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致敬!醫學伉儷雙雙捐獻遺體,時隔10余年“重逢”在“講臺”上

2019年10月12日19:29  來源:鄂爾多斯發布

5034

  “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后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做一些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

  圖為李秉權,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2005年3月,云南神經外科奠基人、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秉權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遺囑,他的遺體被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其中骨架被制作成醫學標本,陳列在學校生命科學館內,供教學使用。

  10年后的2015年冬,李秉權的妻子、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教授胡素秋追隨丈夫而去,也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她在遺囑中稱:“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9月25日,兩位老人的骨骼標本“會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

  時隔多年,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

  圖為“重逢”的李秉權、胡素秋夫婦。

  “生為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學校如是注解這對杏林伉儷的人生。

  夫婦的后人看到他們再次并肩站在一起,落下眼淚,“我感到他們‘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個講臺。”

  醫學伉儷相守50余載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在珠海合影。

  李秉權和胡素秋是云南著名的醫學教授。

  他們一個是云南神經外科奠基人,在云南率先施行開顱手術、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等;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與昆醫附一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國首例“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移植術”;開創“顱骨大骨瓣切除并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搶救顱腦火器傷員,被授予解放軍一等功;在國內首次為一雙頭畸形人成功切除寄生性小頭等。

  圖為李秉權在做手術。

  圖為李秉權榮獲一等軍功。

  一個是云南婦產科專家,開創了多項省內新手術,編寫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及多種培訓教材講義和講稿,培養眾多年輕醫師。

  圖為胡素秋早年工作照。

  圖為胡素秋編寫的《婦女更年期衛生》。

  同時,他們也是云南的傳奇伉儷。

  一個是來自騰沖的寒門孤兒,幼年時父母先后因病去世,靠兄嫂三架織布機織布賣布讀到高中畢業,后又步行兩個月到昆明投靠同鄉、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考取云大醫學院(昆明醫科大學前身)。

  圖為上世紀40年代云大醫學院實驗樓---澄農館。

  一個是護國戰爭名將、曾任云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

  圖為胡素秋大學畢業照。

  1949年12月底,兩人締結婚姻。彼時,著名抗日愛國將領、云南起義領導者盧漢還來參加喜宴,送上“繡花喜帳”。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結婚照。

  新中國成立后,夫婦兩人作為醫學人才于1950年被聘到云大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成為新中國的首批醫師。1956 年昆明醫學院建立,夫婦倆成為昆醫首批教師和醫生。從那時起,他們再沒離開過醫學領域,直到去世前幾年,還堅持在專家門診坐診。

  在李秉權、胡素秋的兒子李向新的記憶中,小時候,父母太忙,一家人過著一種奇特的生活:大家都是各自去食堂吃飯,甚至過年也吃食堂;父母難得一同在家吃飯,談的也都是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樣處理;往往一天忙了十幾個小時后,兩人還在深夜讀書著文;有時深夜當班回家,來不及做飯,家里就常備點心和餅干以便充饑。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在家中合影。

  “兩老把一生都投入到他們熱愛的醫學事業中,無暇照顧子女,常常也顧不上彼此。”李秉權、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在回憶岳父岳母的文章中曾寫道:“胡素秋子宮切除手術中發生大出血休克,李秉權因為有病人要搶救,未能守護妻子。后來,胡素秋跌倒腦出血,近七十高齡的李秉權親自操刀,把妻子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雙雙捐獻遺體,只為了醫學事業

  晚年,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又做了同一個決定——百年后把遺體捐獻出來。2000年,夫婦倆一起填寫了遺體捐獻表。

  圖為胡素秋遺囑。

  李向新稱,父親公開要捐獻遺體的決定時,同為醫生的他也難以接受,沉默著走出房間。在冷靜一段時間后,他回到房間,選擇尊重父親的意愿。

  “在我選擇學醫時,父親就跟我說,‘從醫不是職業,而是事業;作為一份事業,你要奉獻一生’。”李向新說,“父親晚年時常常感慨,他大學時代由于教學標本極少,只能和同學頂著日機的轟炸去圓通山亂葬崗找無名尸骨做醫學標本。我想,作為醫生和老師,他比誰都明白醫學標本的重要性。”

  圖為李秉權生命最后歲月。

  事實上,李秉權去世后,在捐獻遺體時,遭到部分家屬的反對。

  “‘禮有五經,莫重于祭’,遺體捐了,讓后人去何處祭拜?”李秉權、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稱,當時,他還打電話給在美國的姨妹,勸她不要簽字,阻攔捐獻。

  未能成功后,他也勸妻子,如果一定要捐獻,可留下一點骨灰,葬于公墓。但姨妹和夫人都斷然拒絕了他,因為這有悖于岳父的遺愿。

  圖為昆明醫科大學接受李秉權后人贈送的遺物——李秉權80余歲高齡坐診時的工作卡。

  “2012年,我們回到昆明,第一次在昆明醫科大學的生命科學館里見到岳父的骨骼標本,當目光落到骨架左側的‘李秉權教授生平’幾個字時,夫人頓時熱淚盈眶。她沒有想到,一別七年,父女竟會以這種方式重逢。”林文俏說,那一次,他理解了岳父,也理解了自己的妻子。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后人。

  25日,看到岳父岳母重新并肩“站”在一起,林文俏再次熱淚盈眶。

  “感覺他們‘重生’了,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延續他們的愛情,也回到他們熱愛的講臺,世世代代向學生傳授人體骨架奧秘,傳授這種精神。”林文俏說。

  當日的這場“重逢”,也深深震撼昆明醫科大學的“90后”“00后”學生們,大家紛紛為李秉權、胡素秋獻上致敬的菊花。

  圖為李秉權、胡素秋的親友及昆明醫科大學師生鞠躬致敬。

  “李秉權、胡素秋教授無私奉獻的事跡,讓我們感受到醫者的情懷,也明白生命的意義。我想,有時,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另一種開始。”昆明醫科大學學生農天棋說。

  事實上,在李秉權、胡素秋夫婦“重逢”的人體科學館內,還有著眾多捐獻者的標本群體。

  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6年,向昆明醫科大學申請志愿捐獻遺體的民眾已達600人,其中85名捐獻者完成了夙愿。他們中,有離退休干部、高級工程師,也有中學校長和老革命家。

  圖為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的捐獻墻。

  “生為人民服務,逝為醫學獻身。”

  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的捐獻墻上,抬頭寫著這么幾個字。而入館須知里,學校告誡學子:“人體標本是具有非凡勇氣的遺體捐獻者們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敬重無語良師,志做醫學精英。”

  來源:中國新聞社

文章關鍵詞:重逢 李秉權 講臺 捐獻遺體 抗日愛國將領 1950年 醫學標本 醫學教授 醫學領域 醫學人才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這場父子“重逢”,他們等了14年

      這是一次  時隔14年的“重逢”  這是一張  遲到14年的全家福  一位14歲少年  與犧牲父親的戰機合影  14年前  

  • 179天,生死之交武漢重逢

    前方到站武漢站。10 月 1 日 11 點 10 分,在武漢站,彭博接到了分別 179 天的潘純,趕緊上前迎接三度將自己從死神手中搶回的救命恩人。

  • 用書寫讓媽媽“永生”,“廚房奶奶”的高光時刻

    番茄紅色的封面、帶著重影的書名、淡黃色的復古書頁……拿到《秋園》的第一感覺是樸素。不僅僅是催淚  2007年,《秋園》書稿完成后,楊本芬把它留在了南京,交給二女兒章紅處理。

  • 新影像丨你的風采——中國共產黨青蔥歲月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中國早期電影人用極其珍貴的膠片,記錄下革命圣地延安的重大政治和社會生活,也記錄下中國共產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 歷時5個月,終于找到救命恩人!真實身份是

    兩個男人的“重逢”感動了許多人今年1月6日河南洛陽孟津縣村民王朝立在黃河邊連人帶車落入水中危急時刻幸被一路人救起隨后他花了近五個月時間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