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19:4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特稿:糧·人·根——中國減貧科技造福全球
新華社記者
10月17日是中國第六個扶貧日,也是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減貧成就舉世矚目,科技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無論是科技裝備驅動的農業現代化,還是探索綠色減貧新路徑,中國始終與國際社會共享科技減貧經驗,助力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
糧
農業是民生之根本,改變農業技術水平落后面貌、農業科技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對各國減貧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進入主要依靠科技裝備驅動的新階段。中國農業先進技術也開始走出國門,助力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
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國際領先,已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試驗和推廣,成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重要項目之一。
“自從引進中國雜交水稻,我就一直種這種水稻,再也沒餓過肚子。我希望所有馬達加斯加農民都能種植這種水稻,這能改善我們的生活。”55歲的馬達加斯加稻農拉奈弗馬納納·喬治講起他與中國雜交水稻的情緣,臉上寫滿驕傲與幸福。
今年5月,湖南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馬達加斯加成立分中心,建成后將利用馬達加斯加多樣的生態環境,選育出適合不同非洲國家的雜交水稻品種,有力保障和推進當地乃至整個非洲地區的糧食安全。
中國的農業科技不僅幫助人吃飽飯,更讓人吃好飯。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主島維提島東部,雷瓦河三角洲上的穆阿奈拉村村民每天吃的都是芋頭、木薯、椰子。直到5年前,中國的菌草技術給他們帶來了新鮮的蘑菇,也帶來了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早在1994年,菌草技術就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今天,菌草技術已推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56歲的斐濟雷瓦殘疾人協會主席莉蒂婭·納伊塔努伊說,對像她這樣腿腳不便的殘疾人而言,種植蘑菇真是個好營生,不用太費力,又見效快,既能食用,也能賣錢。
人
中國科技和人員走出去,致力于“授人以漁”,幫助其他國家培訓人才、開展科技能力建設,實現科技創新推動減貧發展。中國國務院扶貧辦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在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實施援助的過程中派遣了60多萬援助人員,培訓各類人員達1200多萬人次。
來自格魯吉亞東南部阿拉普羅村的番茄種植戶伊萬是直接受益者之一。以前他家的番茄因為品種不佳、種植技術落后一直在市場上賣不上好價錢。經過中國農業專家的培訓,他采用了先進的日光溫室大棚技術和中國番茄新品種,當年實現增產35%,增加經濟收入逾七成。
據介紹,中國援建格魯吉亞的日光溫室大棚項目執行期間,中方共無償培訓格魯吉亞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458人,其中50人還赴中國長沙接受了深度培訓。
38歲的肯尼亞馬查科斯郡的辣木種植戶喬伊絲·伊金亞對“科技減貧”也深有體會。中國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簡稱中非中心)的專家研究發現,伊金亞所在村子種植的辣木屬于富硒品種,具有極高經濟價值。中非中心與當地企業合作,免費向農戶提供辣木的優良種子和種植技術指導,并負責收購辣木。這使當地辣木種植收入陡增,伊金亞一家蓋起了兩層別墅,又新買了土地。
中非中心主任王青鋒說,自2013年5月成立以來,中非中心已啟動45個合作研究項目,與非洲合作單位開展野外科考31次,招收培養非洲留學生100多人。
這些人員受培訓后回到當地,起到了示范和輻射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非洲農民了解并掌握中國技術,并通過這些技術實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根
近年來,隨著減貧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經驗和方式背后的可持續和綠色發展理念也越來越被國際社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認可和推崇,為這些國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參考。
30歲的老撾膠工陶因占來自曾經的罌粟種植區。中國的替代種植技術不僅讓陶因占這樣的罌粟種植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更使他們的致富觀念回歸正軌。陶因占說:“我們清楚地認識和體會到罌粟種植對社會和家庭的危害,現在(中國)公司開展的替代種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據悉,在老撾開展橡膠替代種植技術項目的中國企業云橡公司目前正與老方合作設立老撾橡膠產業研究院,將來幫助老方制定橡膠國家標準,提高老撾橡膠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還將參與老撾天然橡膠園的整合工作,推進在老撾的其他農業項目等。
2018年8月,非洲17個國家的50名一線野生動物守護者首次獲頒中國支持的非洲巡護員獎。自2000年開始,阿里巴巴就通過旗下平臺與多家國際組織合作資助國內外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提供資金和相關技術支持,為促進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減少貧困提供了助力。(執筆記者:羅國芳;參與記者:張永興、曹凱、楊臻、文浩、章建華、李銘、唐璐)
專訪: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帶來希望——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 薩克斯認為,過去40年中國積累了很多長期發展經驗,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其他國家可以在多方面借鑒中國脫貧經驗。
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布,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此,中東歐國家多位駐華使節表示,中國脫貧攻堅目標達成,不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經驗和智慧也為世界帶來更多啟示。
俄羅斯《俄羅斯報》在刊發的《一個戰勝貧困的國家》一文中分析說,中國扶貧成就得益于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改革開放政策。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難度。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參與記者:凌馨、杜洋、孫曉玲、吳丹妮、袁夢晨、楊柯、明大軍、陳家寶,編輯:樊宇、俞懋峰,制圖:魯豫)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日新月異的中國,從來不缺振奮人心、提振士氣的好消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是心頭的關切,也是腳下的實踐。從“愿景”到“實景”的美妙變化,也為時代記錄著一方水土的奮斗場景,就此砥礪著更加長遠的壯美征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而奮斗者永不止步。
“如果不是政府,我可能就活不成了……”在河南省上蔡縣大路李鄉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護工黃翠英提起往事,眼淚奪眶而出。數據顯示,從2016年5月至2017年底,上蔡縣先后在全縣分三批共建成32個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實現了26個鄉鎮(街道)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接續奮斗,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