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9日14:50 來源:猛犸新聞
為了解決地面停車難問題,各地政府開始“上天入地”的嘗試。如今的鄭州,地下停車場已成常態,立體停車場則在八年內經歷了曲折發展。
2011年,鄭州市政府出臺《鼓勵社會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的實施辦法》,社會投資建設立體停車場,給予相應優惠政策與補貼;今年4月,鄭州市政府《鄭州市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指出,利用兩年時間完成市內五區老舊小區的整治提升,其中包括“合理規劃、增建機動車車位、智能立體車庫”。
如今,鄭州立體車庫使用及運營現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王姝/文圖
倒貼運營與供不應求并存,商場與小區立體車庫情況差別大
“你這個(車)停不了,可以到那邊地面停車場看看。”6月24日下午兩點半,記者在經八路與黃河路交叉口的建文新世界停車場,見到車庫管理員正指揮車輛進出。十分鐘內,先后有五輛車出入,其中一輛因車型較大,沒能順利“入駐”。
(建文新世界的立體車庫)
該停車場建于2012年,有70個停車位,停車收費第一小時5元,然后按一小時2元續費。停車場分為前后兩棟,第二棟已停滿,第一棟尚有不少空余車位。
問及收支情況,趙師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于24小時停車,一班需要三位管理員,三班九個人,每個月工資總共需要兩萬多;車庫總共70個車位,即使全天停滿,一個月收入也在兩萬左右,這還沒有算車庫維修、用電等費用,所以基本是在賠錢運營。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車主愿意停在立體車位,情況有所好轉。”趙師傅告訴記者,兩棟停車位中,第一棟工作日一般都有空位,只有周末或者節假日能停滿。第二棟針對附近住戶和工作人員包月出租,每月450元,很受歡迎,常年爆滿。
和商場停車場運營使用情況不同,一些同時期建起的小區立體車庫從2012年媒體報道的“無人問津”發展到“供不應求”的態勢。
京廣路淮河路的鐵道家園立體停車場,是由業主共同出資委托物業建設的,至今已運營八年多。業主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很慶幸在建設初期以5.5萬購買了一個車位,如今立體車位早就“滿員”了。而在桃源路大學路的一個小區停車場,百個立體停車位基本售空。據小區居民介紹,這里對外出售的立體停車位已經漲到了十余萬。
選址難、手續繁瑣、企業不愿投資……立體停車場困局如何破解?
相關報道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鄭州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400萬輛,2018年鄭州機動車的增長量為325547輛,平均每天上牌數量1976輛。
據2016年媒體報道,鄭州立體車位尚未過萬;對于如今鄭州有多少立體車庫的問題,城市規劃部門暫未給予答復。
二七區停管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過去協調立體車位建設時,選址難是多數老舊小區面臨的問題:“建設立體車庫不能影響消防通道、居民采光率,噪音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因為選址無法讓業主滿意,導致車庫難建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相關人士介紹,建立體車庫需要經過土地、質檢、消防、城建、規劃等部門審批,涉及經營需要到物價和公安部門辦理手續……是一個相對繁瑣的過程,而鄭州目前缺乏明確的標準,一些立體車庫成為“違章建筑”或者“黑戶”。
立體停車行業一位從業者向記者透露,如今企業一般更傾向與社區對接。“和單位、地產商或者商場對接,資金上需要較長回收周期,打擊了從業者的積極性。在社區建設停車場,只要找到可行的運營模式,回收周期較短,有利于企業周轉資金,用于進一步發展。”這位從業者告訴記者,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會幫助協調相關部門,簡化手續,推動立體停車位的建設。
首付5000元租賃使用權
老舊小區開啟停車位“共建共享”模式
隨著鄭州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進行,新建立體車庫成為一種趨勢。少則五萬,多則十余萬,對于居民來說可不是一筆小的費用。在解決居民購買力問題上,二七區探索出一條停車位“共建共享”的模式。
在碧云路的晨曦小區,一座新建成的小型立體停車場一直處于“忙碌”狀態。
(晨曦小區立體停車庫安裝現場)
二七區停管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區政府協調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代表、物業公司、停車場運營企業和銀行談判,經過該小區80%業主同意,由停車場建設運營企業,投資100萬,用一個月時間建成。每個車位收取30年租賃費48000元,24個車位共115萬元。這個48000元,包括12人團隊對車庫的維護保養,以及車輛保險等費用,而企業所得凈利潤約15萬元。
通過與銀行銜接,企業在租賃車位使用權時,采取“分期付款”的模式。負責人汲冬平告訴記者,業主可以首付五千,每個月付八百元左右,五年內還清剩余款項。
選址、資金問題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還是車庫的質量問題。
“我們把業主送到建設基地實地參觀,根據現在停車的需要,將車載板房加寬到兩米三,根據他們意見,為車庫增加遮陽防雨棚。”汲冬平說,自己在鄭州有著六年立體車庫建設經驗,見證了立體車庫的不斷優化。在鄭州市規定住戶與停車位1∶1甚至1∶1.2的比例,越來越多新老小區需要安裝立體車庫。在他看來,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資、銀行支持、物業作為、居民受益,這種共建共贏共享的工作模式完全能夠得到復制。
當有限資源遇到無限需求,“共享”成為緩解問題壓力的一把鑰匙。采訪過程中記者也注意到,一些政府、事業單位已經向社會開放停車位。
7月3日,記者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鄭州人民醫院,看到立體停車場信息顯示:共150個車位,空車位33個。管理人員表示,該停車場一共150個車位,對外開放,根據停車時間段不同,收費3~5元/次。在鄭州市中醫院分院,地面停車場與立體停車場并排而立。保安告訴記者,車庫是免費的,一般來停車的都是醫護人員和患者,不過并不拒絕社會停車。
(鄭州市中醫院的立體停車庫)
“畢竟停車難問題關系到公共交通,最終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在該院停車的陳女士說,政府、事業單位在享受停車位等基礎設施時,如有余力應該承擔一定社會責任。
一項停車場平改立的工程已啟動,北京南站北廣場西北側的平面停車場將改造成為6層立體停車場。經過前期的治理,北京南站地區黑車已經無處藏身,許多黑車開始在周邊停靠,然后安排專人到南站攬客。
最近,鄭州兩層共享單車停車位亮相街頭,旁邊還有停取指南。市民們停取共享單車,只需要10秒左右的時間。巡防隊員介紹,因道路靠近醫院,人流密集,街道辦事處安裝立體車庫,緩解了共享單車占道問題。
隨著近年來機動車數量激增,鄭州老舊小區居民停車“老大難”的問題越發突出。今年4月份,鄭州市政府印發《鄭州市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再次提到“合理規劃、增建機動車車位、智能立體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