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7日14:00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 陳偉然 邵戰東 文 段晉哲 圖)黃帝功德,萬古流芳,振興中華,百年夢想。三月三,拜軒轅,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4月7日上午,農歷三月初三,己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黃帝故里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約八千人聚集中原大地,拜謁軒轅黃帝。
據了解,本屆大典主題仍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大典主拜人由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擔任;主司儀由河南省政協主席劉偉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陳潤兒代表大典主辦單位致歡迎辭。
大典典禮儀程為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的九項。分別是:“盛世禮炮、敬獻花籃、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
2019年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2019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全部活動設計和大典流程中,強化“愛國”主題和“國家”意識。黨和國家領導人,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港澳臺地區有關負責人和世界各地華人代表出席大典,進一步增強世界華人的祖國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與往年相比,己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間,為充分發揮拜祖大典的交流合作平臺作用,將統籌經貿、文化等工作,積極策劃組織一系列相關活動。大典期間,將圍繞“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中原更加出彩”、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工作策劃舉辦第十三屆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特色文化體驗游、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等相關活動,讓中外嘉賓分享鄭州大都市發展商機,實現共贏發展。
黃帝故里拜祖活動,自從2006年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以來,已經連續成功舉辦多年,2008年由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高度認可。
大典儀式結束之后,大典現場將繼續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