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壓減一般性支出5%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壓減力度,力爭達到10%以上。三是指導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四是要求地方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三保”支出。
展望四季度,劉金云說,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將有所回升,中央財政預算能夠完成今年預算報告中的目標。
展望第四季度,經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去年四季度財政收入基數較低,加上去年10月份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翹尾減收因素沒有了,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將有所回升。從中央來看,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還會有一些收入入庫,預計可以完成全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長5.1%的預算目標。
“十三五”期間,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接連出臺,減稅降費持續加力升級,為企業發展減負、為成長創新加油,直達市場主體,企業獲得感實打實。” 為吸引投資資金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傾斜,助力科創企業成長發展,2017年國家出臺了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
11月27日,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發布多個最新經濟數據。國家統計局:前10月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長轉正 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公布,今年1到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好轉。
近期,江蘇連云港海州經濟開發區及時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扶持政策,助力園區外貿企業全力應對全球疫情風險。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生產線上機器轟鳴,調試場里人來車往,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廠區里一如既往的繁忙。
“十三五”時期,一項項減稅降費政策接連出臺,不僅減輕了千千萬萬企業的負擔,更增強了企業獲得感,增添了經濟發展的底氣和信心。圖為霍爾果斯馕文化產業園生產車間,減稅降費給當地餐飲企業帶來實惠。
2萬億元減稅降費實打實支撐經濟快速恢復!9張圖帶你看亮點
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統計顯示,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2萬億元,切實減輕了企業稅費負擔,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快速恢復。從目前各方面情況看,減稅降費措施落實有力,直達市場主體,廣大企業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20924億元。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優化辦稅繳費服務,讓減稅降費的“真金白銀”切實惠企利民,更好服務“六穩”“六保”大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出口企業購進貨物服務金額同比增長4.8%,高于全部企業購進金額增速1.1個百分點。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20924億元。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優化辦稅繳費服務,讓減稅降費的“真金白銀”切實惠企利民,更好服務“六穩”“六保”大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出口企業購進貨物服務金額同比增長4.8%,高于全部企業購進金額增速1.1個百分點。
這底氣讓我們有自信昂首闊步、有自信砥礪前行、有自信走向更好的明天。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其中僅2019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就有2.36萬億元,占當年GDP的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2017年到今年8月底,企業享受到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多項稅費優惠,政策紅利持續擴大,累計算下來減少了超過15億元的稅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