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5日15:57 來源:映象網
河南澠池,從唐朝時就是利津古渡的所在地,曾與茅津、孟津齊名,統稱為黃河中游的三大古渡。當年這里漕運繁華,食魚之風盛行,制作魚肉的技術,已經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其中尤以“吊鍋魚”最為著名。
3月15日(周五)晚21:27,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揭秘唐代名吃“吊鍋魚”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唐代,有個宰相叫劉晏?!度纸洝酚小疤苿㈥?,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此人幼年便才華橫溢。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召見后大加贊賞,授秘書省太子正字。唐朝時的秘書省是國家圖書館機構,內藏大量圖書,秘書省正字就是校正書籍中錯誤的官員。于是人人以“神童”稱之,名噪京師。
后來入朝為官后,他大規模改革黃河漕運,收到奇效。他的改革大到船只,小到韁繩,細到船工們用的灶具。這個灶具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方便船工們隨時隨地生火做飯。吊鍋魚這道美味,自此便在澠池當地盛行,流傳千年。
今年50歲的楊拴朝,對仿古菜有著濃厚的興趣,遙遠的古代是什么味道,牽引著他無窮的好奇心。于是他嘗試著復原唐朝漕運灶具,體驗先民逐水打魚的生活方式,把這道傳奇菜品,重新端上餐桌。
要想做好這道美味,除了特制的炊具外,還要選用最新鮮的食材。由于當地兩邊的山脈比較陡峭,河床比較窄,水的流速比較急,鯉魚在這邊活動量比較大。形成了當地野生黃河鯉魚的特點,魚身修長,尾巴稍是紅色的。魚游動的勁大了,肉質自然非常細膩,口感勁道。
剛出水的黃河鯉魚,去頭斷尾,用刀片取下兩扇魚肉,魚肉斜刀片成厚2厘米的帶皮魚片,入盆。用鹽、料酒碼味。腌制10分鐘。在這段等待時間里,楊拴朝祭出燉煮神器。
特制的炊具,是按照古法鑄造,擁有美妙的曲線??此破降瓱o奇,卻因為它的器型,和恰到好處的導熱功能,成就了這次最獨特的烹飪方式,這道美味因此得名為吊鍋魚。
蔥姜爆香,加水燒沸。下魚頭、魚骨,用大火熬煮。幾分鐘后,湯汁泛白,香味濃郁,放入香菜,豆芽。倒入腌好的鯉魚片拌勻,大火煮沸。器具的獨特造型,使水蒸氣循環上升,讓香味得以充分混合。
一個架子,帶著小鍋,燒出來的魚,帶有最純真的漁家風味,這就是澠池特色吊鍋魚,它既是一種新鮮的味道,也是古人的味道。
鯉魚有3000年的飲食文化,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在《詩經》中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的句子,鯉魚在我國歷來被尊為“諸魚之長”或“魚王”。北宋更是奉鯉魚為“食品上味”。黃河中的鯉魚,世稱“金色黃河大鯉魚”。《清稗類鈔》稱:“豫省黃河之鯉,干鮮肥嫩可稱珍品”。
都說吃啥補啥,吃魚眼真的名目嗎?吃魚還有其它哪些講究?如何才能在家也能把鯉魚做出美味?3月15日(周五)晚21:27,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邀請中國烹飪大師,鄭州新東方烹飪學校副教授——劉國良,現場烹制,敬請期待!
近年來,澠池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加快推進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發展步伐。2018年,澠池縣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全省39個縣級融媒體建設試點縣之一,2019年1月18日,澠池縣融媒體中心在全市率先掛牌成立,實現了縣級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
黃河丹峽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北部山區,毗鄰黃河,是一處由紅色石英砂巖構成的幽深峽谷丹霞地貌景觀。金秋十月,在通往黃河丹峽沿途上,不僅有燦爛如霞的萬山紅葉,更有刀削斧劈般的峭壁和千層崖、鐘乳石、駱駝峰、官印臺、地質天書以及八潭八瀑等眾多奇特的地貌景觀,呈現出如詩如畫般的景象,令人沉醉。
鄭州:二七塔、河南博物院、黃河博物館、大河村遺址、新鄭黃帝故里、登封嵩山歷史建筑群、鞏義雙槐樹遺址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黃河博物館、楚河漢界景區、南水北調穿黃工程
3月13日,省委書記王國生到三門峽市檢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澠池縣承明光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王國生走進企業車間,了解光電和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發展,查看復工復產情況。
2019年10月31日上午,縣人民法院首起“套路貸”涉惡案件一審宣判,以張某毅、聶某星為首的惡勢力犯罪集團7人獲刑!2019年1月份以
1982.08—2002.12 歷任洛陽地區公安處刑偵科偵察員,三門峽市公安局科員、副科級協理員,三門峽市湖濱區公安分局副局長,三門峽市公安局治安科副科長,澠池縣公安局黨委副書記、政委;
映象網直播 ▏五谷豐登!70城聯動直播慶豐收:澠池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9月15日12時42分在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北緯34.99度,東經111.90度)發生2.7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圖片來源: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
月24日,“八方援”河南共青團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茅臺王子 明亮少年” 2019年希望工程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三門峽澠池縣坡頭鄉坡頭學校舉行。
澠池縣發現的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紋 考古探秘 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紋”,近日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實驗室列為重點研究項目。經分析鑒定,以劉少聰為首的專家團隊一致認為,這枚鋬耳上的指紋是一名20—30歲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壓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