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一家國企后勤單位轉型求變“產值破億”
從一個只能靠吃補貼度日的后勤保障單位到如今外闖市場,成為服務全國12個省(市)工業水務、產值破億元的轉型“新秀”,中原油田供水管理處在國有企業改革浪潮中成功轉型,涅槃重生。
轉觀念:不拿補貼當飯吃
過去,中原油田供水管理處只是一個為油田8萬余戶居民提供用水服務的后勤單位。自2015年起,國家正式啟動國有企業“四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工作。
對于供水管理處來說,這項改革意味著它一下子失去了原先職能,變成了依靠國家補貼的“無用”單位。
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轉型,必須尋找新的路子。但對于大部分員工來說,多年如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已成為習慣,一心求“穩”的思想很難改變。面對這些挑戰,供水管理處班子成員認識到轉型首先要轉變的就是觀念。
“深入到一線員工中去,一個一個做工作。”供水管理處經理陳東升說,經過一次次的談心,大家的思想在交流中不斷碰撞、轉變。漸漸地,“以等政策要補貼為恥、主動為企業創造價值為榮”“等政策要補貼不如主動創造價值”成為供水管理處全體員工的思想共識。
觀念轉變了,轉型的出路在哪里?除了供水,對于從沒有涉足過其他領域的供水管理處來說,轉型的每一步都十分困難。
“時代在變,業務也要跟著變。”供水管理處黨委書記邱宏偉說,經過反復研討,他們最終確立了培育新業務、調整產業布局、走向外地的工作路線。
尋出路:上下一心闖市場
轉型一開始,供水管理處結合實際,帶領職工著手培育“油氣保障、水務運維、包裝飲用水、工程施工、技術服務”五項核心業務,尋求分離移交后轉型發展之路。
新業務開拓了,但原來的技術達不到,員工即使如愿轉了崗,新業務不會做,也是空談。
面對實際,供水管理處打造了“全天候”培訓模式,依托原有的技師工作室建立了一個實戰培訓基地,給員工進行全面的新業務培訓,鼓勵職工“一專多能”,幫助職工雙證持有率達到90%以上,三證以上持有率達到80%以上。
為了提升職工水務處理的實操能力,該處還把中原油田普光氣田——我國開發的首個百億立方米高含硫氣田當作“練兵場”,并開拓了高含硫氣田開發水務保障和污水處理業務。
帶著這樣的堅持,幾年來,縱然在市場的嚴峻挑戰下,供水管理處還是闖出了自己的天地,順利承攬了中石化元壩氣田、中天合創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的重大水務項目。
“我至今還記得我們奮戰元壩氣田的情景。”供水管理處的副經理尚紅超回憶說,“那是我們中標的第一個真正走出油田的外部項目。面對技術難題,我們供水人集中全處的技術力量,攻堅克難,費了好大勁,終于啃下了第一塊硬骨頭。”
憑借優質高效的服務,截至目前,該處共開發出13個外部水務市場,遍及河南、天津等12個省(市),水處理量由19萬立方米/日增加到322萬立方米/日。
勇擔當:謀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
想在轉型路上尋突破,掌握核心技術是關鍵支撐。為了在核心技術上迎頭趕上,該處加強技術研發,專門聘請了中原油田博士后流動站5名博士,與鄭州大學、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單位合作,成立了博士后水務技術研究中心、水務技術創新研究基地。
在研發人員的不斷攻關下,目前供水管理處共開展了危廢水、礦井水等前沿技術研究,建立高含硫工業污水處理、煤化工化學水處理、輸氣站場污水處理、LNG海水預處理及排放、高濁度黃河原水處理、高壓長輸管道運維等6類8項技術體系。
同時該處開展環保前沿技術研究,水質檢測中心通過國家級認證,檢測參數由63項增加到79項,檢測標準由63個增加到157個,獲得國家管理創新成果1項,國家專利22項,省部級成果45項。
“昔日,我們長期受惠于主業。如今,我們有義務回報主業。”陳東升感慨說。
鳳凰涅槃式的轉型也讓中原油田供水管理處在一眾國企中非常亮眼,今年5月,該處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成為全國受表彰的92個先進集體之一。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