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6日21:11 來源:光明網
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各傳統文藝門類涌現出的名家名作、奇技絕活,數不勝數、洋洋大觀。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氣韻、神采的文化瑰寶,為后世的文藝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巨大寶庫。當代的中國文藝要獲得更加綿長深厚的發展動力,形成獨具魅力的精神標識,就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寫好繼承這篇大文章。在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的路上,扎實繼承傳統又努力開拓創新的文藝名家,既是奠基人,也是引領者。他們堅持守正創新、培根鑄魂,將藝術創造和藝術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代傳承下去,同時又潛移默化影響到公眾,為涵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推出的“名家話傳承”系列短視頻,對文藝名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思踐悟進行高度概括又不乏細節的獨到呈現。每位文藝名家都是新中國70年文藝發展的完整參與者、全程見證者,他們的藝術經歷加起來就是新中國文藝史的一個縮影。在3分鐘左右的視頻中,既有文藝名家的娓娓講述,又有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資料,還有文藝名家當下工作、生活的鮮活鏡頭。
第九集《金業勤:老天橋走出的新中國文化使者》,講述了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金業勤的傳奇經歷。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代孫,解放前在北京天橋賣藝,受盡了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兵痞和惡霸的各種欺壓。解放后,他進入中國雜技團,參加新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赴國外演出文藝團體,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文化使者。中國雜技藝術也在金業勤等老一代藝術家傳承創造中,在不斷走出國門借鑒吸收中,成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時代美好藝術。金業勤表示,通過他的親身經歷,深深地感覺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雜技藝術的輝煌。
[ 責編:叢芳瑤]
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馬庫斯告訴記者,有關他“一帶一路”極限跑的德語電視節目播出后讓很多德國人對中國的生活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他沿途向當地民眾介紹和分享他沿古絲綢之路長跑的經歷并宣傳“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文化。
“鼠”不盡的收獲——以福話字(展廳研學+知識小講+手工體驗)“鼠”不盡的收獲——博物館里的音樂會(展廳研學+知識小講+手工體驗)“鼠”不盡的收獲——博物館里的音樂會(展廳研學+知識小講+手工體驗)
箜篌——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中華國樂,因為與古琴、笙一起作為民樂代表,亮相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中華文化彩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至于豎箜篌失傳之謎,常見的說法是,由于箜篌被視為是宮廷樂器,不允許民間演奏,隨著朝代更迭、宮廷樂師離去而淡去。
潑水節“結緣”上海,背后有個暖心的故事。讓上海和芒市鎮結下特殊緣分的,是此次“夏日狂歡潑水節”的主辦方上海詠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夏日狂歡潑水節”現場,來自遠方的傣族“文化使者”們還將到外灘等上海地標參觀表演,感受都市氛圍的同時,讓更多市民了解絢麗多姿的傣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