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09: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鄭州7月3日電 題:以旅游激活鄉村 用綠色改變貧困——河南新縣老區“游”出“綠中掘金”新路
新華社記者李鈞德、李鵬
繼去年成為大別山區首個脫貧縣后,不久前,河南新縣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2018年,36萬人的新縣吸引游客超過630萬。以旅游激活鄉村,用綠色改變貧困,河南新縣老區“游”出一條“綠中掘金”新路。
從“靠山吃山”到“敬山如父”
河南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上世紀一段時期,群眾“靠山吃山”,眼盯著幾畝山場,過度砍伐,結果山上樹少了,群眾還是沒有富起來。
生態惡化讓新縣痛定思痛。“‘靠山’不能僅僅‘吃山’,還要‘養山’‘護山’。”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新縣沒有別的資源,只有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統一起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才能真正實現綠色、協調發展。”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亂挖亂建亂伐濫采等生態“四亂”,新縣近年來劃定縣域生態保護紅線,先后開展規范土地和建設市場、嚴格礦產資源開發、打擊破壞森林資源、河道采砂治理等綜合整治行動。
在治亂基礎上,新縣又提出“視山如父、視水如母、視林如子”理念,對山場、河流登記建檔,對古樹名木掛牌保護,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氣水土“三凈合一”的污染防治攻堅機制,落實“河長制”,探索“山長制”“林長制”,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如今,新縣森林覆蓋率恢復到76%以上,植被覆蓋率超過95%。2018年12月,經生態環境部驗收,新縣成為河南僅有的兩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之一,全縣17個鄉鎮全部創建成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以旅游激活鄉村 用綠色改變貧困
經過大力整治,到處挖山毀林的風氣得到了遏止,生態得到恢復。但如何從綠水青山中掘出金山銀山,還是個難題。
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新縣提出,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和健康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14年開始,新縣提出以旅游為體激活鄉村,加快脫貧攻堅,用“美麗”改變貧困。全縣不僅高標準編制了涵蓋“九鎮十八灣”的全域旅游規劃,而且建立起“縣有旅游委、鄉有旅游辦、村有管委會”的三級旅游管理體系,以“每年6個1000萬元”財政投入機制帶動社會資本注入,驅動實施“美麗鄉村生態新縣”五年行動計劃。
短短五年,鄉村旅游興起讓許多傳統村落煥發生機。周河鄉西河灣村2013年只剩下39名留守老人。2014年,致富帶頭人張思恩從北京返鄉成立西河農耕園種養殖合作社,將全村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并以古村原貌保護和慢生活創意為特色,不僅幫助村子脫了貧,而且吸引近400名村民回歸。
張孝祥以前在廣東打工,兒子在韓國打工,兒媳帶著孫子在縣城上學,一家人分居三地。作為全村首戶農家樂,如今張孝祥的農家小院每年收入一二十萬元,兒子也從韓國歸來,一家人重新“團聚”。他說,“這些變化就像做夢一樣。”
鄉村旅游也帶動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羚銳集團是當地一家知名的制藥企業。2014年起,該集團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山茶油產業,動員山區村民改造、優化自家的野生山茶林,為企業提供優質原料。
在企業的帶動下,原來不值幾個錢的山茶籽,現在賣到每斤12元,一畝油茶每年就可以收入約6000元。當地百姓高興地說:“一畝油茶百斤油,脫貧致富蓋高樓”。
近年來,在鄉村游的帶動下,新縣建成旅游餐館155家、農家飯莊400余家、民宿體驗場所200多個、集農業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園區10余個,發展生態茶園30萬畝、油茶22萬畝、中藥材3萬余畝,一幅“綠中掘金”的畫卷在新縣徐徐展開。
以綠色傳播紅色 用特色擦亮底色
2018年8月1日,新縣告別絕對貧困,成為大別山地區首個宣布脫貧的縣。不久前,新縣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近年來,新縣老區旅游綜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長20%以上,旅游及相關行業對全縣GDP貢獻率達30%,從業人員5萬余人,帶動22個貧困村、7683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依托旅游帶來的百萬游客,新縣老區的“紅色”文化也傳播得更遠。呂旅說,新縣散布著300多處紅色舊址,以大別山干部學院為載體,近年來,超過15萬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來此洗禮初心。
新縣政協副主席吳克君說,作為革命老區縣,紅色是新縣的底色,而綠色是全縣的特色,在發展鄉村旅游中,以綠色傳播紅色,用特色擦亮底色,“四色”發展相得益彰。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王承哲認為,作為資源匱乏和區位不便的山區縣,新縣“綠中掘金”,讓群眾從綠水青山中增收致富,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為總結交流全省各地組織開展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經驗做法,加快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辦公室、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河南大象融媒體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百家融媒話融媒”活動之百名縣級融媒體中心主任(總編)談媒體融合發展系列訪談,即日起在大象新聞客戶端云上河南,河南廣播電視臺IPTV、映象網同時展播。
2018年11月29日,新縣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運營,是河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39個試點縣之一。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縣考察調研,對老區發展變化給予肯定,提出“兩個更好”殷切期盼。2020年7月,河南省委宣傳部對新縣融媒體中心建設進行全面驗收,榮獲優秀等次,新縣融媒體中心建設位列信陽市前排。
題:楓樹坪下的“甜蜜事業”——來自“三灣改編”發生地的脫貧故事 一大早,記者隨著三灣鄉九隴村的蜂農邱應斌鉆進大山,他的蜂箱藏在這群山峻嶺之間。
核心提示:9月30日上午,新縣全體在家縣處級領導、五大家科級干部、駐新現役部隊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青少年學生等各界代表500余人齊聚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英烈廣場,隆重舉辦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深切緬懷13萬余名浴血奮戰鄂豫皖的革命先烈,虔誠祭奠長眠于大別山的不朽英靈。晨暉中,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莊嚴肅穆,靜靜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隨后,參加公祭人員依次瞻仰英名墻和紀念碑,向浴血鄂豫皖、長眠大別山的革命先烈致敬。
“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3月3日,在全縣干群特別是疫線“逆行者”共同努力下,新縣最后一例確診患者治愈出院,新縣疫情防控實現了“低發病、零院感、無死亡、早清零”。
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是國家級傳統村落。這里有江南水鄉的靈秀,豫南鄉土的韻味。近兩年,這里旅游火起來了,人們都說,田鋪大塆變得越來越迷人了。王天定 攝
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景致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我講的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村莊的故事。如今,全村開辦農家樂30余家、民宿旅館27家,衍生出西河特色小吃、鄉村柴火飯、根雕手工藝品等豐富的創業形態。
河南省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徐緒祥和李大華帶頭承包了武占嶺周邊137畝燙手的“石頭”山,在荒草石碴中開辟青山之路。
曾經,一批批年輕人離開村莊外出闖蕩;如今,他們選擇在家門口創業,實現了自己的小康夢。4年前,韓光瑩回到家鄉河南新縣田鋪大塆開起了第一家民宿,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在村口建立了民宿接待中心,線上線下的游客都可以隨時預訂民宿。
田鋪大塆村位于大別山腹地,河南省新縣的東南部,這是一個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她叫許秀清,是田鋪大塆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七年前,她在村里開了這個名叫“春臨農家”的農家樂。鄉領導找到了本就愛張羅的許秀清,想讓她開一個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