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4日15:56 來源:央視網
聯播+丨“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承載著國人對團圓和睦的美好追求,蘊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他曾在不同場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和獨特作用,并要求我們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天,央視網《聯播+》和您一同重溫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講述,堅定文化自信,積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
——2014年10月13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2013年11月26日,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任務。華夏大地上,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燦爛成就,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國家至上的大局意識、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濟的美好品質,成為一代代齊魯兒女的人生追求。中幾友好醫院院長桑迪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為幾內亞防控疫情提供無私援助,期待學習借鑒中方抗疫經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任務。華夏大地上,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燦爛成就,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習近平: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就一定能夠建設好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筑牢中華兒女團結奮進、一往無前的思想基礎。
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這里所說的重要經驗和深刻啟示,包括對中國抗疫的社會根基與文化底蘊的深化認識。我們經受住疫情考驗,步入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獨特的制度優勢是堅強支撐和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