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1日17:07 來源:映象網
“最近睡眠不好,老是四五點就醒了。一直受到催婚的影響,挺煩人的。”6月6日,網友“風語”發帖稱,自己被家人催婚,影響到睡眠。專家認為,父母的催婚都是出于好意,子女應該加以理解,做好溝通。而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婚姻需要一個過程而不能一蹴而就。如果要求過急,反而易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福,父母養育子女的核心是快樂,只要子女快樂就好。(6月10日《重慶晚報》)
究竟有多少大齡青年被催婚,無法統計出一個確切的數據,2016年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福建的被調研青年中,被父母催促過結婚的比率達80%,僅次于河南、山東和四川。報告顯示,65%的福建單身青年被逼婚時,會與父母正面沖突,導致家庭糾紛。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焦灼的期盼之下,孩子年齡大了被催婚是大概率事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不但堅守著這樣的家庭觀與幸福觀,還會界定出“黃金時間”,如結婚、生子等一系列后續事宜。當然,這其間也包括樸素的“沿續香火”的個人情結。
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從9.9‰到9.6‰、9‰、8.3‰、7.7‰,到2018年只有7.2‰,且經濟越發達地區結婚率越低。另一方面卻是離婚率的不斷攀升,民政部在2018年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14年不斷上升。一升一降,婚姻的“圍城效應”被不斷放大,也進一步加劇了青年男女對婚姻的恐懼,由于婚姻具有濃厚的家庭因素與社會責任,比如包括低生育所導致的人口危機等,都讓催婚具有了超越家庭和諧的社會功能。
催婚與逃避催婚,其實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所引發的沖突。生活節奏的加快,教育時間的拉長,職場競爭的加劇,加之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個人追求的自由化等種種因素,讓年輕一代的婚姻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此間不再是“先結婚還是先立業”的簡單沖突,而是“要不要結婚”和“想不想結婚”的問題,珍愛網發起的《2018單身女性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女性最新理想結婚年齡為27至30歲。另一項調查顯示,過了29歲,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初婚率都在降低。可見,不只是女人,男人到了一定年紀,結婚率也會下降。有此科學依據,家長催婚的急迫心態就不難理解,子女的年齡越大,則父母催婚的動機就越強烈,所采用手段也會不斷升級。
近來年,一些關于“春節催婚游記”之類的文章,放大了被催婚一族的恐懼,包括“租女友應付”之類的做法,也因為存在較大的風險而飽受詬病,一些大齡青年為了免于被催婚的困擾,干脆選擇了逃離,進一步加劇了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冷漠化,代際鴻溝也越拉大。與此同時,另一類觀點則認為,不必為父母催婚而生心恐懼,反而應當心存感激,有父母催婚是一種“欲求不得的幸福”,此間寄托著父母的殷切希望與深情愿望,除了父母,誰還會有如此執著的舉動和行為?
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婚姻的看法與選擇上存在差異,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不必認為父母催婚就是“干涉自己的權利”,更不必為此心生厭惡,選擇回避與逃離。半夜電話“轟炸”也好,以斷絕關系“威脅”也罷,抑或換套路找“幫手”等手段,都不過是父母表達自己情感、責任和愿望的一種方式,固然在形式上一時難以接受, 情感上卻足以引發共鳴,正如專家所言,理解與溝通才是建立信任的基礎,也是化解催婚之憂的最好辦法。(前度郎)
有律師表示,現在的大齡男女青年未婚的很多,出現這種租賃男女友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禁止,所以不能說是違法。心理咨詢師表示,租賃男女友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體現了一些男女在壓力狀態下的處理方式。
有律師表示,現在的大齡男女青年未婚的很多,出現這種租賃男女友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禁止,所以不能說是違法。心理咨詢師表示,租賃男女友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體現了一些男女在壓力狀態下的處理方式。
一大早,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烏魯木齊工務段大步巡養車間的汽車司機陸鑫生吃過早飯,帶著8歲的兒子陽陽,在大步車站不足百米的站臺上散步。面對歷史性的轉變,小站人既有不舍,也有欣慰正如楊建偉所說:“不管到哪兒,守好鐵路都是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