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9日17:18 來源:大洋網
盧永根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大洋網訊 2017“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上給盧永根的頒獎詞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
這是對盧永根科學家、校長、老黨員、畢生積蓄捐獻者多重身份的生動概括。
作為科學家,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作為一名有著7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心系祖國,一輩子都在用行動踐行當年的入黨誓言。
作為畢生積蓄捐獻者,他捐出880多萬元扶持農業教育事業。
生于兵荒馬亂之際,年少時目睹日寇暴行,盧永根對于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展有著更加殷切的期盼。他無數次說,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他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
傾其所有:捐贈畢生積蓄 身后將捐贈遺體
2017年3月21日,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簽下名字,兩人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余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這是華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當時盧永根已生病住院,為此次捐贈,特意從醫院來到銀行。僅在其中一家銀行,轉賬業務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此前,人們知道盧永根是中共黨員,是中科院院士,是華農校長,是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現在,他是感動華農校園的一位老人,直到成為2017“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徐雪賓教授回憶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經過:盧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時問起身后對存款的處置,盧永根只說了一個字“捐!”徐雪賓心領神會,馬上回答:“好!”——兩個字的簡單交流,畢生積蓄處置完畢,夫婦倆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間。
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
早在患病之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在身后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表示,作為中科院院士,作為共產黨員,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徐雪賓教授早在幾年前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
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在他們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這些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他們半個多世紀了。“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盧永根說。
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里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盧永根在實驗室。
家國情懷:三度國外探親和訪學均選擇回國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盧永根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拒絕了。眾人問他為何不選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盧永根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他曾公開發表文章說,“真正愛國的青年科學家都應扎根祖國。外國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干活”。
盧永根認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盧永根不但堅信只有祖國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感染帶動身邊人奉獻祖國。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學人才最終選擇回國奉獻才智,與盧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種等方面拼命趕超,作為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他保存了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如今,我國水稻研究技術在很多領域超過了國際水稻研究所。
盧永根的導師丁穎教授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也在2017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傳為佳話。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做了13年華農校長。借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動了華農跨越式發展。
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盧校長都要與其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歸國。“學成報國,學成歸國,這是最根本的。”
擔任校長期間,盧永根實行破格晉升,打開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被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已成為學界、政界的優秀人才。
“在那些不為人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道路。”當年被破格晉升的華農原校長駱世明深有感觸地說,在擔任校長期間,盧老堅持不坐進口小車,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從政。
奮斗終生:病房變成臨時黨支部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1941年,就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香港淪陷,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下。在鄉下時,盧永根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在鄉下待了近兩年后,盧永根返回香港讀中學。
在嶺英中學,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高中畢業,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就這樣,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成為年輕的革命者。“舉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中國人是守諾的,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無論他的身份是院士,還是校長,黨員的身份永遠高于一切,盧永根一輩子都在用他的行動踐行著當年的入黨誓言。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學術上,盧永根也緊跟丁穎的步伐,傳承學術思想: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后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17年年初,盧永根向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申請,由于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建議成立臨時黨支部,讓他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通訊員楊志群、方瑋
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走了,不留財產、遺體、墓碑,走得干干凈凈、坦坦蕩蕩。“布衣院士”盧永根用堅實行動書寫至誠報國,為新時代奮斗者點亮了價值追求的明燈。
他出生在香港,后來扎根內地,興農報國,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論文抒寫在廣袤大地上。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典型,是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榜樣。
他將積攢的880萬元捐贈給了教育事業 他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 他,就是 “布衣院士”盧永根 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 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 2017年,87歲的盧永根走進銀行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張爍)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昨天(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