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9日10:29 來源:映象網
人民日報-本報評論員
任何一種文明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深入闡釋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的深厚底蘊,深刻闡明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的特質與氣質,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彰顯了中華文明為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氣度與自信。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回溯歷史,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歷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展望未來,中華文明有能力也有責任為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就應守正創新、與時偕行。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放眼世界,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為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就應交流互鑒、兼收并蓄。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從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斷衍生發展。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同時,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不斷創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讓中華文明更加熠熠生輝。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我們就一定能讓中華文明為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正能量,和各國一道共同創造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任務。華夏大地上,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燦爛成就,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任務。華夏大地上,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燦爛成就,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十四五”時期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在價值觀念上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當代中國最為內在的精神信仰與價值認同。
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古文明,這與其固有的稟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性,是中華文明長期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國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度,是加強中華文明凝聚力的制度因素。
地理條件對于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9月30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在鄭州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共謀河南文物考古事業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聯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