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8日20:25 來源:經濟日報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23條措施圍繞中小企業發展難題精準發力,在為中小企業優化環境使其“輕裝上陣”的同時,強調以“專精特新”來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這為中小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是市場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然而,我國中小企業仍存在小而不精、多而不強的發展問題。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處于劣勢,長期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在市場競爭中無力與大型企業抗衡。特別是近年來,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國際貿易環境惡化等不利因素增多,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一步承壓,生存愈發艱難。
“專精特新”,強調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是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出奇制勝的重要法寶。從國際經驗看,在德國的工業體系中,千萬家小而強的“隱形冠軍”企業正是長期專注于某些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等方面達到行業領先地位,從而成為“德國制造”的支柱和脊梁。中小企業只有集聚要素資源形成相對優勢,創新工藝技術,研發生產特色產品,在某個細分領域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漸成長為“小巨人”企業。
中小企業在產品供應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卻常常因為技術、質量不過關,難以與大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專精特新”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小企業只有通過“專精特新”突破核心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有能力成為大型企業合格的供應商,才能與大型企業建立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進而實現供應鏈、創新鏈、數據鏈、價值鏈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融通發展。
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中小企業實現“專精特新”發展的重要抓手。數字化、智能化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小企業要“順勢而為”。一方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制造生產環節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著力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創新管理模式,將非核心業務服務外包,專攻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雖小,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中小”強則經濟強。中小企業應牢牢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堅持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努力當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健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10月28日,安徽舉行“專精特新板”第四批企業集中掛牌儀式,109家企業集中登陸安徽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目前已有258家獲得總額32.14億元的融資。
煙臺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承擔單位,國家“863”計劃承擔單位,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河北省唐山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精準施策,出臺財稅、金融、社保就業等扶持政策,為中小企業紓難解困,一企一策差別推進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推動龍頭企業發揮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從而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4月1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發揮服務體系作用,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是我們著力要加強的一個方面的工作。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運用信息技術加強疫情防控,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促進企業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經營。
引導各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通過開設專欄等形式及時梳理各項惠企支持政策,開展中小企業疫情防控支持政策咨詢解讀等專項服務。20.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監測分析,及時發現并推動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自動駕駛汽車、抗癌新藥、“多才藝”機器人……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將爭相展出其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上演一場精彩大比拼。
在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方面,記者獲悉,我國將加大培育力度,引導廣大民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為民企創業創新進一步提供支撐服務。劉興國表示,大力推進創新型民企建設,還需要在財政科研資金向民企傾斜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技政策體系,鼓勵與支持民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在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方面,記者獲悉,我國將加大培育力度,引導廣大民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為民企創業創新進一步提供支撐服務。劉興國表示,大力推進創新型民企建設,還需要在財政科研資金向民企傾斜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技政策體系,鼓勵與支持民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論壇 ●中小企業投融資論壇暨投資路演活動——“資本市場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推廣活動暨信息化論壇 ●節能技術改造與服務供需對接會 數據來源:中博會組委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