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煤倉”平頂山:抹去灰色印記 書寫綠色篇章
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70年來,在這片有著8000年底蘊的黃土地上,億萬中原兒女團結一致、敢闖敢拼,推動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開放的河南越來越“中”!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河南頻道推出《壯麗70年·河南創造的70個第一》融媒體系列報道,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國內或省內多個“第一”進行集中采訪。今天推出第一篇,走進河南平頂山,了解新中國第一個自主勘探、設計的礦井(諸葛廟礦)。
從高速平頂山新城區下站,就像走進大園林:白龜山水庫煙波浩渺,城市道路樹蔭掩映。
走進平煤股份二礦,見廠區紅墻綠樹,干干凈凈。這還是“因煤而建”的平頂山嗎?
小路盡頭,有座煤矸山,踩煤泥往前走,三個大儲煤倉后,有兩層紅磚建筑。平煤股份二礦黨委副書記司良成指著說,“這是我們的第一口礦井,副井還用著。它和綠化后的煤矸山,都是二礦光榮傳統的象征。”
平頂山礦區是新中國第一個自行勘探設計、開發建設的特大型煤炭基地,諸葛廟礦(現平煤股份二礦)是新中國自主勘探、設計的礦井。64年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共為國家貢獻煤炭13億噸左右,利稅500多億元。
因煤而興,卻不唯煤而生,創新與改革伴隨企業發展始終。如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擁有3個上市公司和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營業收入、資產總額雙雙超過1500億元。平煤集團所在的平頂山市,近年來加快產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曾經依賴的煤產業,目前只占經濟比重10%左右。“調”出一片新天地,“轉”出一片新氣象,“中原煤倉”平頂山正在演繹著浴火重生的“美麗蝶變”。
霍亞平 攝
艱苦的歷史 光榮的傳統
二礦人人皆知。1955年9月8日,落鳧山下一聲開山炮響,拉開平頂山煤田建設的序幕,我國自主勘探、設計的平頂山礦區第一對礦井——諸葛廟礦(現平煤股份二礦)動工興建,設計生產能力21萬噸,服務年限20年。
“1959年我考上平頂山煤校,一輩子再沒離開過這里。”說起歷史,80歲的二礦老礦長常保安眼睛里發著光,“老工人們講,當時沒有工業基礎,鐵釘、螺絲都要靠外地供應。大家都是手拉肩抗,憑著力氣把礦建起來的。”
常保安回憶,當時有數萬名來自全國煤炭系統的支援隊伍投入在平頂山礦區大會戰中。他們手搖轱轆,創造過人工提升月進28米的紀錄。只用6個月時間,就打完了150米深的主井井筒,創造了700天實現礦井投產的奇跡。
“1957年10月1日上午,平頂山礦區第一罐煤從井下升上來,整個礦區沸騰了,工人們眼含熱淚高喊"我們挖出煤啦!"。”二礦礦長宋合聚介紹,到1960年,平頂山礦區有一、二、三、四、五、七、十二、馬道等8對礦井投產,原煤年產量達到562萬噸,極大緩解了當時煤炭供應緊缺局面。
1964年,國家在平頂山試辦政企合一的特區,先后設為平頂山礦區、平頂山特區,經過三年調整和煤炭大會戰,平頂山煤炭工業基地初具規模。1975年,平煤產量和利潤達到“雙千萬”,跨入全國千萬噸級大局行列。隨之,平頂山礦區由大規模新井建設轉向以老礦挖潛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經過改革創新經營機制,1995年平煤產煤量突破2000萬噸,上繳利稅7億元,躍居全國煤炭行業前列。1996年1月29日,平頂山礦務局改制為平煤集團。2004年,集團開啟調結構、促轉型大幕,當年產煤3069萬噸,實現營業收入110億元,是全省4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之一。2006年,平煤股份上市。2008年12月,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創立。
60多年開發建設歷程中,通過產業升級改造,平煤從單一煤炭產業到煤與非煤“雙輪”驅動,再到“以煤為本”的煤、鹽、電、焦、化、建“六位一體”的產業格局,被譽為“中原煤倉”,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礦一直是平煤的標桿,英雄輩出,成就輝煌。”黨委書記秦海清介紹,經過“毛主席的好礦工李二銀”等一代代礦工攻堅克難,企業屢屢在發展史中譜寫優秀篇章,特別是在庚組煤開采、矸石山改造、環保攻堅戰中勇挑重擔,“未來二礦將繼續發揚傳統,不斷創造輝煌。”
霍亞平 攝
“從這天開始,滿院"煤黑子"(挖煤工)風景將成為歷史。”今年 7月3日,平煤股份十礦千米井下,隨著遠程控制室內主控手按下啟動按鈕,己組煤15、16—24130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采煤機組順利啟動,運行良好。
奮進的平煤 不變的創新
“采面只需9名職工便可開展作業。這標志著河南省首個智能化綜采面順利建成,也標志著在以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少人目標邁出堅實一步。”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礦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幾年內,智能化采煤將全面取代人工采煤。
智能化采煤,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不斷踐行改革與創新精神的寫照。
近年來,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統一人事管理、統一戰略規劃、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資源配置、統一市場布局、統一技術研發”的“六統一”要求,平煤神馬集團積極實施戰略融合、產業融合、管理融合和文化融合,2008年上馬雙30萬噸氯堿暨45萬噸電石、20萬噸尼龍66鹽成套項目,尼龍板塊尼龍66鹽、簾子布、工業絲產量快速增長,僅僅3年時間,就一舉實現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雙千億”,“1+1>
2”倍增效應得到完美體現。
64年砥礪奮進,幾代職工的艱苦拼搏,如今的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已由一個傳統煤炭企業,發展壯大為一個擁有以煤焦、尼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為核心產業,多元支撐、協同發展的產業新體系,及平煤股份、神馬股份和易成新能三個上市公司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
工業絲、簾子布、糖精鈉產能居世界第一,尼龍66鹽、工程塑料產能居亞洲第一,焦炭、硅烷氣、超高功率石墨電極、高效單晶硅電池片產能居全國第一。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4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跨國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一組組數據,彰顯著這個創新企業的成就。
“不久前,我們制定了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到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資產總額雙雙突破2000億元,利潤達到100億元以上,挺進世界500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毛介紹,集團投資370億元,“做強主業、搞活輔業、邁進高端、協同發展,堅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底色更綠的發展。”
霍亞平 攝
灰色的記憶 綠色的前程
平煤股份二礦院內有座小山,山上馬尾松、刺槐郁郁蔥蔥。“這座山占地50畝、高47米,有6萬多棵樹,是100萬噸矸石堆覆土綠化而成的。”司良成告訴記者,煤矸石都能綠起來,綠色更能成為“煤城”底色。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河南平頂山一度面臨污染“圍城”和轉型發展難題。近年來,平頂山精細治污補短板,實現綠色生產;進行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補上歷史欠賬;調整產業結構,進行新舊動能轉換。通過補短板、還欠賬、育動能,黑色煤城實現“綠色轉身”。
想要城市綠,產業先得綠。
近年來,平頂山市積極化解煤炭、煤電過剩產能,推動綠色化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延鏈提質,變過去單純拼資源、拼消耗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不僅形成了全球鏈條最完整、競爭力最強的百萬噸級煤基尼龍66及尼龍6大尼龍產業,特種石墨、鋰電池負極材料等碳材料國內獨一無二的煤基炭素產業鏈,多品種食用鹽及鹽化工產業鏈,寬厚鋼板和不銹鋼板材到特種裝備產業鏈等,還積極搶抓產業轉移和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在新材料、儲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
此外,平頂山市還積極發揮自然、人文、產業等優勢,加快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現代物流業建設,發展了5A級堯山-中原大佛景區、百里溫泉帶、中部地區大宗商品儲運物流基地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推廣“循環農業+品牌農業+協同農業”發展模式,成功創建為全省唯一、國家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此外,還被確定為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外延(平頂山)保障基地,供滬農產品年銷售額達30多億元……
“今年上半年,平頂山市完成生產總值1074.4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列全省第八位;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9:49.3:43.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增速居全省第三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3%,增速居全省第八位。”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介紹,“打造動能更足、產業更綠的平頂山,平頂山有信心永創第一,重返全省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