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7日16: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中國之所以能辦成這么多大事,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經濟基礎。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路徑、方式,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我們繼承發展國家治理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使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巨大優勢。
中國能辦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我們辦成的一件件大事就是這偉大成就的鮮亮標識。從“兩彈一星”到“嫦娥”探月,從三峽工程到青藏鐵路,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工業化骨架全面搭建到高鐵大動脈不斷延伸,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六年年減貧1300多萬人到織就世界最大社會保障網……中國為什么能辦成這么多大事?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圍繞共同的奮斗目標,集中各個方面的力量,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高效執行、有力推進,從而辦成一件件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同時,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黨帶領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絕不是簡單地依靠行政命令,而是形成了科學有效的機制。深入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首先要深刻認識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還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基本經濟制度的有力支撐
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一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其基礎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是全國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經濟基礎。
70年來,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無論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還是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大都是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要力量完成的。這些重大工程的建成,大幅提升了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新時代,我們要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集中力量辦大事過程中形成更廣闊的視野、匯聚更廣泛的力量,不僅更好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還要積極吸引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各方面力量參與。
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都發揮好,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優勢,使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既不能因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放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也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搞集中力量辦大事,回到計劃經濟和行政命令的老路上去。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既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注意運用市場手段聚集資源和力量,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路徑、方式,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這一新機制體現在各個領域。習近平同志就我國科技創新深刻指出,“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國家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統一,“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相協調,綜合運用規劃引導、體制創新、市場配置資源、政策扶持、法治保障等手段,辦成更多大事。
繼承發展國家治理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
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悠久歷史傳統。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治理特色。長期以來,中國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統一領導的國家體制,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統籌機制,在抵御外侮中形成了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動員機制,在自然災害面前形成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援助機制。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的有機統一,既要滿足現實要求,又不能脫離歷史文化傳統。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汲取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治理的智慧,并立足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創新發展。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國家治理的優勢,要在新時代加以繼承和發展,使其成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巨大優勢。
繼續用好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成功破解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破解的難題的獨特優勢,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形成這一成就事業的法寶不容易,堅持用好這一法寶更不容易。首先,要堅持以唯物辯證法深刻把握集中力量辦大事。所謂辦大事,就是要抓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難點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根本問題。要辦成大事,就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握緊拳頭、集中力量,實現重點突破,進而帶動全局,實現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有機統一。其次,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深刻把握集中力量辦大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可以說正處于“辦大事”的關鍵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我們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繼續辦成一件件大事。再次,要從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深刻把握集中力量辦大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扶貧攻堅方面,要整合扶貧資源,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這一硬仗中的硬仗。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我們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執筆:陶文昭)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6日 08 版)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不斷結出更多實踐成果,展現蓬勃生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歷史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基本經驗。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浦東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新征程、新方位、新使命,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時政微紀錄丨浦東——新征程新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十三五”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證
聯播+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把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完成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中國之所以能辦成這么多大事,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自信的根源和保證——聽黨史黨建專家談“中國自信”黨史和黨建專家認為,當今中國處變不驚,自信堅毅,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偉大成果。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國情。”“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