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21:29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 孔繁鑫)這里是“梯田王國”,這里是甘肅平涼莊浪縣。1964年,莊浪縣以“黨員帶頭,戰天斗地”為口號始建梯田,5670萬人次先后投入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中,歷經34年建成98.63萬畝梯田,于1998年成為“全國梯田化第一縣”。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由此凝結。
莊浪縣“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中的修梯田場景。光明網孔繁鑫 攝
如今,作為甘肅省深度貧困縣的莊浪,探索形成獨特“莊浪模式”,積極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繼續在莊浪精神的引領下不懈前行,在黃土地上走出了莊浪人自己的脫貧攻堅路子。莊浪縣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32.73%下降到2018年底的9.32%,五年累計脫貧2.2萬戶9.75萬人。2018年10月,莊浪縣獲頒“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莊浪模式”:構建產業扶貧組織體系
在莊浪縣“整體工作黨委政府推動,產業發展公司化運作,組織生產專業合作社實施,貧困群眾入社入股分紅”的總體思路下,2017年8月,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文簡稱莊浪縣農發公司)組建成立。公司董事長吳德倉介紹,莊浪縣積極發揮農發公司這家國有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探索構建起“黨組織+國有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貧困群眾”的產業扶貧組織體系,逐步形成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國有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為基礎,以貧困群眾為主體,以分紅增收為目的的獨特模式,被總結為“莊浪模式”。
走進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一株株生機勃勃的種薯苗在眼前盡情生長。吳德倉介紹到,依托莊浪縣農技中心種薯繁育基地組建的隴源薯業,是農發公司的下設國有企業,負責莊浪縣馬鈴薯產業的生產經營,同時,縣農技中心提供技術支撐,合作社訂單生產,統一規劃、供種、管理和銷售,2019年扶持全縣304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6.52萬畝,重點圍繞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法”生產技術,開展莊薯3號、莊薯4號等種薯的生產。莊浪縣柳梁鎮李堡村民羅江林說講述到,自己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沒有穩定的收入,2018年4月來到農發公司后在這里種原原種,有了固定的工作,每個月能拿到3千塊錢,并且在這里的工作比較輕松,家里的21畝土地也能兼顧起種些小麥和土豆,“生活真是越過越好了”。
“莊薯3號”植株。光明網孔繁鑫 攝
堅持以“三變”改革為產業扶貧重要舉措
2017年12月以來,隨著“莊浪模式”的推行,莊浪縣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據莊浪縣農業農村局長薛栓成介紹,莊浪縣有效利用發揮“莊浪模式”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實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農發公司的的優勢主動承擔農村“三變”改革發展任務。薛栓成說,農發公司吸納多種“三變”入股資金2.5億元,每年按入股資金10%的比例分紅,2018年兌付了入股分紅1074萬元,而僅2019年上半年,就已分紅1200多萬元,并實現了全縣貧困戶入社入股分紅的全覆蓋。
水洛鎮吊溝村,是莊浪縣的14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莊浪縣農村“三變”改革第一批試點村。水洛鎮黨委書記馬立強向介紹到,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9戶633人,現還有未脫貧人口52戶185人,貧困發生率10.36%。2017年以來,吊溝村全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將以牛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作為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該村自己的富民產業基礎;創新性地以土地入股、勞務入股、資金入股、投牛入股、集體入股和技術入股的六種入股方式挖掘農戶增收潛力,目前,該村貧困人口入股后,每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戶均增收11000元以上;同時,該村探索形成“畜(牛)—沼(肥)—果(菜)”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有效地盤活了閑置的土地、資金和勞力資源。
水洛鎮的宮燈廠里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原來,據宮燈廠負責人宋小霞介紹,這里是吊溝村建起的“扶貧車間”,以流水線生產各式各樣的燈籠,吸收了貧困戶就業78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人,以及殘疾人5人,實行計件工資制,在這里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500到3500元的工資,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來自吊溝村二社的村民石荷花今年55歲,2013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2月來到宮燈廠當上裝箱工后,每個月能拿到2000塊錢,家里還有7畝多的果園也能創收。有了穩定的工作,石荷花很開心,她對說“今年我有信心脫貧!”同在宮燈廠工作的村民王彩秀奶奶今年已經70歲了,談到自己的生活,手里操作著大紅燈籠沒有停下,笑容已撫平她臉上的褶皺,“錢夠花嗎?”“很夠了,我還要把錢攢下來給我孫子呢!”她樂呵呵地回答著。
笑呵呵地工作著的王彩秀。光明網孔繁鑫 攝
莊浪之行,一路往黃土地里走,往山林里走,往村落里走。眼前有規劃齊整的新城,有漫山遍野的綠色梯田,有欣欣向榮的產業扶貧開發發展,更有的是為摘掉窮帽子、為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而辛勤耕耘的莊浪人民。
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官場溝村一家農業企業里,一名工人將收獲的花生裝入分揀機(11月4日攝)?!薄 ∵|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土營子村果農在果園里將采摘的蘋果裝箱(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稻蟹模式、稻蝦模式是利用動物和植物和諧共生,達到穩糧增收的效果,這是一種綠色生態種養新技術。目前彭澤縣已成為江西省最大的蝦蟹產出地,2019年養殖小龍蝦12萬畝,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6億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將達到16萬畝以上。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今,博峪村的旅游業日漸紅火,博峪村也成了甘南州第一批小康村中的旅游專業村。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糧靠天,吃水靠挑。不只是郭連兵的雨鞋下崗,元古堆村的13個村民小組共447戶1917人的雨鞋,跟著郭連兵的雨鞋一起下了崗。目前,已經建成特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馬鈴薯原種擴繁和綠色無公害當歸(百合)基地,目前正在傾力打造自然生態村休閑旅游基地。
四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F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實等特色產業遍布全鎮,“名譽村長”、成功人士紛紛返鄉發展。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目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接近完成,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與從需求側扶貧不同,供給側扶貧主要是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生產,立足于“造血”,并通過發展產業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