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5日20:03 來源:軍報記者
一年一清明,
一歲一相思。
人間四月,草長鶯飛
嫩綠的新芽昭示著勃勃的生機
逾越黑暗的寒冬
我們更加思念缺席這美麗春天的人
那些英勇無畏的“可愛的人”
他們永遠地留在了某一段特殊的歲月里
這個清明
我們或許無法像往常一樣
瞻仰一座座高大的紀念碑
為親人的墓碑拭去灰塵
但我們也在用特殊的方式
緬懷英雄、告慰先烈
那些“可愛的人”
永遠住在我們的心中
是這個民族
永遠續寫傳承的精神圖騰
尋找,讓無名烈士不再無名
每年清明節前,駐守在西臺山島的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海防一連官兵,都會來到一水之隔的東臺山島,祭奠一位無名烈士。然而,烈士的英名60多年來卻無人知曉。
△將山花撒入海中,連隊官兵祭奠蘭桂森烈士。
“讓無名烈士不再無名。”“接棒”連隊指導員的閆蒙蒙把這件事記掛在了心上,開始了他的尋找之旅。聯系連隊退伍老兵、走訪世代生活在此的島民、翻閱烈士名錄……幾經周折、反復核對,閆蒙蒙終于確定無名烈士墓的主人——1958年在抗擊臺風中不幸殉難的蘭桂森烈士。
今年初,在旅隊的幫助下,蘭桂森烈士的親人終于來到島上祭奠,了卻了一家人牽掛半個多世紀的心愿。清明節前夕,東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組織部分官兵和烈士家屬登上東臺山島,舉行了莊嚴的立碑儀式,墓碑上,無名烈士終于有了名字。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從河北唐山到廣西玉林,兩千多公里的路途,30多個小時的旅程,55歲的梁瑞素終于來到了哥哥的墓前祭掃。2019年清明節,經過30多年的漫長等待,第一次有親人為梁瑞聰掃墓。
▲30多年的漫長等待之后,親人第一次來梁瑞聰烈士墓前祭奠掃墓。梁英海 攝
2018年,一場軍地聯手“尋找無名英烈”活動在廣西玉林啟動。尋訪團先后踏訪湛江、廣州、玉林、桂林四地市,向上百位知情人員了解核實情況,終于和千里之外持續尋找哥哥下落30多年的梁瑞素取得了聯系。從梁瑞聰生前連隊副指導員潘太鋒的口中,梁瑞素第一次知道了哥哥犧牲的經過。
▲尋訪團準備出征前,在玉林軍分區留下合影。(資料圖)
雖然梁瑞素和尋訪團都沒能確認梁瑞聰烈士的遺骸所在,不過,在尋找的過程中,一個真實鮮活的“梁瑞聰”,在人們塵封的記憶中“復活”了。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無名烈士的尋訪過程
不僅僅是尋訪一個名字
更是探尋一段故事,延續一種精神
重逢,遙遠的你其實離我很近
“爸爸,現在我已經成為了一名護士,上個月,我還主動報名參加抗擊疫情救援……”時隔一年,何語嫣再次“見到”了爸爸,與去年跋涉川藏線來到爸爸墓前不一樣的是,今年,她只能通過電波向爸爸傾訴思念。
20年前的春天,何春光駕駛的運輸車在任務途中突遇險情失控沖向帕隆藏布江,危急時刻,他奮力將戰友推出駕駛室,自己卻將生命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那時,他的女兒何語嫣僅出生兩個多月。
△2019年清明節前夕,何語嫣在西藏波密縣烈士陵園描紅墓碑。(資料圖)
多年以來,由于進藏條件艱苦,直到2019年清明前夕,何語嫣終于在母親和姑姑的陪同下踏上了尋根之路。即便高原道路條件改善,“重逢”之路仍然充滿了艱險。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上,車輛遭遇暴雪封路,幾乎無法前行……經過兩天的輾轉,克服嚴寒、暈車、缺氧等不適,一別19年,在何春光的墓碑前,他們一家人終于“重逢”。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在同樣的時間踏上追思之旅的,還有行程4000多公里跨越大半個中國,從家鄉江蘇揚州到西藏錯那的胡博文和他的媽媽。為了給小博文一個幸福的童年,周忠艷將丈夫胡永飛犧牲的消息對孩子隱瞞了10年。
△母子倆翻看胡永飛的舊照 王旗紅攝
2009年6月24日,時任邊防某團汽車隊隊長的胡永飛帶隊執行運輸任務。車隊行駛至一處懸崖峭壁,突遇塌方,一塊巨石砸向胡永飛駕駛的汽車。危急時刻,他奮力推開戰友,自己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犧牲時,兒子胡博文剛滿16個月。
△周忠燕將丈夫的軍裝帶上拉則拉哨所王旗紅攝
“媽媽,我想去高原找爸爸,我覺得他還守在那里。”去年清明前夕,周忠燕母子踏上雪域祭奠的追思之旅。登上海拔4088米的拉則拉哨所,胡博文爬上哨樓,對著雪山吶喊:“爸爸,我來看你了。”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跨越時間的長河
英烈的生命已經逝去
但他們的精神會在親人
乃至更多人的世界中傳承和永生
守望,成為你們的眼睛,看這“可愛的中國”
數十年來,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程樟柱,無數遍地向人們講述著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2019年3月28日,程樟柱在紀念館內給學生講故事。新華社記者胡晨歡攝
龍頭山是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被俘之地,1954年政府修建此館以紀念方志敏及其他在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先烈。1968年,因意外傷殘退伍歸來的程樟柱,以“沒為國家做多大貢獻”為由婉拒部隊提供的療養待遇,到離家30余公里外的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當管理員。此時,他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為0.04。
△ 3月27日,程樟柱在紀念館內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行禮。新華社記者胡晨歡攝
對于程樟柱而言,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寫下的期許,是比一輩子守護紀念館更貴重的誓言承諾。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華山腳下的華陰市華山鎮玉泉路北段,有一處松柏成蔭的幽靜小院。這里,便是傷殘老兵張順京堅守的“陣地”——華山烈士陵園。
△在陵園兩側,196位烈士靜靜躺在墓碑下。
1982年,張順京第一次來到這里,眼前是一片荒蕪。因長期無人打理,這里四處雜草叢生、墳堆交錯……眼前的景象讓這位傷殘老兵心里不是滋味。剛剛經歷過生死之戰的他,眼眸里裝的滿是戰場的炮火硝煙和戰友犧牲時的壯烈。這些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和犧牲的戰友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2019年清明節前夕,張順京為前來祭奠掃墓的人們講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
“沒人守,我來守!”這一守,就是30余年,13000多個日日夜夜。張順京拖著瘸腿,帶著妻兒,始終像身后的華山主峰一樣,守護著這一方天地。
↓↓
(點擊藍字查看完整故事)
數十年的守護
上萬個日日夜夜
他們成為先烈們的眼睛
守望著“可愛的中國”
-----
因為尊崇,所以踏上波折的尋訪之路
因為牽掛,所以跨越千里也要“重逢”
因為信念,所以付出一生無悔堅守
清明追思
家國永念
只要我們記得
那些長眠的英烈就未曾走遠……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綜合解放軍報、軍報記者、學習軍團
編輯:向曉昕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注明來源
這是一次 時隔14年的“重逢” 這是一張 遲到14年的全家福 一位14歲少年 與犧牲父親的戰機合影 14年前
前方到站武漢站。10 月 1 日 11 點 10 分,在武漢站,彭博接到了分別 179 天的潘純,趕緊上前迎接三度將自己從死神手中搶回的救命恩人。
番茄紅色的封面、帶著重影的書名、淡黃色的復古書頁……拿到《秋園》的第一感覺是樸素。不僅僅是催淚 2007年,《秋園》書稿完成后,楊本芬把它留在了南京,交給二女兒章紅處理。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中國早期電影人用極其珍貴的膠片,記錄下革命圣地延安的重大政治和社會生活,也記錄下中國共產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兩個男人的“重逢”感動了許多人今年1月6日河南洛陽孟津縣村民王朝立在黃河邊連人帶車落入水中危急時刻幸被一路人救起隨后他花了近五個月時間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
2020年如此不同,它一定會在孩子未來的生命里面留下印記
歸來陽春 四月芬芳猶未盡 同袍相擁淚滿衫
我帶著你的平安祝福重逢 我兌現了對你的承諾
這76個日與夜 每一位平凡英雄的沖鋒與付出 那一日 武漢按下暫停鍵 那一夜 正值除夕
3月15日,田書記終于結束了近一個月在自家門口漂泊的生活,精氣神比之前恢復了不少,疫情期間減輕的14斤體重也在慢慢回升。為了保障社區內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田書記依舊帶領著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為大家采購和運送政府的愛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