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2日10:21 來源:映象網
這世間最動人的壯舉,在時間的詮釋下,會化為一種精神、一股力量,如春生蔓草,如燎原星火,在960萬平方公里之上澎湃激蕩,長存人心!
壹
一支隊伍與一世壯舉
1934年11月16日,豫南羅山縣何家沖,暴雨傾注,在凌冽的寒風中,一支2980人的隊伍,開始了一段偉大的征程。
大地一片蒼茫,戰士們耳邊除了嘶吼的風聲、雨聲,只余敵人兇猛的炮火與密集的槍聲——蔣介石聞訊,急令大軍圍追堵截。南到漢江兩岸,西到陜甘邊境,北至渭水沿線,東連商洛山中,布下天羅地網,妄圖一口吞掉這支隊伍。
然而這支隊伍的心堅強如鐵,鏖戰獨樹鎮、奇襲荊紫關、激戰庾家河、翻越六盤山,成功完成了經鄂豫陜向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
縱使他們平均年齡不到18歲。出征時,軍長程子華29歲,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3歲。但時光刀刻斧鑿,早已在他們稚嫩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他們大多數是鄂豫皖根據地在戰斗中犧牲者的遺孤,有一些是隨紅四方面軍入川的將士子弟,他們還是幼弱兒童就如大人一樣懂事,他們親眼見過白色恐怖的一切慘狀,他們在童稚時代就領略了一些政治常識。
紅二十五軍將士 資料圖
這支遠征隊伍,就是長征中的紅二十五軍,創造了長征途中的諸多之最:他們是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建立根據地的紅軍隊伍,是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人數不減反增的紅軍隊伍,同時還是最早到達陜北、被毛澤東稱贊為“中央紅軍之向導”“為革命立了大功”的紅軍隊伍,在南征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
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征的奇跡,那么“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榮譽,猶如一顆新出現的明星,燦爛閃耀,光被四表!”《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征》一文中如是評價!就是這樣一支隊伍,為主力紅軍長征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一世壯舉。
貳
一種精神與一生踐行
孤寂的荒野,前后追擊的戰火,在最極端的環境中,長征檢驗了隊伍和每一個人。在紅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30萬紅軍戰士,超過90%犧牲在路上……縱使早已氣若游絲,縱使艱難摧殘他們的肉體,縱使死亡無情剝奪他們的生命,但他們也不曾輕言絕望,亦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他們的理想信念。在亂石、草地和雪山間,風雨無阻,時光終于鞠躬敗退。
就是如此悲壯的長征歷史,孕育出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201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結合全黨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紅軍長征出發85年后的今天,河南廣播電視臺亦踏上了這條道路,開展“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組織所屬新農村頻道、新聞廣播、交通廣播、農村廣播、電視新聞部、民生頻道、東方今報(猛犸客戶端)、映象網8家媒體,橫跨河南、陜西、甘肅三省,用鏡頭、聲音和筆記錄新中國70年的壯美畫卷,激勵全省黨員干部矢志不移、以一生踐行初心,激勵全省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這次活動還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按照原路線走完全程的“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行動;第一次采用全媒體手段對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進行立體式報道的活動;也是河南廣播電視臺成立以來第一次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全媒體協作的集團作戰行動,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叁
為什么要再走長征路?
戰爭已經遠離,硝煙已經散盡。于是,有人說,長征精神還有用嗎?新時代了,我們為什么還要再走長征路?
沒錯,關于為什么要再走長征路,是每一個再走的人、想要再走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似乎顯得更加具體而微。
今天,河南廣播電視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長征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而我們每個人正是這精神火炬的傳承者,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桐柏革命紀念館
在桐柏縣,報道團來到了位于縣城南葉家大莊的桐柏革命紀念館,仿佛步入一條革命歷史的時空隧道。一個個歷史片段、一位位英雄人物,令人肅然起敬。在方城縣胡莊村,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團向胡久富烈士墓敬獻花籃,全體記者向烈士墓三鞠躬……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更是一次如何讓長征精神在人們心中存活,甚至跳躍的探尋之路。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李長需說,“當時紅軍的條件那么差,而且面臨著圍追堵截,還有不可預知的犧牲,為什么他們能夠堅持到最后,而且取得了勝利,我想這就是精神的力量,這就是他們信念的力量。”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見證“魚水情深”,密切“血肉聯系”。
在河南廣電全媒體團隊采訪的第一站何家沖,92歲高齡的紅二十五軍長征見證者“老支書”王傳偉講述了當年“軍民魚水情”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報道團隊,“共產黨人的思想跟老百姓聯系非常好,我當時才4、5歲大,紅軍戰士們經常幫助我們干農活,還給我們的病人治病、吃藥,不要錢,老百姓非常熱愛他們。”
92歲高齡的“老支書”王傳偉講述軍民魚水情
王傳偉老人還為采訪團隊講到了英雄的紅軍母親,“何家沖有個農民何勝群的妻子何大媽,用家中僅有的一點米糠救活了山洞里的18名紅軍傷員。紅二十五軍出發后,有一次敵人進村,在村里養病的紅軍傷員余占海被抓,何大媽上前說他是自己的兒子。敵人不信,她就用自己的眼睛作擔保。敵人一槍托搗瞎了何大媽的右眼,何大媽緊緊抱著自己的‘兒子’,余占海才算是逃過一劫。”
英雄的紅軍母親
在何家沖,現在還完好的保存著當年紅二十五軍的軍部舊址何家祠和紅軍醫院舊址何家大院。靠近村頭的紅軍井、紅軍碾盤,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紅軍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一部長征史,其實就是一部軍民魚水情誼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史。這些鄉間山坳里的動人故事,再次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領悟“長征精神”,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有一段記憶,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永恒;有一種精神,在今與昔的交替中賡續。再走長征路,不僅僅要用腳步來重新丈量距離,還要用心靈和情感去見證背后的長征精神。
在河南廣電全媒體的采訪中,有當年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奇襲荊紫關、激戰庾家河、翻越六盤山等經歷,記者們無論從方志、史書的文字記載,還是從當地遺存下的古跡中爬梳,亦或是從當地百姓口傳,都能體悟到當年戰火的猛烈,每一位紅軍戰士的艱苦卓絕。
紅軍戰斗過的庾家河小鎮
就是這樣的憶苦思甜,讓記者鏡頭外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無數的先烈們用鮮活的生命和熱血換來了我們美好的生活,凈化和洗禮我們的心靈,磨礪和鍛煉我們的意志,亦讓河南廣電的廣大記者編輯們,更加堅定信心和信念,更加懂得媒體的責任與擔當,為河南廣電事業更加出彩、為中原更加出彩而不懈努力。
誠如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吳彥飛所言,“感受歷史,觸碰歷史,用我們的鏡頭宣傳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為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注入新動力。”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增強“四力”,講好河南故事、中國故事。
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記者團們在思考,這支年輕的隊伍,是靠什么克服千難萬險聚集到一起?長征路上的戰士,是什么讓他們心甘情愿拋棄一切去承受艱難困苦?這支隊伍哪里來的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底氣?答案只能是兩個字:信念。
河南廣電全媒體團隊在泌陽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腳下有泥土,心中有芬芳,追隨革命前輩的足跡,更能感受到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更能把握住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從而汲取無窮的力量,化為工作中的動力,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煥發出全國各族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
河南廣電全媒體團隊穿越樹林
誠如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白磊所言,“通過再走長征路這一路的采訪和報道,讓我鍛煉了我的筆力,腦力,眼力和腳力,也讓我找到了作為記者的一個初心,也使我在今后的工作當中能夠更加貼近實際,更加貼近基層 。”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不忘初心”,以長征精神砥礪前行。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于都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時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當前,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對于河南廣播電視臺來說,再走長征路,既是一次響應中央號召的過程,也是在精神和行動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過程。
河南廣電全媒體團隊在方城
作為河南廣播電視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次參加活動的融媒體報道團隊由30多名記者、主持人組成,他們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尋訪紅軍后人,感悟革命初心,從長征路上看“初心”發現,長征精神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聲同息。
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周煜說,“弘揚長征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而今,我們國家已逐漸強大,人民也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感恩先輩、先烈,助力老區人民早日脫貧奔小康。”
河南廣電再走長征路,是為了“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河南廣電全媒體報道團隊沿著紅二十五軍長征的足跡,尋訪這些紅色土地上的英雄故事,還時刻洞察當地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受新時代革命老區人民弘揚偉大長征精神、開創美好新生活的蓬勃精神風貌,紅軍精神永遠的留在了這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新時代的何家沖
例如新時代的何家沖,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發掘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讓這個小山村變得更加美麗。現在,在當年紅二十五軍出發集結地的大銀杏樹旁,一排排漂亮的農家民宿粉刷一新,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絡繹不絕。統一的標識、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服務標準,發展紅色旅游脫貧致富,就是他們新的長征。
新時代,新作為,新擔當!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劉寅說,“我們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全媒體展示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努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肆
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希望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是啊,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倍感輝煌來之不易。到如今,長征出發后的85年間,建國后的70年間,當我們拂去歷史塵埃再看長征,長征精神依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依然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且在時間的詮釋下,長征精神與時代結合,中華大地誕生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諸多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繼而凝聚傳世神韻,值得人們贊頌千篇。
長征永遠在路上!河南廣播電視臺在新時代開啟了新征程,除了“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在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大局中,河南廣播電視臺以“融、轉、用”理念為引領,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做大做強輿論宣傳陣地,加快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此外,“三好(好節目、好項目、好建議)”行動一路前行,喚醒了河南廣電人奮斗的激情,真正形成了人人談“三好”、處處聊創新的昂揚向上新氣象,激發了戰略引領布局、技術推動轉型、創新實現突破的改革發展新思維。“五每(每一句話,每一件事,每一個鏡頭、聲音,每一個項目,從每一個人做起)”倡議深入人心,全臺上下掀起了一場爭做出彩河南廣電人的熱潮,大家把耐心、細心、恒心傾注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把努力、奮斗、出彩貫穿在日常的一言一行,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
新時代,長征精神的每一個音符都蘊含著新時代的因子,此時,我們更需要長征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中汲取撼人心魄、發人深思、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激勵我們在未來的征程中繼續前行!
后記
再走長征路,不是重復過去,而是面對今天。河南廣電毅然走在這方天地,用腳步去復刻歷史,用心靈去體悟人生。親身經歷先輩們走過的史詩長征、傳奇之行,獲得一場精神和信念的洗禮,亦立志做新長征路上的接班人,讓世界看我們的新長征,并堅信長征的回響,將貫穿整個新時代的征程。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長征不止是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也是未來的星辰與大海,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
“長征”永遠在路上,常走常新,常學常得。
新時代的再走長征路,更會讓我們去探尋:一個人,究竟應當如何堅定初心與理想?一份事業,究竟應當如何堅守使命與責任?
再走長征路,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最好的注腳之一。
9月11日上午,河南廣播電視臺在廣播大廈召開“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座談暨總結表彰會,對在采訪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新農村頻道和表現優異的劉寅等23名記者給予通報表彰。
8月16、17日,“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河南廣電全媒體報道團沿著紅二十五軍當年進發的路線,從陜西丹鳳縣又回到河南,來到紅軍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淅川縣荊紫關鎮。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組織開展的“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生動再現壯懷激烈、驚天動地的革命故事,對闡釋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很有意義。
單家集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興隆鎮,地處寧夏、甘肅的交界地帶,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路過并駐扎在這里,以單家集南部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這支勇猛的隊伍就是紅二十五軍,他們是一支由徐海東率領的十六七歲“娃娃們”組成的生力軍。這次全勝,鼓舞了士氣,使敵軍各部畏縮不前。
貴州遵義市向西約50公里的楓香鎮,有一塊高山環繞的田壩。茍壩會議會址(見圖。人民網記者涂敏攝),就坐落在茍壩村馬鬃嶺山腳。房屋主體為木結構,經過簡單的修繕,大部分保持著原貌,外墻依然保留著紅軍當年寫下的標語。
湘江戰役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紅軍將士面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以鮮血和生命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由湖南來到廣西,尋訪85年前中央紅軍血戰湘江的壯烈歷程。
央視網
6月23日,在廣東省南雄市油山鎮上朔村,紅軍后代、紅色講解員黃樹材站在紅軍當年走過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