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6日09:10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 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名單揭曉,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入選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范,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郭建華入選誠實守信類全國道德模范。
除此之外,河南省還有8人獲得了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他們分別是:生前系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教師的李芳,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牛振西,新鄉市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鄧志軍,漯河市臨潁縣公安局皇帝廟派出所指導員陳曉磐,平頂山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宋兆普,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韋德華,安陽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楊永峰,周口市太康縣常營鎮五子李村村民趙志發。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
張玉滾:甘當紅燭點亮大山希望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張玉滾為了讓山里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奮斗在鄉村教育第一線。他潛心鉆研每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資助困難學生300多名,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之路。
2001年師范畢業后,受老校長感召,張玉滾放棄去南方工作的機會,來到黑虎廟小學成了一名民辦教師,每月拿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18年來,他始終堅守在鄉村教育第一線。
黑虎廟小學位于伏牛山深處,輻射的13個自然村零星散布在方圓十幾公里的帶狀山坳里。學校師資不足,張玉滾就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斗雞;為教好孩子們英語,他自己掏錢去鎮上參加英語輔導班。他的執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從家帶米、面、饅頭,自己生火做飯。他勸說妻子來校給學生們做飯。有一天,妻子在為學生軋面條時,右手四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殘疾。
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去鎮上需翻越尖頂山,穿過險峻的八里坡。5年間,張玉滾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2006年,學校蓋新房,恰趕農忙,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運水泥、搬磚頭、平地基,新校舍蓋好時,張玉滾已瘦得脫了相。
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更愛學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要接送,他一一記在心上。18年來,學校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無怨無悔,用無限的師愛陪伴鄉村的孩子們成長。
2018年以來,張玉滾先后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
郭建華:堅守鄉村那一方銀幕
郭建華,女,漢族,1953年7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全國婦女十二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只要鄉親們喜歡看,俺情愿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一句承諾讓她堅守放映工作43年,也讓她成了跨世紀的農村放映員。
上世紀70年代,郭建華有幸當上了一名農村放映員,她拉板車、抬機器,走村串鄉,吃百家飯,和鄉親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她當放映員的19年里,為農民放電影1.3萬多場;在她當站長和公司經理的24年里,帶領公司放映人員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萬多場,觀眾達上億人次。
郭建華利用放電影的時候向群眾征求意見,積極參政議政。作為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郭建華先后提出了關于農業、文化、法治等方面的建議29項。其中,她提出的“關于加快出臺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建議”受到相關部門重視,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她受邀列席了此次會議,見證了這部法律的誕生。
為了讓群眾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郭建華將關注的目光更多投向精準扶貧、文化扶貧。她組織“百村千場”科技電影扶貧扶智放映活動,向貧困群眾傳播科普知識和實用技術,讓貧困群眾在看電影的同時,樹精神、增智力、長志氣。她帶領放映人員深入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9個非貧困村,放映電影近萬場。她采取的“菜單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為優秀案例向全國推廣。
以她為原型改編的《電影兒女》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2014年世界民族電影節上,榮膺最佳音樂片獎。以她為原型改編的《放映路上》在全國放映突破10萬場。
1999年她被原人事部、原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3年被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評為2012年度十大三農人物;2017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提名獎:
宋兆普
宋兆普,男,漢族,1964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河南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
宋兆普出生在醫學世家,父親樂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品德深深影響著他。自1992年起,宋兆普開始關注腦癱患兒的救治。
2009年至今,宋兆普帶領醫院醫療團隊開創醫院與福利院相結合救治腦癱孤兒模式,愛心救治腦癱孤兒3165名(其中包括遺棄在醫院及周邊的302名)。承擔了河南省殘聯“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幫助救治社會上的腦癱患兒6328名。先后14次赴新疆考察巡診,接收49名新疆腦癱患兒到汝州進行公益性治療。與新疆當地醫院“結對子”,建立4所腦癱康復醫院,救治少數民族腦癱患兒,其中深度貧困家庭患兒711名。
宋兆普以醫載道、扶弱濟困。曾在列車上8次突遇危重病患都挺身而出,實施救治;免費救治被汽車撞傷而又無錢治療的汝州市騎嶺鄉七里村村民唐瑞敏;為身患肺癌的張兆全及其雙胞胎孫子免費治療5年,共支付醫療費近80萬元。他的高尚醫德和仁心大愛感染和激勵了很多人。
宋兆普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提名獎:
陳曉磐
陳曉磐,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公安局皇帝廟派出所指導員。
2005年,由軍隊轉業從警的陳曉磐主動從縣局機關到鄉派出所工作。多年來,陳曉磐節衣縮食,甘守清貧,但對困難群眾慷慨解囊。自2009年起,他每年都和群眾一起過除夕夜,自掏腰包為轄區內的20多位孤寡殘困老人奉送紅包。
2009年初,他聯合轄區內6個村委會和5所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溫馨家園”,為200多名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先后幫62名家長在周邊找到稱心工作。
2013年6月,組建“學雷鋒志愿警務服務隊”,設有矛盾糾紛化解隊、護村治安巡邏隊、道德法律宣傳隊、黨員示范服務隊、消防環境督導隊等5支隊伍,目前志愿者已發展到400余人,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
2018年初,陳曉磐主動捐出5萬元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獎金,設立“警務室身邊好人”基金,用于表彰轄區村民的善行義舉,引導村民學好人,做好人。在他的感召下,轄區內有91人因愛心善舉被推選為市、縣、鄉道德模范。
陳曉磐探索實施“五步雙網”工作法,編寫《農村安全防范百句經》,自費制作發放8000余枚印有自己姓名和電話號碼的“警民連心結”,保持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接受困難群眾求助,被譽為“新時代的活雷鋒”“群眾的貼心人”。
陳曉磐榮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學雷鋒成績突出先進個人”“全國公安楷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提名獎:
李芳
李芳,女,漢族,1969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人,生前任教于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
李芳同志扎根山區從事鄉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業奉獻、精心育人,深受學生愛戴、家長尊敬、學校認可。
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學,李芳在護送學生過馬路時,面對失控的三輪摩托車沖向學生,義無反顧地沖上前去擋護學生,自己被嚴重撞擊,經全力搶救無效,英勇犧牲,年僅49歲。她心懷大愛,臨危不懼,舍己救人,用生命為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讓崇高的師德和不朽的師魂熠熠生輝,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
1989年李芳老師被分配至董家河鎮謝畈小學任教,謝畈小學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綠之風希望小學任教。任教29年來,她始終堅守鄉村小學教育第一線,從未離開董家河,從未離開鄉村小學講臺。
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師是工作學習的榜樣,許多實習教師和年輕教師都愿意拜她為師,近5年,她帶出20多名“教師徒弟”。在家長眼里,她是和藹可親、無私奉獻的老師。她的手機里存了很多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一有空就為他們介紹孩子的情況。
李芳被追認為烈士,被追授“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提名獎:
牛振西
牛振西,男,漢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2005年,愛好游泳的牛振西和同伴組建了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與110、119指揮中心形成聯動機制。組織開展水上義務救援、水上安全知識傳播、水源保護、城市汛期防洪等志愿公益活動。
14年來,他帶領的這支隊伍共義務打撈各類溺水者遺體400多具,挽救90多名落水者生命。成功實施了35米深井救援、水庫墜機水下成像聲吶救援等多起高難度救援。經過14年的發展,他帶領的隊伍成了一支擁有注冊志愿者152人、骨干隊員80余人的專業水上救援隊伍。
從2012年開始,他們在大型自然水域周邊的學校啟動了水上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講座,倡導樹立“見義智為”“救人不舍己”的科學救生理念。7年下來,講了500多場,受益的中小學生、大學生超3萬人,間接受益群眾達十幾萬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發生數量。
此外,牛振西還專門注冊了救援隊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利用大眾新媒體進行水上安全知識的普及和傳播。
2013年以來,牛振西及其帶領的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先后榮獲“河南省紅十字志愿服務工作優秀團隊”“河南優秀志愿者”“全國最美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提名獎:
楊永峰
楊永峰,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負責人。
大巴墜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懸一線,楊永峰帶人披荊斬棘緊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鄉村,他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驢友”或群眾登山遇險,他拼盡全力搜救。他是群眾心中的“守護神”。
一次偶然的見義勇為,開啟了楊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楊永峰開車帶著兒子楊文凱和3名員工行駛至一段山路時,發現先前一直行駛在前面的大巴車突然消失了。他意識到大巴車可能墜崖了,很快掉轉車頭折返。他們及時報警,借助手電筒的光,穿過荊棘叢展開救援,為后續的生命大營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挽救了13人的生命。之后,楊永峰成立了以義務搜救、救援為主旨的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
為了更好地普及救援相關知識,楊永峰還舉辦了“百場安全知識進課堂”和應急救援大型圖片專題展。
2015年4月楊永峰入選“中國好人榜”;2015年12月被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稱號;2018年6月被河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河南省第十三屆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提名獎:
鄧志軍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他30年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
30年來,鄧志軍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創建了一個誠信社區。
2008年,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和企業經營困難,他抵押個人兩套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了員工工資、支付了貨款。
2010年,企業承建喬謝村城市改造項目,他嚴格把關,所用的建筑材料高于行業標準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給他送上“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喬謝村改造的成功實踐成為全國樣板案例。
2013年8月,他參與創辦了全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道德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志愿者參與活動。
鄧志軍先后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資5000余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及時向有需要的家庭和農民工伸出援手。2017年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提名獎:
趙志發
趙志發,男,漢族,1964年4月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常營鎮五子李村村民。
1999年10月20日,趙志發種完小麥準備外出打工,妻子騎自行車送他去鎮上乘車,回家途中被摩托車撞倒,顱內大量瘀血。
經開顱手術、6個多月住院治療,妻子雖保住生命,卻成了植物人。從醫院回家后,妻子一度昏迷,腦袋腫脹,鼻插飼管,脖子安著套管,身上多處潰爛,大小便失禁。女兒當時才10歲,兒子8歲,照顧全家人的重擔都落在趙志發身上。
每天天不亮就給妻子換好尿布、翻身按摩、做飯、安排孩子上學、給妻子喂飯。照顧妻兒的艱辛超出常人的想象,其中最難的是給妻子喂飯,費時費力。由于長期往胃里注射食物,胃黏膜遭到破壞,用注射器注食的辦法無法進行,后來只能用嘴十分艱難地喂飯。
他每天還要為妻子清洗褥瘡、換藥包扎、按摩翻身、洗涮尿布。忙完后,他還要抓緊去地里干活,每隔一個半小時就要回家照看一下妻子。
或許是感受到了趙志發的愛意。2017年3月的一天,妻子竟然能簡單發聲了。趙志發欣喜異常,這一聲,他等了近20年。
趙志發20年如一日對植物人妻子的無私大愛感動著人們。2017年4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提名獎:
韋德華
韋德華,女,漢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
韋德華出生在河南省濮陽市新習鎮一個普通農家,父母對爺爺奶奶的孝敬深深影響了她。
1998年,公公被確診肝硬化,后來發展成肝癌,韋德華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到北京、上海、廣州多家醫院求醫問藥。10年間,為給老人治病,韋德華自己節衣縮食,還賣掉了唯一的住房,前后花去60多萬元。
一路陪公公求醫治病的10年間,韋德華對病人及其家屬在疾病面前的無奈和無助感同身受,也讓她在工作中更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考慮。她成立志愿服務隊,開通24小時母嬰健康免費咨詢熱線,開設“幸福媽媽”公眾微信課堂,舉辦公益講座,為病人捐衣捐物、墊付醫藥費,自費買藥看望孤寡老人。
從醫28年來,6900多名重癥孕產婦在韋德華和她帶領的團隊救治下獲得新生,9.2萬余名新生兒經她們的妙手平安降生。在經歷公公等待肝源的困難后,韋德華決定在身后捐獻自己的器官,并鄭重簽下器官捐獻協議書。
韋德華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先后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最美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石可欣
編者按:解讀時事,關注民生。告訴你想了解的,報道你喜歡的!映象網特別推出融合報道“聯播pro”,不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看點!速來圍
18年間,他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
你把十八彎的山路走成了 ‘通天的大道’,你閃光的汗水澆出山花更艷更俏……”歌詞里說的這位山村教師就是扎根深山十八載的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老師張玉滾。他堅守大山深處,只為干好一件事——改變山里娃的命運。這些年他先后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22名大學生。當地人把他的事跡編成歌曲傳唱,感動了無數人。
共青團中央主辦的2019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結果揭曉,最終推選出愛崗敬業、創新創業、勤學上進、扶貧助困、誠實守信、孝老愛親6類共計120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獲獎后,本臺記者第一時間采訪到了張玉滾。他們也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辛勤耕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做好我的工作,為山區孩子帶來更多的希望。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2月18日晚,“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教師張玉滾獲獎了,南陽人感動著、振奮著,因出彩的南陽老鄉而歡欣鼓舞。“張玉滾的事跡感人至深,精神難能可貴,是南陽一線教師的優秀代表,也是南陽教育戰線的驕傲。
2月18日晚上8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一套首播,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教師張玉滾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第三季第四期,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趙靚來到了南陽鎮平縣黑虎廟鎮,帶大家認識一位小學校長——張玉滾?!薄 ?006年,一條新修的公路通往了黑虎廟,“老扁擔”謝幕,“小摩托”登場,大大方便了教材的運輸,也給張玉滾增添了新的力量。
感動中國頒獎現場,白巖松說道,"也許在好多人的心目當中,一說起80后,還是青年的樣子,其實當時光過了2019年,大家有沒有想過,80后也都30了。" 21歲到39歲,張玉滾堅守了整整18年,18年,張老師讓山區的孩子受到了教育,通過努力,他培養出了22名大學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將于今晚8點在央視一套首播,2月19日央視新聞頻道21點30分重播。2001年8月,師范畢業的張玉滾,跟著老校長吳龍奇來到學校,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臺子,里面坐著十來個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