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1日18:21 來源:新華網
枯木制成的長頸鹿“莫莉和她的一家人”。甘南 攝
植物醫生每天在場館“巡診”。甘南 攝
開場白
本月底,最高級別國際園藝博覽會——2019年北京世園會將在延慶長城腳下、媯水河畔揭開面紗。逛哪兒?看什么?是市民最關心的。在世園會的核心景區,有四大主場館——中國館、國際館、生活體驗館、植物館。從今天開始,本報帶您走進核心景區,提前探營“四館”,“劇透”這四大主場館的看點和亮點。
帶您轉一圈
五大展區熱帶風情撲面
植物館可以說是四大主場館中最“熱”的場館,這個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場館是北京世園會中唯一一個熱帶植物館,匯集了一千多種2萬多株熱帶植物。
靠近植物館的時候,一定會先被它獨特的外觀感染,走近看,場館屋頂的四周,分布著長短不一、垂直向下的鋼管,但如果把視線拉遠一點,就能很快感受到設計師的理念——升起的地平線。原來,設計師以植物根系為靈感,用3156根空心鋼管模擬地平線以下植物豐富的根系,以表達植物原本隱藏于地下的強大生命力。
植物館共分四層,一層設有紅樹林數字體驗廳和熱帶植物溫室;二層為多功能廳,會期用于舉辦各類主題展覽、企業發布和會議論壇活動;三層為企業品牌展示廳;四層的屋頂平臺設有中信自然書店、華大基因植物實驗室以及屋頂花園等。
走進植物溫室,熱帶風情撲面而來,雙眼所及之處,幾乎全是綠色。植物館分“逆境求生區”、“植物大戰區”、“萬里長征區”、“億年足跡區”、“變身大法區”五大展區,從南方專程“移民”北上的紅樹林將展現植物如何“逆境求生”;植物雖然不能跑,但它們遇到危險時不會坐以待斃,食蟲草等小型吃蟲植物將展現植物與動物之間的“戰爭”;珍貴的海椰子將告訴游客它的種子如何靠堅硬的殼漂洋過海、萬里長征;從霸王龍時期就存在的蕨類植物將展現植物億萬年來的進化史;來自非洲的彌勒樹是植物界的駱駝,它將用大“肚子”告訴游客在缺水的非洲如何改變自己的身體,用儲水的方式尋求生存。
哪些值得看
蠔殼加海鹽模擬“家”環境
紅樹林“移民”路真不易
走進植物溫室的正門,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透明水池,池內有樹有魚、有沙有蝦,甚至還會聞到一股海洋特有的味道。在水面上茁壯生長,在水面以下裸露根系的,就是紅樹林。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紅樹林是南方沿海才能見到的植物,而北京世園會植物館將首次在北方溫室營造紅樹林生長環境。從南方海邊移栽部分紅樹林植株,將展現它們適應海潮漲落演化出的胎生、支柱根、泌鹽等特征,展示它們作為海岸衛士和地球之“肺”的生態功能。
幫助紅樹林“移民”十分不易,甚至可以用艱難來形容。植物館溫室和景觀總負責人賀穎告訴記者,相比植物溫室內的其他植物,紅樹林是較晚入駐場館的植物,因為它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氣溫和環境的突變而受損或死亡,所以需要等天氣轉暖后才能運輸。因此,植物溫室內的3處紅樹林展示區的植物都是上個月才正式“移民”的。
運輸過程也十分曲折。在這批紅樹林中,最短的2米,最長的4米,“它們可不是坐著飛機幾個小時就能飛過來的。”賀穎說,“這些紅樹林要先從海中斷根挖出,看看拿到陸地上它們能不能適應,如果適應了,就馬上用恒溫15攝氏度的保溫箱裝箱,坐著運輸車從深圳出發,經過3天的路程,才能抵達北京。”為了讓“移民”后的紅樹林適應并順利生長,還需要給它營造“家”的氛圍。紅樹林的“家”在海洋,植物溫室就要營造海洋的環境,沙子并不理想,一方面可能含有對植物不利的微生物,另一方面在水中容易起泥,不能清晰地展示紅樹林的根系效果,“所以在專家的建議下,我們選了蠔殼。”賀穎說,蠔殼含海水自然生成的微元素群,再補充特制的海鹽,就能制成紅樹林賴以生存的“海水”了。
“海水”有了,溫度也要具備。在植物溫室的地下,有一個復雜的系統支持紅樹林以及其他熱帶植物的生長,這里有凈化循環系統,它不僅可以凈化“海水”,還可以營造潮起潮落的效果;這里還有控溫系統,讓室溫始終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濕度達到熱帶植物所需的濕度,這樣才能讓它們識別出植物溫室是“家鄉”,它們才能得以“安居”。
如今,3個紅樹林觀賞池已經鋪上了數噸蠔殼,正式開幕之后,工作人員會在蠔殼之上再覆蓋一層細沙,引入小魚小蝦,配以燈光的營造,為來自全世界的游客展示唯一在北方生存的紅樹林。
除了紅樹林實物展示,植物館的一層還有一個由日本藝術團隊teamLab打造的沉浸式數字藝術裝置展覽。這里將用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讓游客感受更具象的紅樹、沙灘、水母等。賀穎介紹,展廳共架設了100多臺投影機,是目前世界上投影數量最多、呈現效果最好的沉浸式數字體驗館,游客只要走進這里,揮揮手、動動腳,身邊的小魚小蝦就會跟游客互動,趣味十足。
長頸鹿莫莉和她的一家人
10噸枯木組成世界最大枯木動物雕塑
從植物溫室內的弧形步道攀爬至頂層,便可一眼看見東南角屹立的龐然大物——“莫莉和她的一家人”。這是一組枯木雕塑藝術作品,出自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多蘭·韋伯之手,這是他為2019年北京世園會植物館專門創作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枯木動物雕塑。這組裝置高10米,由小長頸鹿、公長頸鹿、母長頸鹿和金屬樹四部分組成,設計師為小長頸鹿起名莫莉,所以這組作品也就得名“莫莉和她的一家人”。
枯木來自菲律賓,是當地人砍伐后沒來得及運走被沖入海水的木頭,30年前,詹姆斯偶然在菲律賓發現了這種木頭,并發現可以用于藝術創作。于是就常年收集,并用這種已枯死的木頭制作動物雕塑,呼吁人類珍視森林和植物、愛惜地球資源。
仔細觀察,三只長頸鹿無論是體態還是表情都栩栩如生,“這三只長頸鹿總共用了10噸左右的枯木材料。”植物館館長助理伍薔告訴記者,長頸鹿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沒有經過打磨的枯木原態,“所以你看長頸鹿身體的紋路、下頜的弧度,能表現這些細節的枯木都非常難找。”伍薔說。
除了三只長頸鹿,這組藝術作品中還有一棵金屬樹。“其實一開始并沒有這棵樹,長頸鹿站起來之后,我們發現這是整個植物館的制高點,高達23.5米,它們又是木質的,如果遭到雷擊,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這棵金屬樹不僅是一個裝飾,還是一根避雷針。在計算好角度和高度之后,這棵比“莫莉爸爸”還要高出兩米的鋼制金屬樹就應運而生了。
觀展解碼
百歲云南“老爺爺”
北京如何安家?
如果在植物溫室行走,一定會發現在場館中央的那棵青果榕,它是全場最高、年紀最大的植物,被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老爺爺”。這棵今年近100歲的老榕樹來自云南西雙版納,為了讓它能提前適應植物溫室的氣候,在世園會開幕之后向游客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年10月,“老爺爺”就被運了過來。“我們可以驕傲地說,現在你看到的‘老爺爺’的每一片葉子,都是在這里長出來的。”賀穎說。
“老爺爺”的“上京路”比紅樹林要復雜多了。“其實當時很多機構都看上了這棵樹,但是很多人都不敢要。”賀穎告訴記者,這棵百歲老榕樹的根系太龐大了,而且生長出很多板狀根。“板狀根相當于樹的‘腿’,支撐樹干,抵御大風等惡劣天氣,所以特別粗。”另外,“老爺爺”的樹冠也非常茂密,“是咱們現在看到的樹冠的五六倍那么大。”
如果連根帶冠一起運輸,既不好運,又可能對樹造成傷害。植物館的工作人員為了研究如何將“老爺爺”運到北京,就接連去找云南的苗圃和施工單位談過好幾次。最后,施工單位將樹冠上的枝干和葉子全部砍掉,只留下主要的根系,養了半個月,每天觀察,直到樹木適應了斷根之后的狀態,才包裹起來。最后,工作人員調來運輸車,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才從云南運到北京。
“老爺爺”入駐場館的時間已經是北京的秋天了,這對于這么大歲數的南方老榕樹來說,氣溫偏低是個風險。于是,工作人員用腳手架給它搭了一個“雅間”,動用幾十臺暖風機,配合著營養液“吊瓶”,為它取暖。入冬之后,讓“老爺爺”別受凍是場館所有工作人員最關心的事兒,“深夜一兩點,我們怕‘老爺爺’凍著,很多人穿著最厚的羽絨服,盯著溫度計,直到溫度上來了,才敢去睡。”就這樣,在工作人員的悉心守護下,“老爺爺”漸漸恢復了精神,枝干開始發芽。“你知道,當它開始長葉子的時候,我們有多興奮嗎,都在喊:‘老爺爺’活過來了。”
兩萬株熱帶植物
如何“打針看病”?
在植物館里,有一支五六個人組成的團隊,每天一早,他們就會出現在植物溫室里。他們手持照相機或者手機,迅速分散,各自認領一片區域,開始用雙眼認真地掃視著那個區域的植物,時而動手翻看一下葉片,時而舉起相機咔嚓拍照。他們是來自萬創青綠環境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也是場館內所有植物的“醫生”。
魏飛就是其中一位“植物醫生”,別看小伙子年紀輕輕,已經有了不少給植物看病的經驗。每天一進館,他就會立刻放慢腳步,雙眼鎖定步道旁的植物,挨個兒仔細查看,“葉子有沒有生病,長沒長蟲子,有沒有異常的斑點,養護工在澆水和修剪上有沒有問題,這些都要靠雙眼發現,我們還經常要小心踩著土爬到坡上去看。”魏飛笑言,他們不僅眼神兒要好,身手也要好。如果發現問題,他們就會立刻拍照,拿回辦公室會診“病情”,建立“病歷”,“開方抓藥”。“其實如果植物有病癥出現,從整體狀態就能察覺了。”自從植物們開始入駐場館,細心的“植物醫生”們就開始了每天“出診”的工作。截至目前已經為不少植物看過病,他們甚至在場館內的爬坡步道上發現了特別小的蚜蟲,及時遏制了“病情”的發展。(記者 葉曉彥 張存 制圖 除署名外均為植物館供圖)
+1
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將嚴格保護與科學修復相結合,劃定了未來5年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行動計劃》提出將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并明確了相關管控要求。按照《行動計劃》,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5省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紅樹林修復項目。
每到臺風天,別人都躲在屋里,老莫卻一個人跑出去,就是為了看看漁船是否壓倒了紅樹林。以前,村民經常在紅樹林里挖泥蟲賺點收入,老莫同樣會去勸阻,因為挖泥蟲會挖壞紅樹林的根,破壞紅樹林的生長。
記者6月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20年來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20年來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還制定了地方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出臺了省級濕地保護條例,明確了紅樹林保護目標任務。
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岸,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紅樹林被譽為“海灘森林”“海底森林”,可以保護堤壩,減輕風暴浪潮災害,消除海洋河口污染,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982年10月28日,紅樹林被寫入了聯合國通過的世界自然憲章的附件部分,全球紅樹林研究獲得蓬勃發展。
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近期,成群的鷺鳥在海南臨高縣新盈鎮的濕地和紅樹林覓食、飛翔、嬉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題“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就是把陸地和海洋連成一個整體,呼吁更多人共同來守護好美麗海洋。在城市化、工業化和泛濫開采的沖擊下,紅樹林不僅面積在減少,而且生態系統正遭到破壞,紅樹林種類逐漸減少,里面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黃色蔓延,從重慶山王坪生態公園的秋葵黃,到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杏仁黃和麥稈黃,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從金盞黃到槐花黃到淺烙黃逐漸變化,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一片蒿黃色,甘肅八步沙林場從土黃色變成了清新的綠色。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乳白色與水墨黑相間的熊貓正在打滾兒,美不勝收。
(記者 劉禛)這是一場獨具特色的全球綠色盛會,在世界矚目中傾情上演。在中國館,牡丹花國色天香、蝴蝶蘭千嬌百媚、彌勒樹挺著“大肚子”憨態可掬、組合盆栽盆景專項國際競賽如火如荼……郁郁蔥蔥的植物散發著勃勃生機。
近年來,廣西在綠色之海、開放之海理念的指導下,打造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昔日漁港正變為濱海旅游勝地。眼下,欽州三娘灣景區迎來大批中外游客,大家都想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海豚來上一次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