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3日09: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修洗衣機換個小零件,竟然要價400元;哄騙消費者,故意夸大保健品功效;為了吸引眼球,網店雇人刷好評……今天刊發的這幾封來信,講的都是群眾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其實,這些“小事”背后反映了一個大問題:誠信缺失。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規范和行為準則。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扎牢制度的籠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態勢正在形成。但毋庸諱言,誠信缺失現象仍時有發生。
失信人人喊打,可為何失信現象依然屢禁不止?無非是有些人利令智昏,只圖眼前的名和利,把坑蒙拐騙作為發財之道,把弄虛作假當成晉升之法,把鋌而走險當成捷徑之梯。但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不講誠信,都是一種短視行為。就拿企業失信來說,從短期看,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或許可以賺取高額利潤,但侵犯了消費者利益,無形中耗損了自身信譽,長期來看會喪失消費者信任,嚴重者更會被繩之以法。三鹿奶粉案、長生疫苗事件,都殷鑒不遠,不僅毀了企業,更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良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人口流動加速,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逐漸邁向現代文明,利益主體趨于多元,社會交往面增大。誠信更像一條紐帶,連著每個人。一旦失信,容易引發“破窗效應”,造成生產消費過程中的不信任感。對此,一位讀者深有感觸:家鄉盛產蘋果和梨,每年有很多商販開著卡車來收購。當地,民風淳樸,各家各戶對采摘下的蘋果和梨,精挑細揀,把好的賣給商販。然而,有一年,一個外來承包戶不守誠信,把一些次果子埋在筐底賣給了商販。很多果農都很生氣,可是到第二年再賣果子時,有些人就學他,也把殘次果子埋在筐底。商販們由于篤信果農們,也不檢查,便一股腦兒收了去。但商販們回去后才知道上當,之后就不敢再來了。
事實說明,不講誠信,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一種失信行為未受到處罰反而獲利,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信用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只有恪守契約精神,才能行穩致遠。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黃泥鄉石丫村,有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梁先學開了一間雜貨鋪。老人開店三年,雖然眼睛不好使,但買物品的大人小孩都講誠信,憑良心付錢后拿走所買的東西,貨物沒少過一樣,錢沒少過一分。
一間雜貨鋪,一位失明老人,來來往往的顧客,用誠意回報信任,用善意溫暖彼此。如何讓這樣溫暖的故事更多些?除了完善法治保障,把失信行為關進制度的籠子,更需要每個人都從自我做起。無論是經商還是與人交往,都得捫心自問:誠信,我做到了嗎?期待誠信成為每個人心中最質樸的道德定律,成為你我的自覺行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3日 07 版)
7日,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舉行。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網絡誠信十大新聞評選結果,包括《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中央文明委集中開展誠信缺失專項治理行動等。
12月7日,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舉行。中央文明委集中開展誠信缺失專項治理行動 重點整治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失信問題
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就是要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形成“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寸步難行”的制度制約。信用動態、聯合獎懲、專項治理、誠信文化、行業信用、信用研究……打開“信用中國”網站,濃厚的誠信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的工作方案》,針對當前經濟社會中的誠信熱點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失信突出問題,組織中央文明委有關成員單位,集中開展10項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
2019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簽署《共同抵制網絡謠言承諾書》,發布2019年度中國網絡誠信十大新聞,為營造誠實守信的網絡空間環境助力。以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為橋梁,凝聚共識、聚焦聚力、共商共建,我們必將集聚起強大的“指尖”正能量,厚植網絡誠信根魂,開啟美好的未來世界。
近日有多名消費者反映,他們在瓜子二手車平臺上購買的車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貨不對板”的情況,但平臺提供的檢測報告卻對此沒有任何顯示。對二手車電商這一競爭激烈、高速變化的行業來說,處處給消費者設“坑”,最終只會“坑”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