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9日17:11 來源: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能源事業滄桑巨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能源生產水平很低,供求關系緊張,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70年后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能源生產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消費不斷提高水平,實現歷史性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充分把握新時代對能源事業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強化各項節能降耗政策落實,我國能源事業取得新進展,能源結構顯著優化,節能降耗成效巨大。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能源政策不斷完善,有力推動我國能源事業飛躍發展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能源基礎十分薄弱。上世紀50-70年代,能源發展得到重視。從“一五”計劃至“五五”計劃,國家對電力、煤礦、石油等能源工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同時提出節約使用電力、煤炭、石油等。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加強能源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我國更加注重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率,從“六五”計劃到“十五”計劃,逐步提出提高經濟效益和能源效率,堅持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發展新能源,推動能源技術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進入新世紀后,面對資源制約日益加劇、生態環境約束凸顯的突出問題,我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加大節能力度,將單位GDP能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連續寫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相繼出臺了能源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和《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綱領性文件,以及《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專項文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為我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推動能源事業取得新進展。
二、能源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性保障作用持續增強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能源生產能力不足、水平不高。1949年,能源生產總量僅為0.2億噸標準煤。經過7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生產逐步由弱到強,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充分發揮了堅實有力的基礎性保障作用。2018年,能源生產總量達37.7億噸標準煤[1],比1949年增長157.8倍,年均增長7.6%。
主要能源品種生產全面發展。原煤產量1949年僅為0.3億噸,2018年達到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0倍,年均增長7.1%;原油產量1949年僅為12.0萬噸,2018年達到1.9億噸,增長1574.9倍,年均增長11.3%;天然氣產量1949年僅為0.1億立方米,2018年達到1602.7億立方米,增長22894.7倍,年均增長15.7%;發電量1949年僅為43.0億千瓦小時,2018年達到71117.7億千瓦小時,增長1652.9倍,年均增長11.3%。
三、能源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用能條件和水平不斷改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能源消費整體呈現較快增長態勢。195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為0.5億噸標準煤,2018年達到46.4億噸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84.8倍,年均增長7.1%。
人均用能水平顯著提高。195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93千克標準煤,2018年達到3332千克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34.8倍,年均增長5.7%。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2]不斷下降。1954年,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3.54,2018年為0.50,比1954年彈性系數低3.04,比1954-2005年、2006-2017年平均彈性系數分別低0.49、0.01。
四、能源結構大幅優化,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能源總量不斷發展壯大、用能方式加快變革,能源結構持續大幅優化改善,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
生產結構逐步向清潔化轉變。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多煤少油缺氣”特點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高達96.3%,其他品種原油僅占比0.7%,水電占比3%。70年來,原煤占比在波動中持續下降,2018年下降到最低的69.3%;原油占比穩步提高到1976年最高的24.8%后逐步下降,2018年下降到7.2%;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總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5.5%,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49年的3.0%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18.0%。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受資源稟賦特點影響,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0%;石油占比在波動中提高,由1953年最低的3.8%提高到2018年的18.9%;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總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7.8%,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14.3%。
五、能效水平顯著提升,單位GDP能耗不斷下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能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能源技術裝備突飛猛進發展,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推動能源系統不斷優化,能效水平得到顯著提升,2018年單位GDP能耗比1953年降低43.1%,年均下降0.9%。從單位GDP能耗指標值(GDP按2018年價格計算)來看,由1953年的0.91噸標準煤/萬元逐步上升到1960年最高的2.84噸標準煤/萬元后逐步下降,70年代開始又逐步上升后,基本呈現穩步下降態勢,2018年下降到最低的0.52噸標準煤/萬元;從單位GDP能耗降低率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前波動較大,多數年份為上升,改革開放之后基本保持下降態勢。
六、“十一五”以來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節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十一五”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工作,陸續出臺多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不斷加強節能減排體制、機制、法制和能力建設,切實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通過加快產業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優化能源結構和推進節能型社會建設等方式,促使我國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節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能源生產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十一五”以來,我國能源生產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能源結構由原煤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原煤、原油等傳統能源生產增速明顯放緩,占比大幅下降:2005-2018年,原煤產量年均增長3.5%,比1949-2005年年均增速回落4.5個百分點,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2018年比2005年下降8.1個百分點;原油產量年均增長0.3%,年均增速回落13.7個百分點,占比下降4.1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加速發展,占比不斷提高: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9.5%,占比提高2.6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產量年均增長10.2%,占比提高9.6個百分點。
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清潔低碳化趨勢加快。“十一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革命不斷深化,用能方式不斷變革,清潔低碳化進程顯著加快,品種結構繼續優化,利用效率高、污染小的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費得到有效控制。2005-2018年,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4.5%,比1980-2005年年均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消費增速減緩:煤炭消費年均增長3.7%,年均增速回落2.0個百分點,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2018年比2005年下降13.4個百分點;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0%,年均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高速增長,占比大幅提高: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14.8%,年均增速加快9.9個百分點,占比提高5.4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年均增長9.9%,年均增速加快1.2個百分點,占比提高6.9個百分點。
節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十一五”以來,在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005-2018年累計降低41.5%,年均下降4.0%,比1952-2005年年均降幅擴大3.9個百分點,節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十一五”時期,單位GDP能耗2010年比2005年降低目標為20%左右,實際下降19.3%;“十二五”時期,單位GDP能耗2015年比2010年降低目標為16%以上,實際下降18.4%;“十三五”時期,單位GDP能耗2020年比2015年降低目標為15%,2018年比2015年已下降11.4%。
當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調整,應對氣候變化提上議程,能源治理體系加速重構,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能源轉型變革任重道遠,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仍較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率亟待提升,節能降耗面臨階段性壓力,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完成“十三五”單位GDP能耗降低15%的目標,仍需繼續努力。“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動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注:[1]本文中2018年數據為初步核算數。
[2]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源消費增長速度/GDP增長速度。
(國家統計局能源司)
中國發展模式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思維框架,而是一個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思維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集成。從中長期看,我國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如何提升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如何使得我們的資本、人力、土地等要素流通與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更加匹配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規劃作用的充分發揮,得益于我們在長期發展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經驗。中長期發展規劃是向世界宣示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也是國際社會了解、支持和參與中國發展的重要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中長期發展規劃是向世界宣示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也是國際社會了解、支持和參與中國發展的重要渠道。
五年規劃,全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綱要》既從產出方面提出了經濟增長的指標,也從投入方面提出了約束性強的能耗指標,還從產出方面提出了環境約束的指標,表明我們推動發展的方法更加成熟和理性。馬凱:對,《綱要》根據不同服務行業的主體功能,把服務業大體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兩類,分別提出了發展方向和重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推出《 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非常重要,在西部大開發20周年之際,是對西部大開發的又一次巨大利好。這部指導意見,是中央順應新時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的決策部署。
會議強調,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認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正好是中國南中北三大動力源,這樣的區域板塊布局十分合理。
9月21日,“壯麗70年·古都新風貌”采訪團來到“文字之都”——安陽。在這片殷都大地上,從古至今,人們從來不停止前進的步伐,也從來不放棄艱苦奮斗、改變命運的勇氣,古都不老,生生不息。
2017年和2018年,大理州政府連續授予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護治理先進集體”稱號,王欣澤也成了“2019年大理最美環保人”。為了更好地服務云南,扎根邊疆,依托洱海項目團隊,2014年4月,上海交大與大理州政府創新機制,合作共建了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
1982年出生的蔡鳴,已是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運營監督管理分中心主任。(圖中為蔡鳴與同事探討講解工作方案) 15年來,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創造非凡的工作業績,愛崗敬業、扎實進取的蔡鳴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