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這些“不配槍的戰士”續寫“1號界碑”故事

2019年09月16日19: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5034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塊界碑——中緬1號界碑,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

  1960年,在中緬雙方人員的見證下被立起來后,“1號界碑”就像無言的衛士一樣,歷經風雨依然挺立在尖高山的山峰上,守護著祖國的邊界。

  幾十年來,一代代的界務員們接力巡邊護碑,默默奉獻在邊疆的崇山峻嶺中,像山間的野百合,默默開放,悄然芬芳。

  界務員蔡新裝在查看“共和國1號碑”。新華社記者王長山攝

  “共和國1號碑”

  碑體顏色泛灰,1米多高的碑身上鮮紅的“中國”“1960”“1”等字樣十分醒目,立在峰頂的一塊平地上,周圍是莽莽蒼蒼的群山。“1號界碑”的模樣和周圍的環境已深深刻在界務員蔡新裝的腦海中。

  “界碑神圣而不容侵犯,它守護著我們安寧的生活。”提起自己守護“1號界碑”的工作,37歲的蔡新裝面露自豪的神情,目光不自覺地投向邊境一線的尖高山。

  蔡新裝的家在云南省騰沖市猴橋鎮膽扎社區,讓他心心念念的“1號界碑”就立在幾十公里外的邊境線上。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當地許多景物都發生了改變,但“1號界碑”依舊挺立,威然不改。

  記者從騰沖市外事辦公室了解到,1960年劃定的中緬邊界,是新中國成立后與鄰國劃定的第一條邊界。界線分為南北兩段,“1號界碑”位于猴橋鎮海拔3214米的尖高山上,山的周圍森林密布,山嶺陡峭。騰沖市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何菊芳說,“1號界碑”是中緬邊界南北兩段的共同起點,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

  中緬邊界騰沖段長約150公里,有12棵界樁和1棵附樁,大多數界樁所在地點人跡罕至,山路崎嶇,車輛無法通達。這其中就包括“1號界碑”。

  雨水不斷,山路泥濘。記者跟著蔡新裝步行向“1號界碑”進發。山腳下,新開辟的泥路塌方不斷,一些路中間立著卡車一樣大的石頭;蔡新裝要揮舞砍刀辟出空間,才能通過密不透風的竹林;腳踩出的泥窩窩外就是溝壑,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溪流暴漲,涉水而過……經過兩個多小時手腳并用的跋涉,記者攀上了尖高山山頂,“1號界碑”出現在眼前。站在這里舉目四望,周圍云霧繚繞,層巒疊翠。

  為有效維護和管理邊境界務,1985年起,騰沖市在邊境鄉鎮、村組聘請素質高、身體好、熟悉情況的村民為外事界務員,巡護界碑,配合做好日常界務維護管理工作。

  邊境地區地形險要復雜,氣候條件惡劣,很多界樁遠離村寨,巡護困難。何菊芳說,這些界碑歷經風雨,依然挺立在祖國邊界,界務員們更是歷盡艱辛,他們身上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目前,騰沖市有25名界務員。何菊芳說,界務員每月至少上界一次,有特殊情況及時到位查看,確保界樁、方位物完好和界線走向清晰。“他們為邊境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和邊境穩定、和平與安寧做出了貢獻。”

  界務員蔡新裝(左)和蔡添光在去往“共和國1號碑”的路上。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攝(2019年6月21日 攝)

  十五年后的特別“相見”

  蔡新裝爽快地答應用手機給1號碑拍幾張照片后,67歲的蔡文香感覺雨天里煩悶的氣息一掃而光。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蔡文香的思緒正奔向遠處的尖高山。那里是他這些年來一直再想去但又去不了的地方,那里有他割舍不下的1號碑,他稱它為“多年未相見的老友”。

  蔡文香曾是膽扎村的老村主任,也是騰沖較早的一批界務員。現在,他一身灰褐色的西裝搭配運動鞋,看起來仍十分干練。蔡新裝的電話將他的思緒撥回到從前,伴著身旁淡淡的茶香,自己和“1號界碑”的過往不斷地涌上心頭。

  “1960年,那時我才8歲。”蔡文香依稀記得,那一天,村里的老百姓帶著干糧,領著部隊人員,背著東西,從村后的山路走過,爬了幾座山才到尖高山,因海拔高,山上還下著雪。

  當時,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他們上山干什么。幾天后,有部隊人員下了山,對充滿好奇的村民說,那里是中國和緬甸的邊境地帶,豎起了界碑。“他們還告訴大家要互相宣傳,愛護界碑。”蔡文香說。

  15歲那年,蔡文香第一次跟著部隊和民兵上山巡界,當時走了兩天,當1號碑首次出現在眼前時,蔡文香十分激動。從此,碑身上那鮮紅的“中國”兩個字深深地印在了他心里。蔡文香明顯感覺到,隨著界碑的設立,部隊和民兵的守護,村里的生活越來越安定。

  界務員蔡文香曾經上山巡界時的留影。(翻拍)新華社記者林碧鋒攝 (2019年6月21日 攝)

  因吃苦耐勞,又對當地地形、村寨等較為熟悉,蔡文香在1991年被聘任為騰沖市外事辦界務員,從此,他每年都要定期上山巡界,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成為工作的日常。最長的一次巡界花了7天,行程近80公里,蔡文香等人背著砍刀、米和鐵鍋上了山,晚上就睡在大樹下或石洞里。

  就這樣,經過無數次的相見,“1號界碑”漸漸地成為了蔡文香的老朋友,既立在邊境線上,也立在他的心里。“我為能守護1號碑而自豪!”蔡文香說。

  2004年,因為患上痛風,走不動了的蔡文香把巡界接力棒傳給了下一批人。現在,他靜靜地坐在家里的沙發上時,經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巡界時光。

  身著迷彩服、半蹲在“1號界碑”旁邊……在等待“1號界碑”的照片時,老蔡拿出略顯陳舊的“外事界務員聘用證書”“外事界務員守則”、巡邊時的老照片,陷入了沉思。

  “十五年嘍,老朋友1號碑還是原來的樣子。它沒變啊……”蔡文香盯著手機屏幕喃喃著。傍晚時分,一身泥水的蔡新裝來到老蔡家中,打開手機展示著“1號界碑”各個角度的照片,并講述著拍攝的過程。

  “等以后路通了,我一定要再上一次山。再去看看這個老朋友。”看著照片,老蔡的眼眶濕潤了。

  界務員蔡新裝在給“共和國1號碑”拍照。新華社記者王長山 攝(2019年6月21日 攝)

  要守護它一輩子

  蔡新裝是膽扎社區麻家寨土生土長的傈僳族村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兵。2016年3月,“熟山熟水熟人”的蔡新裝被聘任為界務員,隨后還專門到騰沖市里參加培訓。那是他第一次得知自己將要守護的是共和國“1號界碑”。大家都說,界務員是“不配槍的戰士”。這令他頗為自豪。

  承載著老一輩界務員的囑托和期盼,蔡新裝等新一代界務員正在續寫他們與界碑的故事。有一天,蔡文香指著遠處的大山對他說,那里就是界碑的方向,這令蔡新裝對從沒見過的1號碑充滿著期待。

  “第一次見到界碑時,特別激動,看到‘中國’二字,特別自豪!”在同伴的帶領下,蔡新裝用了半天時間爬到山頂,他快步上前,撫摸著碑身,擦拭著界碑上的字符,在擦拭“中國”二字時特別用心。然后仔細查看界碑周圍的情況,用砍刀修剪草叢,還用手機拍下一張界碑的照片。

  從那以后,蔡新裝每個月都要上山巡界一次。他的巡界范圍是從一號界樁到北二號界樁,直線距離9公里左右,但需要繞著山坡走10多公里路。“我要查看國界線500米范圍內是否存在伐木、修路等情況,發現了及時勸阻并上報。”

  歲月輪回,一代代界務員默默堅守。自1991年以來,已有三任界務員守護過“1號界碑”,蔡文香是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提起蔡文香,蔡新裝會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

  三年多來,蔡新裝已上山巡界不下四十次,走破了六雙雨鞋。前往尖高山要先走一段“好走”的大路——一條火災應急通道,下大雨時他們會遇到泥石流、塌方堵路等情況。上山的幾公里小路,是一代代界務員用砍刀劈出來的羊腸小道。“我還被螞蟥咬過幾次。”他說。

  “來得多了,對界碑有了很深的感情,就像老朋友一樣,不能容忍對它的破壞。”蔡新裝坦言,盡管擔任界務員補貼不多,也很艱苦,但家人都很支持,因為村里的傈僳族群眾世世代代居住在邊境地區,家家戶戶都以守好邊為榮。他還曾帶著自己的兒子上山巡界,給孩子講界碑的故事,講界務員的故事。他告訴孩子,這里就是神圣的國界線。這就是神圣的界碑!

  踏著泥濘的山路,蹚過渾濁的河溝,攀上陡峭的巖壁……一路上,蔡新裝和另一名界務員蔡添光的身影在山林間跳動。二人到達“1號界碑”后,查看環境、擦拭碑身……環節一個都不能少,蔡新裝還認真地用手機拍了多張照片。“要帶給老蔡看!”

  通往尖高山的路上,一叢野百合在路邊靜靜地綻放,散發著清幽的香氣。“我們界務員就像這野百合一樣,靜靜綻放,很少有人知曉。”蔡新裝隨手摘了朵野百合說,自己從小聽著界碑和界務員的故事長大,現在又在守護著界碑,界碑就像老朋友一樣,要守護它一輩子。

        作者:記者王長山、林碧鋒、周磊

文章關鍵詞:界碑 方位物 西裝搭配 續寫 中國 不配槍的戰士 砍刀 野百合 中緬邊界 責編:張亞普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壯美黃河行】黃河中下游分界碑赫然屹立 大河風光一覽無余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 祝福母親,他們在邊防一線守望家與國

    土旦旺久介紹,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常年高寒缺氧、風雪肆虐,他和戰友一年四季巡守10余個風雪山口、雪山界碑。國慶前夕,南疆軍區某邊防團克克吐魯克邊防連指導員李建陽,帶領官兵向著海拔5420米的某點位挺進。

  • 39號界碑旁,守護額爾齊斯河畔的戍邊衛士……

    額爾齊斯河發源于新疆阿爾泰山南麓,橫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邊境,是我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內流河,獨特的水域生態環境,養育了河鱘、江鱈、銀鯽等30多種特有魚類。將漁網拉起來后,連長余翔兵決定靠岸行駛,沿邊觀察河面上是否還有其他違規漁具。

  • 民法典標注法治中國新界碑

    這些規定直面互聯網時代公民個人權利面臨的現實挑戰,表達了新時代中國民法典對人格權保護的鮮明態度。彰顯中國底色、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是民法典草案的重要特征。恪守法律秩序和公序良俗,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原則和底線,也是民法典編纂的重要思路。

  •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家三代邊防軍人的故事

    茫茫雪原,漫漫邊防線,“90后”劉鄭伊接力守護邊疆,將新疆伊犁當作自己的故鄉。懷著對守邊事業的無限熱愛,爺爺劉水信將兒子劉獻偉(劉鄭伊的父親)也送到了新疆伊犁邊防,一待就是27年。

  • 我叫劉鄭伊,伊犁的“伊”

    她叫劉鄭伊,是新疆伊犁軍分區某邊防部隊的一名排長。隨著劉鄭伊漸漸長大,劉獻偉明白,邊防像一個烙印刻在女兒的心上,她認準的事兒,“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一周后,劉獻偉和戰友一行10人,再次搭乘直升機,將界碑、沙石、鋼筋、水泥等物資,運送到上次勘察好的界標點上。

  • “湖面上沒有界碑,我們就是流動的界碑”

    11月上旬,記者翻達坂越冰河來到這里,近距離感受昆侖水兵的風采。

  • 你當過兵吧?走過22000多公里的那種

    (記者 康彥龍 朱春燕 李姍珊 張莉 樊帆 邢明)很多人向往遠方,以為那里有詩,但有人向往遠方,是因為那里有祖國的界碑。”  魯周揚駐守的塔克遜哨所位于喜馬拉雅山北麓,我國西藏崗巴地區,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 他們認真擦界碑的樣子,真帥!

    新疆阿爾泰山深處,三號界碑執勤哨所是新疆軍區白哈巴邊防連的一個夏季執勤哨所,因駐守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3號界碑而命名。新疆軍區某邊防團白哈巴邊防連上士 舒濤:三號執勤點在大山深處,四周全是山,沒有信號。

  • 【邊疆黨旗紅】界碑下,老黨員楊天才的35年堅守

    1984年,在中國南大門、云南邊境縣的薄竹菁村,硝煙散去不久,犧牲在邊境的烈士長眠于此,墳頭青草剛剛長滿。(王莉莉 攝)  一頂斗笠一個水壺,一根竹杖一把彎刀,這幾乎就是楊天才的所有裝備。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