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至誠報國
陳俊武近照 資料照片
【光明訪名家】
“要不忘初心,為行業作貢獻,也要為國家科技進步作貢獻!”陳俊武院士經常這樣說。
陳俊武祖籍福建長樂,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歲那年,陳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工系。
1946年,正讀大二的陳俊武到撫順參觀,第一次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廠。當時中國石油資源匱乏、石油工業落后、處處受制于人的窘況對他產生了巨大沖擊,心中自此埋下了石油報國的種子。大學畢業后,陳俊武本可以留在條件較好的沈陽工作,可他卻說服了家人,費盡周折只身來到當初參觀過、條件較差的撫順人造石油廠,選擇了最艱苦的崗位。
1962年10月,陳俊武受石油部委派在古巴洛佩茲煉油廠考察學習原油煉制技術。突然之間,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陳俊武所在的城市無限接近毀滅的邊緣,頓時人心惶惶。然而,使命在肩,容不得陳俊武半點退縮。他和考察組成員在驚心動魄的危機之下,繼續沒日沒夜地搜集技術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1963年2月結束考察回國時,陳俊武的行李中沒有一件“洋貨”,鼓鼓囊囊全是他精心整理的資料,以及密密麻麻記滿了文字、數據和圖形的筆記本。
1969年年底,根據國家需要和組織安排,陳俊武隨石油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從此立足河南,積極投身洛陽煉油廠、洛陽煉油實驗廠、洛陽煉油設計院的建設,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推動著我國煉油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自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陳俊武自主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作為裝置設計師完成了國內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自主開發與設計,為我國流化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奠定了基礎。他持續創新,作為組織者,主持完成了快速床、湍流床、摻煉渣油的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產品開發,指導設計了國內首套快速床催化裂化、首套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軸式催化裂化、首套渣油催化裂化裝置,均實現了一次投產成功,為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弱到強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陳俊武,未雨綢繆,為了國家能源安全,開始重點研究石油替代問題。2010年8月,陳俊武指導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規模最大的180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示范裝置在內蒙古包頭建成投產,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的技術路線。
21世紀初,進入耄耋之年的陳俊武,開始對一個并非自己研究領域的課題產生興趣: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問題。“出于科學家的責任,我愿意去學習過去不熟悉的知識,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陳俊武廣泛搜集國內外相關數據,下載資料摞起來超過了自己的身高。如果查閱到一個能回答他疑問的資料,80多歲的陳俊武院士會像小孩兒那樣興奮和激動。他歷時3年寫就24萬字的專著《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為國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結構的調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出了積極的科學建議。
正是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引領著陳俊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傳奇——32歲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64歲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71歲獲評河南省科技功臣、87歲斬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正是在陳俊武那股韌勁、那股拼勁的影響帶動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從撫順起步、在竹園溝積淀、在李屯基地壯大、在七里河跨越,到今天以專利商和承包商進軍國際市場,成功實施的哈薩克斯坦阿特勞煉廠芳烴和石油深加工等項目成為“一帶一路”上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熱愛我們的祖國,是中華兒女的共同美德。”這便是92歲老院士念念不忘的初心。不管是投身人造石油、催化裂化事業,還是研究石油替代、碳減排戰略,陳俊武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這種家國情懷是他最初的信念,也是他一直的堅守。
“我們國家現在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陳俊武說,“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成長得更快、更高,在科技創新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成就大我、至誠報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