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5日09:31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叮囑河南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河南要有新擔當、新作為。
人間四月,已是春滿中原。映象網推出“鄉村振興”系列報道之“大別山的春天”,聚焦信陽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紅色搖籃的追夢樣本。
今天推出第二篇:從司馬光砸缸到七姓村同心 光山“鄉村振興”的文化滋育新樣板
映象網記者 鄭北周 陳偉然 吳彥飛/文 段晉哲/圖 路風浩/視頻
教了半輩子書的扶志,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跟學生竟有如此不解之緣,以致于在離開校園、下基層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這些年,兜兜轉轉還是在圍著學生忙。
四年前的2015年,已經是高考名校——光山二高紀檢組長的扶志,被委派去光山縣潑陂河鎮所轄的一個叫東岳寺村的地方做駐村第一書記。
至于領導為何會選擇扶志下村擔任駐村干部,扶志半開玩笑說,誰叫我名字就叫扶志,又是教書的呢?習總書記講過嘛,扶貧要扶志、扶智相結合。我看再也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了。
縱然村里的條件不比縣城,但扶志還是充滿干勁,“畢竟跟學生‘斗智斗勇’了半輩子了,正好挑戰一下全新的工作”。
然而扶志“失算”了,東岳寺村里的學生大軍,正浩浩蕩蕩從全國趕來。
東岳寺村第一書記扶志
風景再美不過是一張名片,文化振興才是綠水青山的“點金術”
一條條鄉間公路四通八達,處處青山綠水,空氣怡人;家家白墻黛瓦,門前花紅柳綠,塘滿鴨肥;人人安居樂業,干勁十足。這不是《桃花源記》里描繪的世外桃源,這正是光山縣潑陂河鎮東岳寺村的真實寫照。
東岳寺村不僅被潑河水庫環抱,周圍還有群山環繞,且文化底蘊深厚,距離村里一步之遙的東岳寺更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同時,與東岳寺村一字之差的隔壁文殊鄉東岳村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留下了李先念、陳少敏、徐海東等將軍戰斗、生活的身影,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也都留下了戰斗足跡,革命遺跡眾多,保存完整。
東岳寺村村景
美,從來都逃不過畫家的眼睛,尤其是具有文化底蘊的美。早在2012年,東岳寺村就被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們在偶然采風時“相中”,并開始組織學生來此采風創作。
由此,本來以為自己要暫時“逃離”學生的扶志,再一次發揮特長,為全國各地的學生服務。
得益于中央美院教授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河南省美協主席劉杰等領導的大力推介和扶持,東岳寺村終于找到一條特色的振興路子。扶志帶著大家去全國各地取經、學習,看看人家的寫生基地是怎么辦的,回來后再一步步研討、規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省、市、縣、鎮、村各級領導的共同努力下,東岳寺村迅速成為豫南寫生的一張名片。截至目前,東岳寺村已經成為省內近二十家高校的寫生基地,也是省美協指定的全省首個寫生基地。
自從東岳寺村寫生基地的名片飛出光山、飛出河南以后,駐村第一書記扶志說自己就沒得閑過,安排一批批學生的住宿,為學生們選擇合適的寫生地點,研究下一步寫生基地的規劃……
東岳寺村已經成為省內近二十所高校的寫生基地
忙活的不僅僅是扶志自己,整個東岳寺村也在一派繁忙中悄然發生著改變。原先村里能用作接待學生、游客的民宿只有區區不到5戶,且全部都是村兩委的干部,村民們對出錢修繕房屋搞接待這件事,大多持觀望態度。隨著村里接待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主動要求加入,目前已經有25戶全情投入到做學生寫生民宿。“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干事業,大伙兒的精神頭都不一樣了!”扶志說。
其實風景再美不過是一張名片,而能真正讓人留下來的,是文化這個抓手。“學生在外寫生,不管風景再美,5天以上就會產生厭倦感。”扶志說,為了克服這個不利因素,他們村先后舉辦了如參觀革命遺跡的紅色之旅,光山花鼓戲的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豐富他們的采風生活。
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上有聲有色的文化活動,讓東岳寺村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美術圈里的“采風圣地”,許多高校紛紛組織學生來此寫生。僅2018年,東岳寺村便接待了1200余名師生,每名師生每天的食宿標準是55元,平均兩周寫生算下來,單是賬面上接待費用這一項,村里一年就多創收了80余萬元。
“每到節假日,村里的驛站、民宿都住滿了人。”扶志說,東岳寺村的綠水青山不僅吸引了采風的學生,更吸引了無數的游客,如今村里以寫生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也為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了盼頭,該村400多戶村民,已有大半不同程度地參與到接待學生的行列中來,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
宛如世外桃源的東岳寺村
說起如何打造文化這個抓手,東岳寺村下了不少功夫。“原來村里晚上沒有娛樂節目,村民們平時除了看電視,就是圍坐在屋里打麻將。”作為光山縣第二高級中學的紀檢組組長,扶志來到東岳寺村擔任第一書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育鄉風文明。
為此,東岳寺村以提升鄉村文明為抓手,做了一系列工作。推動移風易俗,建立完善了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組織,引導農民向上向善、重義守信、勤儉持禮。建立了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通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開展“文明之星”、“道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婦”評選及“雙星”創建活動,并將模范人物、鄉賢的事跡廣泛宣傳,推進好人精神落地綻放。
隨著鄉風文明建設的開展,村里的文化廣場,農家書屋也相繼投入使用,民間文藝團體、文化示范戶、民間藝人蓬勃發展,村里花鼓戲演出隊、鄉村女子舞蹈隊、農村鑼鼓隊經常開展活動,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不僅上了網,還吸引城里游人慕名而來,又為村里強勢賺了一波“流量”。
如今,東岳寺村有省級花鼓戲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8名,演出團體18家,演員220人,每年演出千余場次,演出活動遍布豫南地區及周邊的湖北、安徽等地。
“鄉風建設不僅聚攏了民心,更把民風中的精華提煉了出來。”扶志說,在東岳寺村,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一個既有山水特色,又有古色古香、紅色文化的風景區,更能看到一個民風淳樸、文化厚重的山村,這樣綠水青山才能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七姓村卻親如一家,鄉愁文化成基層組織振興的引擎
無法否認的是,在光山,因為七歲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歷史典故家喻戶曉,互幫互助、相互扶攜的民風文化深入骨髓。大到九十九,小到剛會走,沒有主動幫助別人意識的人,在光山簡直可以算得上“異類”。
不同于東岳寺村后起爆發,村兩委以寫生文化反促民風文化建設,在潑陂河鎮,有一個更特別的村落——孫樓村,村民由7個姓氏組成。據村里老人講,這里原本沒有村落,因逃荒而來的7戶討飯人家聚集筑灶做飯,大家互幫互助,又得到周邊村民的庇護和扶持,遂萌發在此定居的念頭,后才逐漸形成一個雜姓村民組。
就是這樣一個雜姓村落,現如今七個姓氏卻親如一家。“過去的孫樓人,家住寒舍,缺吃少穿,一年當中有半年需借糧渡日。改革開放后,村里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家門,外出務工。”潑陂河鎮黨委書記余效前說,日子好了,孫樓人骨子里不屈不撓的拼勁和團結互助、鄰里和睦的優良傳統迅速爆發,為此,7個姓氏還共同籌資建成了光山縣首個單純由村民組籌劃建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寓所。該寓所原名為“七姓樓”,因七家姓氏一家親,周圍群眾親切稱之為“齊心樓”。
因為民風和睦,孫樓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村組主持房屋集約聯建,節約了30多畝土地,通過復墾,全部種上小麥等農作物,新修的池塘魚肥水美,集體合股的農家樂生意紅火,每年每戶通過集體收益可增收5000元。孫樓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注重生態保護,無論是栽種花木還是整修坑塘道路均堅持生態優先,保留農村原始風貌,不過度硬化、不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
“吸引這些外出務工的孫樓人返鄉的,不僅源于對家鄉的熱愛,更是因為和睦的民風。這種鄉愁文化,對我們村一級的組織振興來說,那就是如虎添翼。”余效前說。
鄉愁文化帶動組織振興的另一個樣板,是光山縣十里鎮代樓村。
代樓村道路兩旁美觀的村舍
出生于1986年的裴鑫,是土生土長的代樓村人。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光會干,不會說。的確,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裴鑫三句話不離“干”字,“帶頭干”就是了。
三年前,返鄉創業的裴鑫,被代樓村村民選為黨支部書記。“村里一多半都是我長輩,你說你當村支書就嘴上喊喊,那能行嗎?你得干,你帶著大伙兒一塊干。一開始做那個斷壁殘垣的清理修復工作,大夏天我就帶著隊伍,撅著屁股在太陽底下干,一天一個點兒,干不完不回家。”從裴鑫黝黑的臉上,仿佛能看到那個夏天烈日灼膚的場景。村民們被這個年輕后生的踏實精神給感動壞了,主動參與到村容整治、廁所革命中去,使得如今的代樓村,家家都有水沖廁,戶戶都能聯上網。上網干啥?電視聯網豐富娛樂生活,村民上網學習新技術、獲取新知識。“活到老學到老唄。”裴鑫說。
代樓村黨支部書記裴鑫
就在前兩天,裴鑫剛在朋友圈里做了一把“曬娃狂魔”,“我的兒子在縣實驗小學上學,被評為‘三好學生’,我覺得特別驕傲,一定要把這件事曬出來給朋友們看看。”
裴鑫說,他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早年在外做建筑生意,如今之所以回來做“村官”,一方面是因為看重老家光山的教育資源,“我們光山特別重視教育,全縣每年都有不少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而另一方面,老家純樸和睦的民風,讓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十分留戀,勾起了鄉愁。
在裴鑫的記憶里,家鄉的角角落落都充滿了人情味,“我們村的人特別團結,鄉土風味濃厚,誰家有個大小事兒,都是全村上下一起幫忙。而現在,村里正是搞發展、搞建設的好時候。我返鄉回來,的確趕上了最好的時候。我得干啊。”
“發展產業需要經濟基礎,更需要人才。”裴鑫說,他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號召更多像他一樣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或創業,或投資。
而如何把大家的心攏在一起,裴鑫做了一系列工作。去年中秋節,裴鑫在村里舉辦了一場“我們一起過中秋”的活動,邀請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過節吃團圓飯,并給每個老人派送了禮品和月餅,“就在活動當天,返鄉為老人過中秋節的外出務工人員,看到村里主動為老人送溫暖后,自發為村子建設捐款了17萬元。用于扶危救困、獎掖大學生。”
除此之外,裴鑫還組織外出務工人員參加村里“我為家鄉栽棵樹”活動,“一棵樹雖然小,但是也為村里綠化做了貢獻,由他們親手栽下的樹也成為了與家鄉的紐帶。”
代樓村的苗木花卉種植田
“在外面打拼的人,不是不愿意為家鄉貢獻出力,只是他們需要看到村兩委是真正在為老百姓做實事,真正在腳踏實地地干。”
如今,在裴鑫的帶動下,代樓村依靠外出務工人員力量,共引進8家企業入駐本村,其中2家大型企業,5家合作社及一家農家樂,同時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種植、特色養殖產業,“在產業的幫助下,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活干,每戶一年最少增收1萬元。”
其實不止在潑陂河鎮、十里河鎮,整個光山縣外出務工者,在民風鄉愁的感召下,返鄉參與村組織建設、參與創業投資,早已蔚然成風。
發揮光山的人緣與地緣,吸引人才返鄉創業
吸引像裴鑫一樣的人才返鄉,非但能帶動組織振興,產業振興更是亟需。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如何引進人才返鄉創業,光山縣下了不少功夫。鄉愁民風就是最大的人緣,綠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地緣,只要把人和、地利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再有“鄉村振興”正當時這個天時加持,何愁沒有成功人士回來創業?何愁產業發展沒有后勁呢?
從光山縣一層開始,到鄉鎮,到村兩委,對返鄉人才無一不是高度重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一條龍”的基礎支撐,比如完善激勵措施,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返鄉創業專項政策,以返鄉下鄉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龍頭,培育孵化創業項目,充分發揮光山縣電子商務園區和羽絨產業集聚區作用,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政策扶持、場地支持、資金支持和信息共享。比如成立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綜合公共服務中心,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健全22個鄉鎮(街道)標準化的平臺建設,完成312個村級(社區)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返鄉下鄉創業服務網絡。如此名目繁多、事無巨細的政策扶持,讓光山縣先后被授予“全國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和“省級返鄉創業示范縣”。
為了進一步激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活力,營造在全社會支持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社會氛圍,光山縣拿真金白銀,先后評選出縣級“創業之星”30名、“創業示范項目”20名,并對獲獎個人和企業分別獎勵5000元和30000元;為11家初次創業的返鄉創業人員撥付創業補貼共計5.5萬元。創業培訓開展如火如荼,成立了縣電商培訓工作領導組,制訂培訓計劃,每月29日定為光山電子商務培訓日,每月舉辦一期短訓班,實現了培訓工作常態化、規模化、有序化。
此外,光山還利用當地的特色產業吸引和帶動成功人士返鄉創業。還不為人所知的是,光山縣的特色羽絨產業,已經做到了全國頭部集聚區。之所以能形成羽絨特色產業,根植于當地的麻鴨養殖的基礎產業早已成型。眾多羽絨行業為了節省成本,干脆在當地設廠,由此,也帶動當地自創品牌的迅速崛起。光山縣根據這一特色產業的優勢,實施羽絨產業轉型工程,建設占地450余畝的羽絨服裝產業園,創建羽絨企業創業中心,免費提供給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入駐創業,解決其無場地、缺資金和招工難等問題。目前,該創業中心已入駐15家服裝加工企業,1家家紡企業,12家羽絨電商企業,1家快遞公司,入駐企業已安裝縫紉機位600個,總投資近1.5億元,現有縫制技工1650人,年生產服裝100萬件,實現產值2億元。同時,創業中心申報了河南光絨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人員提供創業支持。
現代化的養殖大棚
麻鴨養殖產業帶動了羽絨產業,羽絨產業又順勢帶動了電商產業。光山縣是全國第一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而電子商務產業的興盛,又進一步吸納創業。目前光山全縣網店開設逾2萬家、從業人員超3萬人、網貨生產企業200多家、供貨商500多家、物流速遞企業50余家,電商將光山產品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光山十寶”系列農特產品的帶動下,光山農業產業化企業、各類合作社累計上線50多款農特產品。
除此之外,光山縣還利用“多彩田園”特色產業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的創業,光山因地制宜發展“兩茶一藥、一游一果”等特色產業,建成以馬畈“觀五玫”鮮桃、磚橋月餅、“牢山粉條”等“光山十寶”為品牌的農特產品種植加工基地8個;加快推動規模養殖,豬牛羊飼養量達54萬頭,家禽飼養量達1418萬只。進一步鞏固提升了以糧油、茶葉油茶、畜禽、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羽絨電商等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糧油品牌。
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曾針對精準扶貧,于2016年赴光山調研考察。三年后的今天,光山不但有效開展精準脫貧,同時不遺余力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開創出屬于光山自己的振興模式。
對此,楊建國表示,盡管在全國考察過很多地方鄉村振興的基層實踐,其大多數都是單點突破,或者有兩三個抓點的較多,真正成體系,在組織、產業、人才、生態等各個維度均有探索,且形成相互促進、合力驅動發展的并不多見。光山真正打通了文化、產業、組織等五方面振興的內在鏈條,結合當地既有的資源和基礎文化優勢,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分別在人才、組織、產業、生態環節發力,最后又形成合力,非常具有創新精神。不容忽視的另一點是,光山“鄉村振興”各個環節之間互為補充又相互促進,不刻意,因而更突顯出渾然一體的集成效果。可以說,在鄉愁民風文化振興的滋育下,光山縣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比較獨特的新路徑。
司馬光故里的文化滋育,樹立“鄉村振興”的光山樣板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宋史》里這一段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然而正是這個聽起來太過熟稔的故事,給了光山文化滋育的靈感,成了光山智慧之城的活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僅體現了司馬光個人的智慧,更彰顯了互幫互助的光山底層民風文化。無論是東岳寺村寫生基地的發掘、發展,還是七姓村同心戮力搞建設,無一不是司馬光砸缸文化的傳承,也無一不受到司馬光砸缸文化的滋育。
作為寫生基地的東岳寺村山好水好人更好
得益于民風文化、鄉愁文化、教育先進等文化振興的關鍵因素齊全,帶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功人士返鄉,帶動了人才振興。
人才的回歸,又催生出無數扶志、裴鑫們挑起村兩委的大梁,帶動了組織振興。
組織振興進一步強化文化振興的同時,又完善了服務體系,進而吸引更多人才返鄉,要么直接創業,要么以投資的形式帶動產業,像羽絨產業、電商產業、特色農業產業迅速壯大。
產業的振興,自然又促進了特色農業如“光山十寶”、觀光旅游如東岳寺村寫生基地的興起,而與此同時,富起來的村民,更加珍惜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深刻領悟習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生態振興水到渠成。
反過來,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園,也無時無刻不在滋育著鄉風、鄉愁文化的凝聚和傳承。
因此,光山縣從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開始著筆,純化鄉風,強化教育,吸引人才回歸,帶動人才振興;再以人才振興為撬點,撐起組織振興和產業振興;進而以組織振興和產業振興,為生態振興保駕護航;生態的振興,又為鄉風文化提供了滋育的土壤,為鄉愁文化釀造了歸來的溫床。
至此,光山縣樹起一個文化滋育為源泉、人才回歸為抓手、組織完善為綱領、產業興起為核心、生態臻美為保障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更多新聞:
產業振興與多方面有機融合,互為表里,開辟了潢川獨有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看固始鄉村人才振興的“一針引千線”。
平橋區圍繞生態振興,逐漸摸索出一條作文新筆法,把綠水青山真正寫就成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