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6日16:09 來源:光明網
作者:鄧海建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這是佳期如夢的七夕。
這是一個有關愛與暖的傳統節日。在商家眼里,這是中國情人節;在社區眼里,這是中國家庭節;在學者眼里,這是中國民俗節……這個傳承千年的“乞巧節”“女兒節”“雙星節”,綿延著中國農耕文化中最溫柔與浪漫的那一頁。
民俗之魅,民族之美。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首次在山東、廣東、甘肅三地統籌開展七夕節體驗式活動。在濃郁的商業氛圍和愛情渲染之下,七夕正洗去浮華、回歸本真,展現民族節日最走心的氣質與靈魂。
回頭望去,早在西漢時期,牛郎織女便由星名變成了男耕女織的神話人物,且被注入節日內涵之中。在《淮南子》《風俗通》中,出現了“鳥鴉填河橋而渡織女”和“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傳說。民間隨之產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活動,宮廷亦有“穿七孔針”“跳于闔舞”之俗。自此以后,七夕越發溫婉動人,承載文化、演變傳統,成為民族心理認同的一部分。
它是創造之節。《西京雜記》有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我國廣東、乃至香港地區等,過七夕節仍保留著“乞巧”的核心傳統。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創造與創新。中華民族勤則不匱、自強不息,在節日文化中都洋溢著推動生產力與社會進步之美。它是婚戀之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中華民族最淳樸而真摯的愛情觀。牛郎織女的故事,傳揚的是忠貞與堅守。舉案齊眉、家和事興,快意人生、追求幸福,千百年來,這恰恰是中華民族婚戀家庭觀的核心要素。
更重要的是,七夕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圓滿”與“和合”的精髓。這是粗放卻質樸的中華民族價值觀與世界觀,貫穿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和全部歷程——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愛情悲劇中“和而不同”的社會觀、民俗活動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沉淀為文化的“初心”,培厚為民族的根本。
或因如此,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將七夕節寫進頂層設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亦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關于延長和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節假日的建議》,呼吁增設七夕節等為法定節假日。凡此種種,皆說明各界已然認識到七夕佳節的重要意義,重拾“遺失的美好”、重溫七夕的浪漫。
這份美好、這份浪漫,是文化自信之源,亦是文化軟實力之彰顯。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不妨讓這個洋溢愛與暖的日子,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光時刻”,聲徹寰宇、澤流遐裔。(鄧海建)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廣東省僑聯海外委員、挪威廣東同鄉會會長關志輝:非常感謝習近平主席高度評價和肯定我們海外華人華僑在異國發揮積極作用。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也引領著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從中國法律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原則,很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和“成己成物”的基本倫理。
作者:易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學方法論視角下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與適用研究”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2020年5月28日,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行。
是日歷上的特定日子 是想起家的那天 是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閱讀剩余全文()
讓我們重溫經典,探尋戰“疫”大考所展現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色,感受中華民族發展中這份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具有中國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承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于“天下”的思想精髓。
1月11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辦的“擁抱春天”晚會上,演員表演傣族舞《山靈》。新華社記者 劉立偉 攝 1月11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辦的“擁抱春天”晚會上,武術學員表演武術《少林雄風》。
善本,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流傳較少的古籍,具有較強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歷來備受推崇。
《夏林:文化中國》系列音頻講座已在喜馬拉雅APP上線。
近日,《人民日報》重新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拾翠”“妙趣剪紙”“東家”“手工客”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不斷涌現,也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