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鑄劍為犁寫奇跡 戈壁明珠更耀眼

2019年08月03日16:40  來源:經濟日報

5034

  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緊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五〇團,今年春天干部群眾在這里栽下的500畝重點防護林、1400畝生態防護林長勢喜人。由于楔入沙漠的這個團場的不懈努力,近70年來,綠色始終在這片土地上蔓延……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進駐人跡罕至的戈壁荒原,鑄劍為犁、屯墾戍邊。這片荒原,便是一五〇團所在的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轄域。

  其時,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夏季,風沙撲面,掠過沙漠的熱風,吸噬著地表水;冬日,寒風刺骨,雪深及膝,行走在茫茫大地,每一步都很艱難。

  在艱苦的環境里,兵團人創造了奇跡——亙古荒原上矗起了石河子這座“軍墾第一城”。歷經近70載春秋,這顆“戈壁明珠”愈發閃亮。

  “現在,師市轄區內有1300余家企業、18個科研機構、14所大中專院校,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各有1個,自治區級工業園區3個。”石河子市黨委書記、八師政委董沂峰言語中透著自豪。

  這座城,篳路藍縷、賢才輩出,鑄就“英雄之城”

  “這一犁,播下理想和希望,讓這個城市邁出了第一步。開拓者們奮力拉動的犁,是這座城市永久的記憶。”走進石河子,游客總會在游憩廣場《軍墾第一犁》雕塑前駐足。

  戈壁荒灘成為錦繡綠洲,“一張白紙”變身一座新城,始自軍墾戰士的犁鏵……1950年初,王震將軍策馬瑪納斯河西岸,率部踏勘地形、運籌建設。“我們要在此開天辟地,建一座新城留給后世!”將軍振臂一呼,揮師亙古荒原,軍墾戰士們劃出了石河子開發建設的第一犁。

  “聽風當聽歌,下雨當水喝,土塊當枕頭,蘆葦當被窩”。在“軍墾第一連”,今年82歲的老連長胡有才回憶起激情歲月,心情依然豪邁:“心向祖國,建設邊疆,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將廢槍炮冶煉,做成農具坎土曼;用三支步槍和一碗水,組裝成土制“瞄準儀”;戰馬被訓練“改行”,轉入墾荒犁地行列……戰斗英雄們放下武器扛起工具,住地窩子、喝澇壩水、吃粗糧飯,克服了物資短缺、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成為了開發建設的英雄。

  當年的艱苦程度,如今難以想象。開發建設初期,軍墾戰士們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匆忙間忘帶碗筷,就用鐵鍬當飯碗;鐵鍬翻過來,還能寫字,一把鐵鍬既做生產工具,又做生活、學習用具。夏季,上工前還要“化妝”,把泥巴涂在脖子、小腿等暴露部位,以減少蚊蟲叮咬,下工時再跳進水渠里“卸妝”……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建設好‘軍墾第一城’。”八師原副政委、石河子市政協原主席陸振歐深情回憶,那時不覺得苦,大家都有一股子干勁,精神頭十足,“白手起家搞建設,不靠艱苦奮斗,不爭分奪秒,能站住腳嗎?”

  回望來路,歷盡艱辛;堅持奮斗,不忘初心。兵團人始終將“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作為“傳家寶”,在安邊固疆、民族團結、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領域賢才輩出。在第八師石河子市,還涌現出陳玉新、劉守仁、陳學庚、王英紅、程永革、張飚、徐江麗等一批先進人物。

  “英雄不問出處,一切人才都要在戰場上見分曉。”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兵團考察調研,親切看望慰問兵團干部群眾,當得知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專家陳學庚只有中專學歷時,稱贊他很不簡單。

  “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令人備感振奮和鼓舞。”扎根兵團、在石河子工作半個多世紀的陳學庚,主持研發了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石河子是開發建設的熱土,也是科研攻關的沃土,我要把全部才華奉獻給這里。”他動情地說。

  這座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塑造“融合之城”

  傍晚時分的石河子市游憩廣場,人們載歌載舞、氣氛歡快。在這里,有交誼舞愛好者,有民族舞“粉絲”,有豫劇票友,還能聽到秦腔一聲吼。兵團干部群眾來自“五湖四海”,作為“軍墾第一城”,石河子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逐漸走向“融合之城”。

  開發建設的帷幕拉開后,陸續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開發一五〇團所在的莫索灣墾區時,來自不同地方的7人先遣隊帶著7桶水、4袋面粉和10多斤咸菜,安營沙漠邊緣,燃起了那里百年來的第一堆篝火。

  “屯墾戍邊是偉大的事業,大家為了共同的事業而來,并肩工作互相學習。”出生于廣西,在石河子工作、生活近70年的陸振歐說,包容大氣、海納百川,是這座城市的突出特質。

  建設初期,各族兒女響應號召,投身邊疆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有新的建設者被這里的環境、氛圍所吸引。10年前,山東姑娘鄧慧芳大學畢業,報名成為西部計劃志愿者,在八師石河子市服務,被當地和諧、包容的氛圍所感染,志愿期結束后選擇了留下,現在已成為石河子市第九中學的骨干教師。

  “這里的人樸實、包容、有愛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特別真摯,在這里工作生活特別開心,工作不覺得累。”在石河子,鄧慧芳與同樣有著西部計劃志愿者經歷的郭宗越相知相愛,夫妻倆成為“新時代的支邊青年”。

  與鄧慧芳一樣,石河子市百優百棉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曉燕,也是被這里的良好氛圍所吸引。2013年她從石河子大學畢業后,留下來與同學鄭欽華攜手創業。“因為依戀石河子,也因為這里的發展空間大。”王曉燕告訴記者,不到6年時間,公司從最初的2個人發展到現在已有員工46人。

  “牢固樹立兵地一盤棋思想,不斷創新完善兵地融合發展機制,創新完善利益調節與分享機制,深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實現兵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接受記者采訪時,董沂峰如是說。

  今年,石河子市將與一河之隔的瑪納斯縣共建濱河公園,共推生態保護,加強經濟互動,還開通了連接兩地的公交車,兵地融合大文章越寫越深、越寫越長。

  這座城,創新爭先、追求卓越,邁向“品質之城”

  坐落在石河子的兵團軍墾博物館,濃縮了兵團墾荒創業史。記者在這里發現,雖然當時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軍墾人始終堅持創新爭先,在生產建設中追求著高標準、高品質。

  建城之初,軍墾人將一年發一套棉衣的制度改為兩年發一套,軍裝的口袋先由4個減到2個,后來又減去了全部口袋和衣領,節省的每一分錢全部投向經濟建設。軍墾博物館里,一件打著296塊補丁的棉衣,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節衣縮食全力建設的軍墾人,在戈壁灘上建起了辦公樓、醫院、學校、商店、郵局和工廠;在外國專家眼中的“植棉禁區”,不但試種棉花成功,還將石河子打造成了優質棉基地。這里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生產出了新疆第一塊方塊糖……

  近70年來,八師石河子市在艱苦奮斗中創新爭先,挺起了兵團經濟脊梁。這里培育了化工、新材料、紡織、食品、能源、農業裝備等為支柱的新型工業化體系;以棉花、釀酒葡萄、番茄、果蔬和鮮奶、肉牛等為主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節水滴灌技術普遍推廣應用,棉花機械化采收面積占播種面積的78%。

  提升城市品質,離不開“綠色基因”。為了在戈壁荒原上生存、建設和發展,建城之初,軍墾人確定的“先栽樹、后鋪路,以樹定路、以樹定規劃”建設思路一直延續至今。目前,石河子城市綠地面積有258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秉持“以綠為先”的理念,石河子正在描畫“中”字形城市生態廊道。對城市空閑15畝以下的地塊,不再用于開發,全部進行綠化改造,建“口袋公園”。

  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最佳范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一系列榮譽為“戈壁明珠”添彩,也成為石河子闊步邁向“品質之城”的有力注腳。

  “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石河子都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市政府將準確把握城市發展脈絡,既登高望遠,也腳踏實地,努力建設人民引以為豪的幸福家園!”八師師長、石河子市市長鐘永毅話語鏗鏘。

  70年,戈壁巨變;70年,滄海桑田。“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著名詩人艾青曾在石河子生活,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年輕的城》。進入新時代,“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依舊在激勵八師石河子市干部群眾,“軍墾第一城”活力迸發。

文章關鍵詞:戈壁 西部計劃志愿者 八師 軍墾第一城 骨干教師 兵團精神 責編:張亞普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戈壁上的“綠寶石”

    這是10月30日拍攝的翡翠湖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這是10月30日拍攝的翡翠湖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這是10月30日拍攝的翡翠湖景色(無人機照片)。

  • 新疆和田貧困縣迎難而上 戈壁灘上長出新希望

    新疆和田,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年的沙塵天超過260天,自然條件差、貧困程度深。墨玉縣喀爾賽鎮恰其庫木村駐村第一書記 阿力木江·艾麥爾:他跟我們說,我們外出打工,羊誰來養。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行走“天路”最美青藏線!小小枸杞撐起戈壁綠洲

    如今的格爾木,93%的耕地面積都種植了枸杞,11萬畝的枸杞田,每年所需的外來采摘工人數就超過1.5萬名,當地農民更是通過枸杞增收致富。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副局長 田志明:格爾木當時的耕地面積是6萬畝,需水量也比較大,當時一畝地的話,大概在1200方到1500方之間。

  • 已進隔離免疫區,蒙古國捐贈的3萬只羊要來了

    蒙古國為支持中國抗擊疫情捐贈的3萬只羊又有新消息了。活羊進入隔離免疫區前,獸醫將對它們進行清洗、服瀉藥、作標記等相關防疫工作。(原題為《已進隔離免疫區,蒙古國捐贈的3萬只羊真的要來了》)蒙古國贈羊進入隔離免疫區

  • 甘肅瓜州藏鄉“變身記”:從戈壁荒灘到“詩和遠方”

    圖為美麗藏鄉入畫來 黨濤攝  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是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農業綜合開發區。全鄉共接收安置九甸峽庫區3縣(卓尼縣、臨潭縣、岷縣)7鄉23個行政村非自愿移民1936戶9193人。

  • 甘肅:戈壁中找尋生活的綠洲

    提到甘肅河西走廊,首先進入腦海的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戈壁美景。”  楊白樺口中的“圓夢苑”小區是民樂縣易地扶貧安置點,目前小區已分三期遷入建檔立卡貧困戶1019戶共3985人。

  • 戈壁荒漠藥材香

    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的荒漠戈壁,因梭梭樹的生長而變得生機勃勃。”在金塔縣大漠農林生態產業股份公司梭梭嫁接肉蓯蓉產業基地,正在收集蓯蓉種子的貧困戶王燕高興地說。

  • 蒙古國發生1例疑似鼠疫死亡病例:死者生前曾獵食旱獺肉

    環球時報-環球網7月12日報道,據蒙古國國家通訊社、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MNB)、EAGLE.MN和NEWS.MN等當地媒體7月12日報道,戈壁阿爾泰省政府辦公廳當日發布消息,該省特格勒格縣發生1名15歲公民因獵食旱獺導致鼠疫疑似病例而死亡事件。

  • 戈壁灘上唱響奮進之歌

    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2014年,新疆尼勒克縣引進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作為產業龍頭企業,開始在喀什河里放養魚苗。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更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蘇鄉2017年未脫貧的609戶貧困戶吸納入股,每戶通過無息貸款一萬元入股成立全贏合作社。

  • 新疆:戈壁灘上發“駝財”

    ↑在吉木乃縣萬駝園內拍攝的正在脫毛的駱駝(6月21日攝)。↑在吉木乃縣萬駝園內,牧民米拉木別克·阿依提克(右)在兒子的幫助下準備騎著摩托車去交駝奶(6月21日攝)。↑在吉木乃縣萬駝園內,傍晚時分,牧民米拉木別克·阿依提克準備騎著摩托車將駱駝趕回圈內(6月21日攝)。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