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9日22:47 來源:央視網
黨覺桑布(何川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何川 袁育堃)“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7月10日下午,一場大雨剛過,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59歲的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黨覺桑布在回家的路上,愉快地哼唱起這首老歌。
這首歌與黨覺桑布基本“同齡”,近60年來在青藏高原傳唱不衰,也見證了他們一家三代放牧守邊,興邊致富的艱難歷程。
一扇木門結初心
黨覺桑布的父親多杰歐珠生于1922年,2013年去世,享年91歲,是這個家庭的第一代守邊牧民。
在1959年3月以前,黨覺桑布一家是當地的農奴領頭人,大伯赤來多杰、父親多杰歐珠等十四個兄弟姐妹,帶領甲崗村一帶幾十戶農奴為日土宗的宗本和寺院領主無償勞動,沒有人身自由。
1959年3月2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原西藏地方政府職權。從此,西藏百萬農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成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在這一年,黨覺桑布的父親多杰歐珠第一次見到了北京派來的人——金珠瑪米(藏語:解放軍)。
黨覺桑布回憶:“那是1959年4月,金珠瑪米派人來找我父親,讓父親準備好牦牛駝隊,有運輸任務。當時大伯在區里(阿里地區)參加工作組學習,聽大伯詳細介紹了金珠瑪米的情況,父親立刻把附近所有的牦牛都集中起來,一共30多頭。全村人趕著牦牛往前線一共跑了四、五趟,剛開始運送的是糧食,后來有子彈和其他物資。”有了牧民的全力支持,金珠瑪米經過兩天戰斗大獲全勝。
多杰歐珠從戰場上帶回來了一扇木門。多年以后,多杰歐珠還在門前給人講述金珠瑪米當年如何英勇地趕走侵略者的故事。這一仗,也讓多杰歐珠一家和金珠瑪米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老大赤來多杰隨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阿里地區最早一批藏族黨員干部。
黨覺桑布說:“大伯離開的時候告訴我父親,我們世世代代守著的土地不能丟,他走以后,要父親帶著大家和金珠瑪米一起繼續守下去,父親也成了村里的第一批守邊民兵。”
從這以后,多杰歐珠一直在村里放牧守邊,終其一生沒有離開過。甲崗村黨委書記格桑頓珠告訴記者,多杰歐珠一家從未向身居要職的大哥要過一丁半點特殊照顧,是全村人一說起就豎大拇指的好人家。
黨覺桑布21歲這年,多杰歐珠勸服黨覺桑布放棄去縣農村信用社工作的打算,次年參加了甲崗村民兵集訓,巡邊守邊的使命就這樣傳承下來。
黨覺桑布到放牧點上看望兩個兒子。(袁育堃 攝)
兩抓偷渡盡使命
黨覺桑布生于1960年8月19日,從1982年參加民兵,至2003年,21年民兵生涯中,黨覺桑布記憶最深的是曾經兩次獨身一人抓獲境外偷渡人員,其中最驚險的一次,對方還是一名境外逃犯。
據介紹,甲崗村有80余公里邊境線,3處邊境維穩執勤點,1處對外貿易點。甲崗村每個執勤小組都由黨員帶隊,黨員家庭帶頭抵邊放牧,做到放牧就是巡邏、放牧就是站哨。“放牧是巡邏、生產是執勤、人人是哨兵”,黨覺桑布10歲起跟隨父親放牧,父親就開始灌輸給他這個理想信念。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邊陲,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這樣的信念并不容易。
“我記事起是人民公社時期,我們一家三口管著公社的1000多頭羊,到了年底,把牛羊趕到阿里地區統一銷售以后,按家里勞動力公分分配糧食和肉,我們家一年可以分到15只羊,1500斤糌粑,七八百元錢,生活不能跟現在比,在當時溫飽勉強能解決了。”黨覺桑布說:“當年的日子雖然很苦,但是沒有人當逃兵。那時候村里沒有通電,也沒有商店,衣服都是自己用羊毛織的,鞋子一般用羊皮做,年底了可以去阿里地區買一些里面穿的襯衣和解放鞋,解放鞋的質量好,冬天的時候,可以把羊毛塞進鞋里保暖,穿上放羊一年都不會壞。”
80公里的邊境線,黨覺桑布和村里的民兵每年都會集中巡邏,每次要走5天山路,糧食自己帶,晚上找個背風的地方一躺就行。村里的牧民每戶都有人輪流駐守在邊境線附近的放牧點,每月要沿邊境線走數十趟。黨覺桑布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是他應該做的。
阿里地委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位老牧民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跟著頭人念了幾十年的經,我們沒有一寸土地一只羊,共產黨來了,打跑了侵略者和土匪,我們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的羊,為什么不好好守住呢?’,老人說的大白話,也就是黨覺桑布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黨覺桑布在家中退居二線,工作之余主要照看孫女和孫子。(何川 攝)
帶頭創造“幸福甲崗”
從1988年起,黨覺桑布開始擔任甲崗村一組小組長,至今20多年間擔任過村副主任、村黨委副書記、村主任等職務。
記者走訪甲崗村幾位黨員時發現,甲崗村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一起惡性刑事案件。日土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達瓦卓瑪告訴記者:“據我調查統計,甲崗村建村截至目前,在日土縣人民法院辦理的案件只有三起,兩起婚姻問題,一起經濟糾紛,當事人都服從判決,案件得到很好處理。”
日土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達瓦卓瑪。(何川 攝)
達瓦卓瑪笑著說:“我就是甲崗村土生土長的人,我們村的民風之所以這樣純樸,和黨覺桑布以及甲崗村的黨委班子帶領有很大關系。截至目前,甲崗村有192戶710人,黨員有106名。在地廣人稀的日土縣,算得上是一個大村子了。從小時候我就聽大人講過,有事找黨覺桑布,他是全村公認最公正的人。2017年,我去甲崗村宣講法律時發現了這個村的特別之處,村民與村民之間,不管生意上還是生活上的問題,都要寫下合同或者合約,再請村委會公證,這在西藏邊陲的小村落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走訪后才知道,黨覺桑布他們制定的村規民約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加上大家公認的‘領頭人’黨覺桑布的調解,很多矛盾糾紛都得到了提前預防和化解,自然就沒有惡性刑事案件發生。”
黨覺桑布說:“這么多年以來,我在村里沒有遇到過一次調解不好的矛盾。有一次調解,我遇見了脾氣犟得牛都拉不回來的人,他跟我大吵,我也跟他大吵,吵完架我拉著他一起去村委會領罰單,對我的懲罰和對他的懲罰是一樣的。如果村民堅持要去做不好的事情,我告誡過,他不聽,那就讓我倆一起受苦認罪。大家都不是壞人,一般都會平靜下來協商出結果,所以最后都調解好了。”
達瓦卓瑪說,就她知道的情況,黨覺桑布首先做到了公正、公平,在黨員干部中起到了帶頭表率作用,從未對自己和自己的親戚有過半點偏袒,這是他讓村民信服的最大原因。
7月10日,黨覺桑布剛從兩個兒子次仁南杰、洛桑維色的放牧點上送物資回來。在放牧點上,還有黨覺桑布的妻子次旺卓嘎和剛出生六個月的小孫女。黨覺桑布除了忙村里的事,就在家中看管兩個小孫子,巡邊放牧的使命,已經傳到了家族第三代的手中。
黨覺桑布說:“我的小女兒今年16歲,在拉薩讀高二。我希望他們以后都考大學。學到了本事,如果還想回老家,就來繼續做有本事的新時代牧民。”
送別記者時,黨覺桑布在家里又哼唱起了那首熟悉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穿過茫茫大草原,記者來到烏力吉巴雅爾的家中,被滿屋子的獎杯、獎牌、獎狀吸引。看著這些榮譽,烏力吉巴雅爾自豪地告訴記者,“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訓馬、套馬、賽馬。”
“2016年10月7日,為騎摩托車的人補胎;2016年11月12日,送鄰居莎日娜去醫院治療闌尾炎;2017年7月20日,幫布日古德家安裝彩鋼房頂……”翻開斯仁敖道的黨員中心戶代辦服務登記簿,看到里面工整的字跡清楚地記錄了這些年來他為當地牧民做的每一件實事。
光明網訊(記者 季春紅)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北麓,駐守著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常年穿越在海拔5000多米之地,在常人呼吸都困難的高寒缺氧地帶,頂著風雪,披星戴月,十年如一日,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進藏鐵路的安全。在他們的心里,這條路是黨和政府送給人民群眾的特殊禮物,承載著家鄉發展的希望。
【邊疆黨旗紅】 天山牧道引路人 黨員 努爾江 初心
脫貧攻堅的路上,云南省瑞麗市姐相鄉探索了一條新路子,即“不要錢要人”的“村企共建”發展模式。
臨滄市啟動實施“萬名干部規劃家鄉行動”以來,動員2.64萬名出生地和成長地在臨滄的干部回鄉開展規劃,再次實現了干部群眾的緊密擁抱,推動形成了一批村莊建設規劃,截至目前,2441個規劃提交市縣鄉三級審查,2737個規劃已完成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