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9日11:06 來源:經濟日報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普天下華人最大的辭舊迎新儀式。
春節習俗中大多包含著祭神、祭祖(臘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相關內容,這也與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發達有關。“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來臨,萬物進入生長、發育階段,也是人們播種、栽培的季節。民以食為天,人類所有財富的獲得,都是大自然給予的。這樣一個季節的到來,自然也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甲骨文和金文(銘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甲骨文的“年”字像是人頭上頂著谷物。
舊歷中正月初一的“年節”,稱作“春節”。這個名字很貼切,一年四季春為首,立春正好處于農歷正月初一前后。人們穿新衣戴新帽、高高興興迎接春天的到來。春節是個蘊含著“慶祝豐收”“祈求安康”“辭舊迎新”“萬象更新”等寓意的美好節日。縱觀各地民俗,都充滿了辭舊迎新、團圓美滿、歡樂喜慶的含義。
這幾年,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紛紛吐槽年味兒越來越寡淡了。這是怎么回事?筆者分析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窮富不一樣了。以前物資困乏,平時不管穿戴還是吃喝,家家過著捉襟見肘的窮日子。只有過年,各家各戶才會傾其所有、盡其所能,為孩子做幾件算得上“時興”的穿戴,給全家做幾頓還算豐盛的飯菜。因此,一年里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盼著過年。從心理感受上講,當你越是盼望什么時,似乎感覺那個東西越來得慢。一旦春節到來了,便感覺年味兒異常濃郁。眼下,我們平常的日子都比以前過年還要好,想買什么能買什么,想買多少就買多少。在這種情況下,誰還稀罕那幾頓“過年飯”呢?
二是忙閑不一樣了。以前各種年節物品,都需要自己動手打造,如磨面、殺豬、磨豆腐、蒸饃饃、煮細果子、炸丸子等活動非常多,既勞神也勞力,整個臘月不得消閑。每樣物品都包含著艱辛與付出,來之不易。當你過年享用起這些東西時,便倍感溫馨和幸福。現在情況變了,只要走進超市,不消一個小時就能把過年的東西打點齊備。物品來得容易了,享受起來也就沒有了過去那種感覺,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了。
三是節奏不一樣了。過去人們普遍忙,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一年里都把工作排得滿滿的。年齡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更是不會忘記“春節開門紅,初一也上工”。在這樣十分忙活的日子里,過年了總會比往日消閑一些,便感覺年味濃濃,其樂融融。現在不同了,“雙休日”普及了,“節假日”變多了,大家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長,人們普遍生活在“休閑社會”里,對過年提不起興趣也就在情理之中。
仔細推敲,年味兒變淡不是壞事,而是快樂幸福生活“常態化”的結果。我們應該真誠地感謝時代、感謝祖國,也應該真誠地祝福自己、祝福家庭。
春節是中華民族在普天同慶中闔家團圓的隆重節日,也是每個人在辭舊迎新中振奮精神、轉變自我、成長成熟的一個重要儀式。
什么是儀式呢?儀式是提醒我們注重當下、在意自我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可以讓這一刻顯得特別莊嚴而神圣,讓這個日子顯得格外重要而難忘。
在現代生活的掩蓋和沖擊下,年味兒變淡也有春節儀式感衰落的原因。為了幫助大家過一個“有意思也有意義”的春節,我們就需要鞏固和提升春節的儀式感,尋找出春節更多的“本來意義”。
春節最初的意義之一,在于辭舊迎新。春節中,讓大家通過回憶往事,總結經驗教訓,汲取思想營養;展望未來,制定計劃,振奮精神,重新出發。
春節最初的意義之二,在于通過吃年夜飯、拜年、發壓歲錢,讓大家感受團圓珍貴,鞏固血濃于水的親情,分享天倫之樂;同時,也在這些拜年活動中,讓孩子們認識親戚、分清輩分、懂得禮數、孝敬老人,達到“老有所安,少有所學”,各安其分,各謀其事。現在的青少年,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是在全家人的嬌慣中成長起來的。讓孩子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認識自我,找對位置,學會擔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春節最初的意義還有,讓大家懷著虔誠的心情,來祭祀天地自然,祭祀列祖列宗。今天,我們春節中隆重的祭祀活動幾乎沒有了。對于祭祀,我們完全可以變換個方式來看待它: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永遠是弱小的,要懂得敬畏自然,學會遵循自然規律辦事,這也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根本途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我們以前所有“戰天斗地”的成果,都是遵從自然規律、按照科學原理辦事取得的。我們當今所有的文明成果,也都是千秋萬代的先人們披荊斬棘、舍生忘死、苦苦探索的結晶。讓我們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在祭祀大自然中,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懂得敬畏;在祭祀列祖列宗中,知道我們將要向哪里去,懂得感恩。
春節緊鄰著元宵節,這是我國傳統節日里邊間隔時間最短的兩個節日。仔細品味這兩個相連的節日,發現原來其中蘊含著許多關聯意義:如果說春節是團圓會,那么元宵節就是告別禮;如果說春節是慶功宴,那么元宵節就是催征鼓。一個體現著親情、回味和總結,重在靜;一個表達著干事創業,向往著出發,重在動。這兩個一弛一張、一靜一動、一抑一揚的節日無不在向世人昭示中國人的鮮明性格:我們喜歡陶醉,更喜歡創造。
是的,當元宵節的鑼鼓敲起來的時候,也宣告了春節活動的結束,我們甩開膀子痛痛快快干事創業的日子也就到了……
(經濟日報 作者:申樹鳳 責編:于浩)
11月12日,記者從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從2020年11月6日至2021年春節前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以確保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資,兜住基本民生底線,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億萬游客之所以能夠盡享假期,是因為有無數勞動者堅守在崗位,用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支撐著各行各業有序運轉。萬家燈火、山河秀美、經濟復蘇,每個勞動者都在用汗水為民族復興貢獻著力量。
10月1日,留學生李天力(左一)在老家淄博的親戚家中與親人一起吃晚飯,共度中秋 天涯共此時。對于億萬中國百姓而言,這種心情,因為以一種艱難的磨礪、巨大的付出而換來,尤其讓人懂得珍惜。
這個國慶、中秋的假期合體,真的有點特別。來自文旅部的數據顯示,國慶中秋假期首日,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0.9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3.8%。在有些令人恍惚的“春節幻境”中,有頗為濃烈的家國共情:當舉國歡慶,當闔家團圓,請允許我們一起緬懷逝去,一同珍惜當下!
在華夏大地,一條條高鐵線縱橫穿越,連接起遼闊疆土的錦繡河山,見證著國家的發展前行。央視記者胡婧在國慶假期前就登上了京滬高鐵,讓我們跟隨她的腳步,體驗一把“最快早班車”是什么樣的感覺吧。
?太公終于歸來!8月16日,電影《姜子牙》通過官微宣布,定于今年10月1日公映。
8月10日上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啟動會。“春晚是一個國家的舞臺,這個舞臺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舞臺”,創新求變一直是夏雨導演的創作課題。·2005、2006、2009、2017、2018、2019、2020年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歌舞、魔雜類節目導演
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那么傳統節日就像優秀傳統文化結出的花果,孕育了、濃縮著民族的記憶和情感。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妨從過好傳統節日做起。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潘向黎對春節假期延長的話題表示了關注。
5月22日,微信公眾號“上海民進”刊發了潘向黎的《從防疫出發春節放假15天的建議》(下稱《建議》)。她在《建議》中提出,結合現實情況、傳統風俗、國民訴求和防疫需要,建議延長春節假期到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