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4日08:47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叮囑河南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河南要有新擔當、新作為。
人間五月天,春滿大別山。映象網推出“鄉村振興”系列報道之“大別山的春天”,聚焦信陽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紅色搖籃的追夢樣本。
今日推出第三篇:從好山好水郝堂到北國江南風光 平橋鄉村振興的生態文章新手筆
映象網記者 鄭北周 辛鵬 陳偉然 吳彥飛/文 段晉哲/圖
劉文新和茶山
多年以后,面對萬畝茶山,劉文新再次回想起獨自一人躲在茶山里嚎啕大哭的那個下午。
1986年,14歲的劉文新,即便已然剛強如大人,但在得知那個遲來的消息時,還是沒能繃住,躲在家后的茶山里,嚎啕了整個下午。
劉文新輟學了。所謂鴻鵠大志的求學之路,就這樣在初二戛然而止,之所以說輟學是遲來的消息,是因為他一早就再清楚不過,憑著家里那點兒貧薄的收入,輟學只是時間問題。
窮,成了平橋小伙兒劉文新的心病。從輟學那天起,劉文新就開始不斷折騰,擺攤賣菜賣水果,總之他想掙錢。但怎么掙錢,對于還處在懵懂年歲的劉文新而言,還太高深。
然而三年后,劉文新似乎已經闖蕩出了掙錢的門路,他決定“靠山吃山”,專心賣茶葉。再三年后的1992年,文新茶葉公司正式成立。
而今,風雨三十年后,信陽毛尖信文新,幾乎成為信陽毛尖最知名的名片了。
郝堂景色
生態修復先行,締造美麗鄉村一年65萬游客的“神話”
與信陽毛尖的聲名遠播相比,位于平橋近郊的郝堂村只能算是大器晚成。
“有人說郝堂村不好找?春天跟著映山紅和紫云英走,夏天尋著荷花香走,秋天遍地野菊帶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老樹。”
孫德華說這些話時,言語中充滿著驕傲,而郝堂村確實有讓他驕傲的資本。
環顧整個郝堂,精心修葺的土坯房民居,充滿豫南風情的狗頭門樓,泛著綠光的水塘,依水而建的小橋、石板路,還有滿塘的荷花香。
8年前,剛剛參加工作的孫德華被分配到郝堂所在的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辦事處上班。而彼時的郝堂,還只是信陽市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僻靜小山村。
“當時村里又臟又亂,白色垃圾橫飛,到處是污水溝?!弊鳛槲謇锏杲值擂k事處主任,孫德華清晰記得郝堂村過去的樣子,“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回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里一片凋敝,靜得可怕?!?/p>
再往前追溯,村民一直以來都有使用炭火燒飯的習慣,郝堂村周邊的山林生態也因此遭到了破壞,樹木被砍伐,郁郁蔥蔥的山坡變成了土坡,眼看著綠水青山要變臭水禿山。
孫德華
但畢竟,郝堂的底子不錯,依山傍水,而且離信陽市區只有20公里。前些年,隨著郊游的復興,來郝堂村踏青、打板栗野炊燒烤的游客逐漸增多,“但那都不成氣候,屬于碰運氣的路過式被動旅游,那哪成啊”孫德華說。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之后,城市人也越來越返璞歸真,閑暇時,都想遠離城市的堵車、霧霾和吵鬧,去鄉村感受大自然?!弊源耍绿么鍍晌娃k事處對鄉村旅游有了共同的認知。既然有依山傍水的本色生態底子,就要往鄉村旅游上使把勁?!跋劝押绿米兠涝僬f”辦事處帶著村兩委,掀起了一場改造郝堂的風潮。
而改造郝堂的第一步,就是修復生態環境。從植被栽種到污水凈化,郝堂定下了一條生態立村的鐵律:不砍樹,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除此之外,改水、改廁、改廚、改房,全村不搞大拆大建,推廣垃圾分類,引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先把郝堂變美再說”
岸芷軒
如今,郝堂村大量污水是依靠專業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孫德華說,郝堂的人工濕地都是建在地勢較低處的,無動力運行,收集的污水進入酸化池厭氧池發酵,再經過人工濕地的砂石過濾和植物根系吸收。過濾的有多干凈呢?看看我們在污水處理池上建的茶館“岸址軒”,這是一座建在第二級人工濕地上的輕鋼結構茶座室,四面玻璃通透,室內窗明幾凈,室外植被郁郁蔥蔥,游客可以坐在這里品茶看書觀景,聽鳥語,聞花香。
除了“岸芷軒”以外,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郝堂村還建設了觀荷采蓮棧道、騎行休閑綠道、登山健身步道等生態工程。
而與自然生態修復同步的還有人文生態的還原。郝堂以曹灣村民組一棟清代古宅為模板,加強豫南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重視村莊肌理的修復和傳統生產生活元素的挖掘,讓鄉土鄉貌成為村莊發展的價值本色。
張厚建
郝堂“1號院”主人張厚建就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5年,在外經營工程生意的張厚建被村兩委喊去談話,希望有實力的他,能夠帶頭把鄉村旅游“搞起來”,而在外已有所成的張厚建,對于這件事一開始是拒絕的,“畢竟做工程已經很掙錢了,為啥子要回村里搗鼓這些費勁的事兒呢”?
但很快,張厚建回來了。
“當我看到村里大刀闊斧地整治生態環境的時候,我再仔細看看我們這個郝堂村,可以嘛,有點兒南方古鎮古村的意思,鄉村旅游這事,絕對有搞頭!”
自此之后,張厚建帶頭改造房屋,拆掉院墻,保留了院外的一排水杉樹,門前還挖了一個小池塘,“廁所和廚房的污水經過處理后都往里面流,小池塘種植了再力花、美人蕉、荷花,看著是一道景觀,實際上就是一套家庭污水處理系統?!?/p>
原來的土房改造成了仿古的豫南民居,院外小橋流水,院內亭臺樓閣,張厚建的農家樂餐館剛一開業便吸引了不少游客,營業額最高一天能達近萬元。
張厚建的“成功”吸引了不少當地村民效仿。很快,郝堂村依靠群眾帶動群眾,現今已有100余戶村民通過民居改造,辦起了農家樂、民宿。
旅游產業的興起“喚回”不少鄉土人才,郝堂村通過搭建平臺鼓勵返鄉創業,以往全村1/3人員外出務工的局面如今變成吸納周邊村就業200多人,返鄉搞旅游,在郝堂成為一種潮流。
村里房屋改造了,樹長起來了,鳥兒回來了,像張厚建這樣的返鄉創業者有的開了小飯館,有的做了民宿,有的經營家庭農場,遠遠近近的城里人都愿意來。如今,村里堵車成了孫德華心中“甜蜜的負擔”。
布滿鮮花的郝堂民宿
生態修復后的郝堂村,綠水青山成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僅2018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5萬人次。對于一個小山村來說,如此龐大的客流量,僅僅靠吃和住來留住游客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讓游客能“留下來”,郝堂建設了葉楠、白樺文學館,修復張玉衡革命烈士故居,讓歷史記憶成為村莊發展的厚重文化底色;加強豫南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舉辦郝堂民俗文化活動周、村民春晚、詩歌朗誦會、長街宴等活動,讓民俗風情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又一抓手。
而像郝堂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在平橋區并非個例。2018年以來,隨著平橋區不斷地努力創建,郝堂、佛山、新集等一大批鄉村已成為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四美鄉村”。
為了把“個別美”變成“全域美”,平橋區先后制定一系列方案,成立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強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2018年以來,共投入資金12億元,推動農村公路、生態綠化、安全飲水、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文化廣場等十多類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
“看紅看綠看藍天、品山品水品毛尖”茶旅融合相得益彰
美麗鄉村不止“喚回”了無數像張厚建這樣的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也為許多“留守”婦女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家住平橋區洋河鄉二十里村的張敦玲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從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今天的車間主任。
今年44歲的張敦玲從結婚后就一直待在家里相夫教子。2011年,因為孩子考到外地求學,突然閑下來的她無所適從,便盤算著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當時正準備去外地打工的,誰知道家門口的文新茶葉科技園正好招工,生產毛尖茶嘛,我應聘去上班?!?/p>
憑著吃苦耐勞和踏實態度,張敦玲從一名基層分揀工做到了生產車間主任,手下管理著30多名工人,“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這輩子的能耐就只能在家里洗洗衣服、做做飯,沒想到自己還能做茶葉,當車間主任呢。”說起“主任”倆字來,張敦玲開心得像個孩子。
信陽人對毛尖的熱愛是骨子里透出來的。信陽毛尖已連續多年排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的前三位,而茶產業的興旺不僅為無數張敦玲這樣的“留守”婦女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平橋區乃至整個信陽市的生態與產業共生提供了土壤。
張敦玲
“茶產業季節性強,其傳統產出模式收益大多只有一個季度。而茶區的生態資源豐富,非常具備開發旅游業的條件?!毙抨栁男旅饧瘓F董事長劉文新說,“茶旅融合”不僅有效增加了茶農收入渠道,同時打開了賣茶的多元化通道。
為此,劉文新把茶山變成了旅游景點,“茶旅融合”的新模式——位于平橋區隔壁的浉河區,像“文新茶村”這樣的生態茶園已初具規模。過去的茶園變成了種植、采摘、吃住購娛的“農業茶旅綜合體”。茶村內,信陽毛尖手工技藝展示、信陽菜品鑒、茶藝表演等項目讓游客流連忘返;茶村外,游客口口相傳的“看紅看綠看藍天、品山品水品毛尖”的茶旅融合發展通道已然打開,“茶產業的經營時間,從兩個月擴展到一整年,不僅帶來了利潤,更留住了茶農的心?!?/p>
“過去種茶根本養不了家,只能外出打工。文新來了之后,我們的茶價翻了倍?!睋柁r王開恩回憶,2008年左右,他與文新茶葉開始合作,“從前不到百元的茶葉收購價,一下長到了150元以上?!钡屚蹰_恩放棄外出打工留在家鄉的原因,卻不止種茶收益提高了這一項,“自從有了文新茶村,來我們這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
如今王開恩把家里改成了鄉村民宿,做起了農家樂,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賣完茶葉,就忙自己的‘小生意’,這一年下來既有時間陪家人,又不耽誤掙錢。“啥?你說出去打工???抖音上那話咋說的來著?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太可能打工的?!蓖蹰_恩學著網紅的口吻,自己先樂得不行了。
而在劉文新的帶領下,像張敦玲、王開恩這樣得益于茶產業以及茶旅融合的村民,還有數以萬計。文新茶葉一以貫之堅持名茶產業的理念,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做到生產基地、市場營銷、名牌戰略協調發展,走上了品牌化、標準化、綠色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軌道?,F如今,文新茶葉集團擁有定點茶園和輻射的茶葉生產基地逾30萬畝,其中,在信陽毛尖原產地擁有3萬畝標準化茶園示范基地,年生產加工能力50萬公斤,輻射帶動周邊30余萬茶農致富。
荒山變金山,生態環境是第一資源
得益于生態與產業的無縫融合,平橋區誕生了一批如文新茶葉科技園這樣的產業樣板。同時更吸引著無數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作為一名商人,李永良這些年做了一筆“賠本”買賣。曾經在外做工程的他,2014年回到老家平橋區洋河鎮陳畈村當起了村支部書記,與之前做生意的收入相比,支部書記的工資簡直九牛一毛,可是李永良卻說,這筆“買賣”做得值!
值在哪里?商人出身的李永良自然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李永良
陳畈村雖然是個大村,但基本農田少,其中荒山、坡地面積6000多畝。如何將荒山、坡地改造成適應種植多類經濟林是該村面臨的最大難題,面對陳畈村貧窮落后的狀態,李永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處學習取經,尋找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學完就得做。陳畈村多年來沒有集體經濟,經村兩委多次開會研究,雖然陳畈村資金困難,但還是決定走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為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法,李永良先后找到省市多家有關科研院校來村里調研和論證,最后在高校的技術指導下,建立了苗木花卉實驗基地。
陳畈村周邊擱置著村民的大片荒山坡地,得利用起來。李永良一家一家地談,一戶一戶地跑,終于實現對村民的荒山坡地有效、有序、有償流轉。5年來,李永良已經帶著村兩委,流轉了近4000畝荒山坡地。村民既在荒廢的山地中獲得流轉費,而且還能在自家被流轉的土地上打工,實現“二次收益”。流轉來的荒山坡地,被改造成為苗圃花卉套種基地,直接帶動了58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打工就業。僅土地流轉及勞務費,讓本村村民每年獲得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帶動了本村19戶精準扶貧戶實現脫貧致富。
陳畈村苗木花卉實驗基地
得到實惠的不止是村民的錢袋子。流轉后的荒山坡地經過改造,成為苗木花卉實驗基地,上面種核桃、櫻花,下面套種芍藥、油牡丹,不僅節約了土地,減小了成本,更保護了生態環境,整個陳畈村,百花爭艷,香氣撲鼻,正在越變越美。
目前,陳畈村美麗鄉村建設已初見成效,完成土地整理3000多畝,發展油牡丹、芍藥種植基地2000余畝、花木基地1000多畝,培育種苗100多畝。
在李永良的規劃中,生態永遠是陳畈村最重要的資源。花卉種植不僅可以銷售,更適合觀賞,“下一步陳畈村將建設牡丹生態農業觀光園、農家樂、水上樂園、婚紗攝影等鄉村旅游項目,大力發展種植鮮切花產業?!?/p>
李永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別光看腳底下,你得看長遠。
未來的陳畈村,在李永良的“長遠”目光里,似乎已然葳蕤生光,鶯燕交唱。
從好山好水好風光,看平橋美麗鄉村的生態振興新手筆
郝堂村“山水如畫、鄉村如詩、田園如歌”
信陽處于秦嶺-淮河一線的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上,歷來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獨特氣質,碧水藍天,溫婉秀麗,被河南人稱為“河南的三亞”。
但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何將環境美與鄉村富有機結合,始終是平橋區乃至信陽市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一大課題。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宗旨,平橋區以脫貧攻堅為抓手,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打造了以郝堂村為代表的“山水如畫、鄉村如詩、田園如歌”的全域旅游美麗鄉村樣本,讓村村寨寨美起來的同時,還要富起來。
圍繞鄉村振興,平橋區始終都是在圍繞生態做文章。
有山有水的自然資源,雖是平橋區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想把“天賦”變成經濟發展的“長板”,平橋區在生態保護、修復和完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郝堂村的豫南民居重塑的人文生態建設,如陳畈村的荒山改造的自然生態建設。
得益于生態環境的優渥基礎資源,平橋區把生態振興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第一生產力,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茶產業、花卉苗木種植產業等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大踏步融合發展,為產業振興提供了有效的增長極,解決了就業和綠色產業經濟發展的大難題。
綠水青山真正寫就成了“金山銀山”
產業經濟鏈條的完善,自然帶動了更多人才的回歸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得像李永良這樣的成功人士、熱心老鄉返鄉,又進一步帶動了鄉村基層的組織振興;也使得像張厚建這樣的外出務工人士返鄉創業,反哺產業;更使得像張敦玲這樣的“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自我價值。
與此同時,生態驅動的旅游產業振興,雖然帶來了游客,但無法留下游客,文化活動又亟需解決,因此又促進像郝堂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必須為鄉村注入文化元素,古民居、民俗等文化得以迅速攏合和復興。如此一來,美麗鄉村的旅游產業更加完備,隨著游客的增多,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加突出,再一次吸引更多原本不愿回到小山村的年輕人,源源不斷返鄉創業,循環式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
由此,平橋區以美麗鄉村為主導的生態振興,循環式帶動了產業興旺、人才回歸、組織完備、文化復興,由生態振興觸發了鄉村振興的全面“連鎖反應”,牽一發而動全身。
更難能可貴的是,平橋區在圍繞生態振興做文章的同時,逐漸摸索出一條生態振興為鳳頭,產業、人才、組織振興為豬肚、文化振興為豹尾的作文新筆法,把綠水青山真正寫就成了“金山銀山”。
更多新聞:
產業振興與多方面有機融合,互為表里,開辟了潢川獨有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看固始鄉村人才振興的“一針引千線”。
在鄉愁民風文化振興的滋育下,光山縣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比較獨特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