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4日17:48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
作者簡介:周錦濤,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湘潭大學中共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中國共產黨探索文化強國戰略的歷史及經驗研究”及其他各類項目17項,著作(含合著)16部,在《光明日報》、《歷史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70余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圍繞“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穩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明確的思想指引、實踐遵循和前進動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的出版發行,更有助于我們從全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特點、實質及意義,并緊密結合當前偉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貫穿美麗中國建設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明確指出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中國傳統文明特別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于不注重自然,導致生態環境經常性地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40余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也積累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問題呈高發態勢,曾一段時間內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動力、以實現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必須加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然路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實現美麗中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覺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立足中國國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速、成效顯著,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肯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運行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現代化道路,不僅有助于推動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而且積極承擔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與使命,為共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此時更應該集中精力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動綠色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實現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的戰略藍圖。
改革創新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動力源泉。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改革是關鍵與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關鍵就是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理念,深刻、生動地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指明了保護生態與實現發展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協調共生關系,綠化環境就是增值自然資本,保護生態就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真正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實現綠色發展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明確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將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改善人民美好生活始終體現美麗中國建設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人民立場的鮮明體現。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呈現出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的心理轉變,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日益重要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生態環境直接關系著黨的領導力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要堅決打好打勝這場攻堅戰。”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護環境作為重大民生民心工程,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生態環境事關民心。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共同把祖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好、保護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美麗生態環境中幸福生活。
制度與法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強保障。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嚴法,難以成升平。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出現的突出問題大多與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相關,因此,必須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實現美麗中國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治理思路,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發揮制度和法治的引導、規制功能,規范各類開發、利用、保護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體制機制保障。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重要文件,以及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核安全法、環境保護稅法等法律完成修訂與制定,皆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充分的執法依據與嚴厲保障。在最近的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首次以黨內法規的形式確立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基本制度框架、程序規范、權限責任等,進一步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堅定決心,亦將為依法推動生態環保督察向縱深發展、確保美麗中國建設穩步推進發揮重要保障作用。
【專家推薦意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基于戰略高度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穩步推進展開闡釋,格局較宏大,視野較寬闊。論證關照現實,引經據典,較為清晰的論證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 紫云縣、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沿河縣、榕江縣、從江縣、晴隆縣、望謨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表述的變化見證了貴州脫貧攻堅的壯闊潮涌,見證了艱苦卓絕的奮斗和變革,見證了千萬顆心靈的蘇醒、激情的迸發,以及合力與創造。
黨的十九大之后,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至今召開了三次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會議。從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到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斷與時俱進、持續創新發展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會議代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對精神文明建設戰線同志們的親切關懷,對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殷切期望。法治文明為精神文明提供保障,精神文明為法治文明滋養人心,唯有法治文明建設同精神文明建設并舉貫通,方能推動法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共融聯動、整合協同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法治中國建設邁入系統協同推進新階段。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要全面準確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國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點任務、重大關系、重要保障,切實在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中加以貫徹落實。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在根本上靠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的重要論述,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論述,把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
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動實踐為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示范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有敢闖敢試的風骨在身,有創新探索的經驗支撐,一定能繼續創造開發開放的新奇跡,續寫改革開放開路先鋒新篇章。
題:海納百川共揚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紀實 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全領域的,正在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