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4日09:16 來源:人民日報第一現場
瓦屋、田埂、小徑、
蘋果樹、向日葵、山楂樹……
她一字不識,
為了給城里長大的小孫女
講述農村的故事和景色,
她拿起畫筆, 一點點地畫出了故鄉。
常秀峰,
一位淳樸的農村老太,
眾多網友在她的畫中看到了“鄉愁”,
稱她為“梵高奶奶”。
8月1日,
常秀峰老人走了,享年83歲。
為給孫女講故事,她第一次拿起畫筆
70歲以前,常秀峰
生活在 老家 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
她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
年輕時只顧著忙生活。
老伴去世后,她住到 廣州的兒子家。
久居鄉村的她不習慣都市生活,
腿腳不便、語言不通,
她把大部分的時間
都留在陪伴3歲的小孫女身上。
她時常為小孫女講起家鄉的故事,
可在城市里長大的小孫女
怎么也無法想象鄉村風光的模樣。
老太太不識字,
只好順手拿起小孫女的畫筆,
在紙上涂抹出家鄉的山楂樹:
果兒是紅的、葉子是綠的……
瞬間,孫女就明白了。
就這樣, 常秀峰一有空就在紙上畫畫,
用孫女的蠟筆, 她畫完花草、小動物,
又畫田埂、老房子,
還有她的土地。
起初,家人并沒有發現她在作畫。
直到有一天,
學美術出身的兒媳婦發現了她的畫作。
在孩子們的鼓勵下,
常秀峰從此與畫筆結緣。
常秀峰曾說,
自己不會寫字,就用畫來表達。
“梵高的向日葵沒我畫的好”
2006年起,
兒子開始把母親的畫上傳到博客上,
并寫下關于母親的一系列故事。
沒想到,畫作在網絡上大受好評。
說起常秀峰的作品,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她畫的《向日葵》。
正因為這幅作品,
她被稱為是“梵高奶奶”,
無論誰看都會眼前一亮……
直爽的常秀峰曾說,
“這個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開心,
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
而她畫的向日葵長在土地里,向著陽光。
“有土地養著它,有水滋潤著它,
就像我畫它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梵高奶奶”走了......
之后,繪畫逐漸成為
這個70多歲農村老太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只要空閑,
都是屬于“梵高奶奶”的時間。
因為眼神不好,
她要趁著太陽好光線好的時候,
鋪開紙張,
畫幾天前開始的畫或者新作。
在畫桌前,常秀峰完全沉浸其中。
“有時候叫她是聽不見的,
總是聚精會神”,兒子回憶稱。
2007年,常秀峰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 ,
并出了一本畫冊義賣,
所得資金捐贈給貧困地區。
近幾年,由于眼疾和腿腳不便,
加之十幾年作畫用力用心,
手已經無法拿動畫筆。
但她生前常說,
“只要還能拿起畫筆,就會盡力將心中
所要表達的東西展現出來”
(來源: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
我們熱烈歡迎全省中小學、美術機構及個人積極參與活動
有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名叫“香香”,它頭戴護士帽,普及起防疫知識來相當專業。巖崎說,她在來中國前,對這位“鄰居”并不了解,“在日本,有關中國的新聞不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有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名叫“香香”,它頭戴護士帽,普及起防疫知識來相當專業。巖崎說,她在來中國前,對這位“鄰居”并不了解,“在日本,有關中國的新聞不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9月27日下午,由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主辦、鄭州瑞光創意工廠文創園承辦的“迎國慶《共和國脊梁肖像展》走進藝術瑞光”活動在瑞光藝術空間內隆重開幕,來自省會文化界、藝術界、收藏界以及新聞媒體的15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此次畫展展期至10月27日,并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在聆聽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銘記英雄功績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黃河灘區,是指黃河堤壩與黃河水之間的灘涂部分,這里既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地方,也是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空間。2017年開始,山東省實施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菏澤一位70多歲的農民畫家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了灘區生活的變遷。
小小畫筆手中拿 美麗農村我來畫
來自國務院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家庭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776.2元增長到2019年的8726.2元,超過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2016年以來,駐馬店市探索開展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實現“托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走出了一條脫貧新路。
哪里就有軍旗在高高飄揚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中國軍人在沖鋒
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山東漫畫家拿起手中的畫筆,以筆作槍,眾志成城,共戰疫情。
年末歲首,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每一位國人的心。北京市文聯、北京美協發起倡議,百位美術工作者用畫筆描繪最美逆行者的身影。精選70余幅畫作制作成微視頻,用3分鐘定格這些動人的面孔和瞬間,期待英雄凱旋,共盼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