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0日16:23 來源:映象網
近日,一段“10后小朋友談死亡教育”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視頻一方面贏得網友對孩子們表達能力的贊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大眾對于死亡教育的討論。記者搜索發現,近年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大學等部分高校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除了理論知識的教授,寫遺書、立遺囑、參觀殯儀館等課外實踐形式也逐漸加入到教學當中。(4月10日《新京報》)
死亡是每個生命個體都必然要面對的話題和歸宿,但對于所有人而言,對死亡的認識和理解卻并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生命個體,不同年齡和成長階段對死亡的體驗和感受也截然不同。正象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不同的行為和結果一樣,對死亡的不同感受,也導致截然迥異的生存感悟和生命態度,悲觀的態度必然導致對生命的輕薄與不以為然,積極的觀念必然對生命充滿尊重和珍惜,進而升華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個體對生命的態度確實需要干預引導,這不僅關涉到個體生命質量,更關系到對所有生命的行為理性與否。因而,開展健康、理性、科學的“死亡教育”正當其時,也尤為必要,這不僅關乎個體生命質量。從不少大學相繼開設“死亡教育”課而且此課程成為“網紅課”的現實中,我們不難體會出現實社會對“死亡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死亡教育讓受教育對象對死亡、事業、社會產生深刻認識和思考進而達到“名為談死,實為論生”意義的深遠與積極。
“死亡教育”正當其時,也是教育引導受教育對象正確對待生命、珍惜生命、珍愛人生的重要渠道和載體。現實中屢屢上演的自殺悲劇和致命慘劇,背后無不滲透出對死亡和生命的輕薄和兒戲,更暴露出“死亡教育”的缺失和短板。從這個角度而言,“死亡教育”不僅僅是校園教育亟需補充的內容,更是整個社會所有生命個體都亟待補上的一課。
“死亡教育”課正當其時,但科學上好卻不簡單。不同的年齡段對死亡和生命由不同的感悟和體驗,不同成長階段個體對死亡的認識和理解重點也不同。相對于幼兒而言,認識生命和愛惜身體是重點和認識世界與自我的基礎;小學生知道生命珍貴并愛護生命應是健康快樂成長的重點;而中學生如何尊重和呵護生命、如何理解和對待死亡,也是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必備課”;高中生和大學生需要明白的則不僅僅是懂得生命可貴、死亡不懼,更應該科學地理解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以及珍惜現實、珍愛生命的理性與可貴,同時也應該由此而產生對社會、對現實的珍惜以及對生命尊嚴呵護與尊重的責任感;對于成人而言,更應該以“死亡教育”為依托,學會在死亡、事業、社會中理性選擇并科學規劃積極陽光的人生之路。即便是對于大齡成人對象而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對象也需要補上科學面對生命和死亡、理性消除抑郁和心理疾患、尊重和珍愛生命、爭取生存尊嚴和價值這一課。因此,依據不同個體、不通年齡階段、不同受教育對象開展不同側重、不同內涵、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死亡教育”,并體現出因人而異、因個體而施與的教育引導,是“死亡教育”正確的打開方式之一。
“死亡教育”說的是“談死論生”,實則是一堂科學的“生命教育課”,生命不可復制,生命寶貴而不可替代,因而“死亡教育”必須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實施,任何荒謬和超出倫理、道德、生理、健康底線的內容和方式,都堅決應該拒之門外。從這個角度而言,現在需要的不僅僅是及時打開“死亡教育”,采取科學的方式打開“死亡教育”,更需要以嚴謹科學的態度來落實“死亡教育”,所以,當務之急需要衛計、教育、民政、科技等部門聯手,盡快制定出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成長階段受教育對象的科學規范的“死亡教育”課程體系、授課規范、教育內容以及評價機制,惟有嚴謹科學,“死亡教育”才有完美的打開方式,才能在個體生命和談死論生教育方面取得預期的效果,達到美好的教育引導初衷。(許朝軍)
根據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截至2月6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31161例,累計治愈出院1540例,現有確診病例28985例(其中重癥病例4821例),累計死亡病例636例。
前不久,筆者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談到身邊的一位好友,因家庭矛盾一時想不開,吃藥自殺了。聽聞此事后,筆者的內心也是沉重的,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凋零了,讓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