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6日08:01 來源:觀察者網
據澎湃新聞25日報道,原子彈“功勛工人”吃不起抗癌藥的消息牽動許多人的心,目前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益組織已介入援助。
據媒體報道,曾參與中國十次原子彈試驗的工人原公浦,七年前查出罹患前列腺癌晚期,加上眼疾和其他慢性病史,多年來昂貴的醫藥費使他生活陷入困境。
2019年4月24日,原公浦在家里,桌上有他吃的抗癌藥和常讀的書。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4月24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在原公浦家中了解到,上海閔行區梅隴鎮政府正在研究解決85歲“功勛工人”的用藥困難。
梅隴鎮社發辦主任馬飛說,他們已開始梳理民政、社區、黨建、慈善等多個條線的政策,將通過綜合施策幫助原公浦。
“我們愿意負責他每個月的抗癌藥費用。”24日晚,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會長潘振秋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稱,該基金會了解原公浦的情況后,愿意承擔原公浦使用進口抗癌藥的6000多元自費部分,將會與原公浦見面商談。
4月25日中午,原公浦二女兒向記者證實,上述公益基金負責人在25日上午前來拜訪,原公浦向對方表達了謝意,不過,他暫時還沒有決定是否接受這份援助,具體方案還在商談。
“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我姓原,原子彈的原,這注定我跟原子彈有緣分。”原公浦把自己的命運和中國原子彈事業綁在一起。
他與妻子居住在一處較為簡陋的房子里。4月24日,澎湃新聞記者上門采訪,剛一進門,他便帶著記者參觀了自己最為珍貴一個書柜。
書柜里,原公浦珍藏著自己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相關的各種照片、媒體報道以及相關的出版刊物等資料。介紹起這些物品,他頗為自豪,投入的神情就好像自己從未離開過當年奮斗的戈壁灘。
原公浦和妻子。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原公浦有一個雅號“原三刀”。他曾為中國首顆原子彈的研制加工了核心部件——鈾球。“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曾稱他為“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原公浦向記者回憶,他原是山東掖縣人,1951年他來上海做學徒,因工作關系結識了妻子。1959年兩人剛結婚兩個月,他就被選入大西北的保密工程,只身前往位于甘肅的中國核工業總公司404核基地。
在那里,原公浦被確定為車削第一顆原子彈鈾球的操刀人,也開啟他數十年的支邊事業。
“看不見的刀山火海。”原公浦稱,他的工作對技術的要求可謂極致,也有不小的風險,甚至對每次車削的鈾屑都有嚴格標準,容不得一點閃失。最終,他為首顆原子彈加工出了“完全合格”的鈾球。
“(他)骨子里真的熱愛這個事業,一心想為國家做點事。”原公浦妻子向記者“吐槽”,“(他)別的記不大清楚,講起以前的工作來,就頭腦特別清楚。”
年輕時的原公浦和妻子。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突然患癌
1991年,原公浦和妻子從甘肅回到上海,1994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一直注重鍛煉身體的原公浦,開始意識到身體出現變化:起夜次數很多,有時走路感覺腿部疼痛。
“我一直有前列腺增生的毛病,吃了很多年的"保列治"(一種藥品),也在醫院開過刀,以為不要緊了。”原公浦說,直到2011年,他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被確診為前列腺癌晚期,甚至出現骨轉移。
當時,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這一評估前列腺癌的化驗指標,原公浦一度達到75,而正常范圍為0-4。
他說,在中山醫院,他嘗試接受內分泌治療,開展了一次手術后,他開始服用藥物“氟他胺”,但此后出現了耐藥。接著,他前往華東醫院,醫生建議他換進口藥“康士得”,吃了幾個月又出現耐藥。隨后醫生建議他吃一些雌激素藥,吃了幾個月就停了。
原公浦的臥室。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那是在2014年,我從醫生那里打聽到,有一種適合我這個病吃的藥正在仁濟醫院做臨床試驗,我就去了。”原公浦回憶,這個藥叫做“醋酸阿比特龍片”,進入臨床試驗的患者需要承擔藥物帶來的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但可以免費嘗試未上市的新藥,他至今非常感謝幫助他的醫生們。
不過,臨床試驗的新藥從2014年11月持續到2016年12月后結束了。整個治療過程,讓原公浦的PSA恢復到正常標準。
此后,由于癌癥和其他慢性病在內的長期治療,尤其是在藥物方面的持續開銷,逐漸給他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
迎來轉機
目前,原公浦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不錯,但他受困于抗癌藥的境況還是令許多人擔心。
“我現在就是靠吃藥,不吃藥就不行了。”原公浦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患癌后,平時他只要按時吃藥,身體狀況挺好的,“出去作報告站2小時都沒問題。”
原公浦說,現在他的工作關系依然掛靠在甘肅,和妻子每月的退休金一共大約7000元。
現在他吃的這款抗癌藥(醋酸阿比特龍片),2017年已納入了醫保藥品行列,降價到1.5萬元一瓶。每月用量一瓶藥,醫保之外個人需要承擔約6000多元。
斷藥時,他有時會托人購買仿制藥。常吃的有兩款,一款每月一瓶需要3200元左右,另一款大約4000元。但仿制藥買起來手續很麻煩,而且每次有購買數量限制,并不能完全保證用藥需求。
針對自己吃藥難的境況,他提到,一直以來閔行區民政部門對自己很關心,每年春節和建軍節會來家里探望,介紹企業界愛心人士,為他提供一部分慰問金。
同時,他的兒女們也一直在為父親治病吃藥想辦法。原公浦大女兒告訴記者,他們姐弟三人都是普通工薪階層,經常來看望和照顧父母,也送些錢。只不過抗癌看病是長期的事,這讓父親感到壓力大。
“這次有這么多人來關心父親的困難,我們很感謝,希望他吃藥的困難能徹底解決。”原公浦大女兒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在原公浦眼里,能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才是自己一輩子的驕傲。
“保爾 柯察金的故事你們還讀嗎?”他說,這是他那一代人最喜愛的故事,還有方志敏所著的《可愛的中國》,“現在已經沒多少人知道了,當時我們看了都掉眼淚。”
目前,來自各方的幫助讓原公浦吃不上抗癌藥的境況正迎來轉機,澎湃新聞將持續關注。(原標題: 85歲原子彈“功勛工人”用藥困難迎轉機,政府部門已介入)
原公浦用紅筆在書籍中標記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記載。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點擊可放大圖片)
那時候,他已經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了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的博士學位,并在那拿到了高薪工作,任教和研究。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看著原子彈升騰的蘑菇云,他潸然淚下,喝得酩酊大醉。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美哉大榆,天假其威,地予其強;能屈能伸,能收能藏;生性最韌,生命最堅。榆樹性格堅韌、無私、無求的一面我是早就知道的,這次來到大戈壁,又發現了它沉默、忍耐和堅守的一面。
這張照片看著很普通。四個秀氣的上海姑娘,在帳篷前站成一排。從左往右分別是——王蘭娣、范德娟、羅惠英和俞錫君。 不普通的,是照片上模糊的背景和拍攝時間。那青海湖東岸的金銀灘,拍攝時間是1963年7月。半個多世紀后,每當講解員講到“這張照片是這個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時,人們都會不禁駐足凝視。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研制核武器,發展原子能工業,是國家獨立、民族自強的重要保障。研制原子彈任務十分艱巨,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科研人員用計算尺、算盤,進行理論計算工作。
五四運動100年來,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日軍侵華時,許德珩奔走于大后方,動員抗戰、保衛家鄉;新中國成立后,他培養一批批青年投身祖國建設,成為中堅力量。
中核集團核理化院高級工程師 張連合:前3批樣品結果都沒問題,大家都很高興,但是一看王承書還是皺著眉頭。中核集團核理化院高級工程師 張連合:大家都屏住呼吸,一會報告來了,突然看到王承書眉頭慢慢舒展開,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她是王承書,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參與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高濃鈾研制技術的國家,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 。
今天是10月 16 日, 54 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就在上海市閔行區梅隴鎮,住著一位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工匠,他的名字叫原公浦,原子彈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