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5日15:18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 在新疆,有草原的地方就有哈薩克族人的足跡。世代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人喜歡擇水草而居,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以冬布拉彈唱方式記述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冬不拉也是哈薩克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哈薩克族冬不拉藝術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據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介紹到,哈薩克人把冬不拉樂曲稱之為“冬不拉奎依”,根據音樂節奏和演奏技法不同,分為彈擊樂曲和撥奏樂曲兩大類。
冬不拉的制作需要三至十天,主要用松木、杏樹、核桃樹、桑葚樹等木材來制作樂器的主體,其中冬不拉弧形形狀是最難制作的。冬不拉藝術由樂曲、彈唱音樂、民間舞蹈音樂、演奏方法與技巧、樂器與制作工藝五大部分組成。
2008年,哈薩克族冬不拉藝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人已將冬不拉藝術融入他們的歷史文化,將冬不拉藝術世代傳承下去。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銀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網共同主辦的“可愛的中國”各民族優秀知識分子講述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系列短視頻共58集,從8月6日起,將每天推出至少一集,敬請關注。(記者 趙剛 梁澤運)
西藏、廣東、福建、吉林、北京、寧夏……藏族、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珞巴族、赫哲族、高山族……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56個民族的非遺傳承人及文化工作者,帶著他們精巧絕倫的非遺技藝,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共同唱起這首《我愛你中國》。
光明網訊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愛好歌舞的民族。他們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創造了生動形象的"孔雀舞"和"象腳鼓舞"。
勤勞的黎族婦女利用土生土長的海島棉織黎錦,創造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其中又有“雙面繡”等最具黎族特色的技藝。他們用自己種的海島棉紡線、染色、織錦,最后用織好的布來制作雙面繡,并在雙面繡的圖案上體現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網訊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邊,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毛氈是生活在高寒地區的東鄉族人的必需品,東鄉族的毛氈和搟氈技藝也聞名遐邇。
光明網訊 德昂族是一個有悠久種植茶樹和飲茶歷史的民族,被譽為“古老的茶農”。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德昂族民間神話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就稱“德昂族是茶葉變的,茶是德昂族的根”。
貴州赤水,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漫山遍野的竹林宛若“竹海”。慧心巧思的赤水姑娘,將這一根根竹子變成了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柯爾克孜族的聚居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被稱為“獵鷹之鄉”。馴鷹習俗是柯爾克孜族在千百年來的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