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4日09:43 來源:人民日報
人物小傳
第三屆國醫大師張磊,已是91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周出診三次。他注重治療病人的心病,善解患者心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無藥處方”。
行醫70多年,張磊崇尚“致中和平”,以仁愛為本,一生以治病救人為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診治病人也不分貧富,永遠一視同仁。
張磊知道“承古拓新”的重要性,非常重視中醫帶徒的作用。1964年以來,他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獲得一片桃李芬芳。
“中醫治病在辨證,辨證治療是中醫的最大特色,證辨得越細越好。”近日,在一次研討會上,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名醫、第三屆國醫大師張磊結合具體病例、廣征博引,將自己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和體會傾囊相授。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趕到現場,就為聆聽張磊傳道授業解惑。
盡管已是91歲高齡,張磊現在仍然堅持每周一、三、五上午到醫院坐診,風雨無阻。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30多年。張磊說:“證是復雜多變的,不辨不明,心中無數,無從下手,即使治療,也是稀里糊涂,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要把證辨好,除細心外,起碼必須具備理要明、多臨床、不能忘記中醫思維等條件,沒有高深功夫是難以做得好的。”
理驗俱豐
煉就醫者慧心、慧眼
兩張木桌拼一起,6名學生包圍坐。這是張磊問診的畫面,也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里的一道風景。
一名十二指腸癌晚期患者的家屬近日找到張磊,想通過中醫方法延長親人生命。來之前,患者癌細胞已經廣泛轉移,還伴隨心衰等癥狀,心慌氣短,非常虛弱,很多醫生診后都不愿收治。
雖不屬于自己科室,張磊還是果斷接下這位病人。“中醫治癌有效果,不是把癌細胞都殺死,而是提高機體免疫力,以正勝邪,實現人與病和平共處,做到留人治病。”按照這一思路,張磊建議患者服用參附湯等調理。一周后,患者身體機能有所恢復,又開始積極配合治療。
張磊認為,很多病是復雜的,經常既有寒證又有熱證,甚至寒熱虛實相互夾雜。作為醫生一定要有精湛的醫術,否則遇到“大證、重證、難證、危證”而不能精準治療,會愧疚終生。
在張磊看來,提高醫術要在兩個方面“下苦功”。一是多讀書,讀書才能明理,明理才能應變。二是多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足夠的實踐就只能“理論一大套,看病汗直冒”。醫生只有“理、驗俱豐”,才能達到“慧心、慧眼”。
11歲起將《三字經》《百家姓》等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背誦,現在看病之余依然經常讀書看報,勤學不輟的習慣張磊保持了一生。實踐則更多,“一天幾十個病人,一個月一大本病歷,反反復復實踐,才能‘眼在局外,心在兆前’。”張磊說。
慧眼、慧心,治病、救人。曾經有名患者數月高燒不退,生命垂危,張磊治療后發現是“生悶氣所致”,出言勸導,解開患者心結,怪病不日而愈。
無藥處方
體現醫術精湛、心術端正
幾年前,一名女退休干部抑郁成疾,苦惱不已,家人也很擔憂。得知病人曾喜歡書畫,張磊診斷后在處方上附詩一首:“雪里梅花雪后松,冷香高潔耐寒冬。一支畫筆重揮灑,何計歪斜與淡濃。”囑她揣詩于身邊,郁悶時拿出看看。女退休干部照辦,不久就重操畫筆,投入到國畫創作中,情緒逐日開朗,精神振奮。
這就是張磊獨具特色的“無藥處方”,也是他醫術與醫德融會貫通后形成的妙方。
“醫德是一個醫生不可缺少的內容。德是道德、品德,醫者沒有德哪有仁?只有仁心才能濟世。”張磊告訴記者,所謂“大醫精誠”,醫德是其重要內容,醫家所說的“欲精醫術,先端心術”,講的就是醫德的重要性。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醫70多年,張磊主張“致中和平”,行醫以仁愛為本,一生以治病救人為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待病人也不分貧富,永遠一視同仁。
幾天前,一名重癥病人藥方里需要西洋參,病人買不起,張磊就將徒弟從海外寄來的禮物無償送給病人。家人心疼,他卻一笑置之。
“方精、藥少、量小、療效好”,患者們愛找張磊,張磊也盡心治病救人。除了用精湛醫術醫病,張磊還善用詩詞唱酬等“無藥處方”醫心,以高尚的醫德,終身踐行“大醫精誠”精神,蜚聲杏林。
張磊對醫術醫德深有感觸,曾作詩一首:醫術醫風如兩翼,豈能缺失奮高飛;抬頭渴飲江河水,放眼長空悟妙機。
承古拓新
為中醫育人添薪、不遺余力
“中醫是通過口傳心授、耳濡目染、薪火相傳、并存發展的方式繁榮壯大的。”張磊告訴記者,他當過徒弟,也帶過徒弟,知道“承古拓新”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視中醫帶徒的作用。
1964年從河南中醫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張磊曾為18屆中醫藥本科生授課,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任河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期間,張磊推動各縣建立中醫院,引進了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1997年他被選為“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指導老師”,更獲得一片桃李芬芳。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孫玉信是張磊的一名學生。“當時已經工作多年,醫術進入瓶頸期。有的病反復治,一直治不好,非常苦惱。”孫玉信說,三年跟隨學習期間,老師全心全意言傳身教,自己得以積累大量優質病歷,更掌握了老師創立的臨床“八法”精要,醫術因此突飛猛進。如今,孫玉信已獲得首屆河南省名中醫、全國第二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家“十二五”重點專科肝病科帶頭人等多項榮譽。
“‘八法’具有鮮明的臨證特色。如輕清法的谷青湯,治療風熱上擾的頭疼、鼻炎,療效迅速;滌濁法雖然不是專門治療腫瘤疾病的,但從上中下三焦分別論治,臨床效果非常好。”孫玉信感慨,張老師既德高望重,又“道”高望重,自己將終身向老師學習,磨煉醫術仁心,力爭成為一名像老師一樣的“精誠大醫”。
近幾年,在張磊等幾名河南中醫教授的建議下,河南中醫學院成功設立“仲景實驗班”。張磊不顧年高,親自臨床帶教培養傳統中醫人才,開班以來已培養600余人。“我要為病人服務到100歲,我要讓中醫事業越來越興旺。”說起未來,張老聲如洪鐘。
要注重創新,試點開展九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少而精、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探索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例如,文件明確提出,要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伯禮已經參加了幾十場海外連線,“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正確處理好守正和創新的關系,堅持中西醫并重,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總覽中醫藥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我們黨對保護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始終高度重視。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必將讓中醫藥獲得無限生機,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