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6日12:30 來源:新華社
除夕夜,千家萬戶燈火通明,歡聲笑語。
晚上6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柵樓三樓仍亮著燈,六個小伙子在辦公桌前忙碌,辦公室外、樓道走廊里一片寂靜。除了門上貼著的“福”字,幾乎沒有過年氣氛。
對這個在除夕夜堅持工作的科研團隊來說,年夜飯是個問題。單位遠離市區,晚飯時間叫不到外賣。團隊成員于濤從桌后翻出兩箱泡面,笑著說:“快來搶面!各種口味,先到先得。”而沖泡面的時候,他們還在討論工作。
2月4日,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沙巍、齊克奇和王少鑫(從左至右)邊吃泡面邊商量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只要干不倒,就要加油干。”研究員王智對記者說。自2017年12月團隊加入引力波探測空間太極計劃至今,幾位核心成員幾乎天天都在忙。
2016年2月,美國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引起世界轟動。我國也在加緊開展引力波探測研發,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太極計劃”正緊張攻關。“太極計劃”將發射三顆衛星組成探測星組,采用激光干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探測,相較于地面探測裝置,研究目標更廣闊。該項目計劃于2023年和2033年前后分別發射太極探路者雙星、太極計劃引力波探測衛星組。
“太極計劃”涉及的衛星上有三個關鍵有效載荷,堪稱系統“大腦”,王智團隊參與其中兩個有效載荷研發。當春節與重大科研項目的關鍵沖刺期重合時,留給他們的只有加班一個選項。
從接到任務起,每周七天,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團隊幾乎全部在崗。他們忙到沒時間吃飯,泡面成了主食。項目論證需要隨時出差,不少人把行李箱放在辦公室,出差回來繼續工作。
王智放下筷子,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行程表。2018年12月他出差13次,其他時間日程也都是滿的。他手機上的飛行記錄顯示:全年,他飛了94次,里程共14.6萬公里,“打敗了”全國99.99%的人……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中國天眼”坐落于貴州平塘縣克度鎮深山的一處“大窩凼”,從山頂向下看,就像一口“大鍋”,其口徑達到500米;球狀反射面相當于30個足球場。
北京時間8月2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刊發“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于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天琴一號”承擔著“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
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根據最新試驗結果分析,天琴一號衛星已經成功完成無拖曳控制飛行驗證。天琴一號衛星無拖曳控制技術在軌成功驗證,表明我國向空間引力波探測邁出了堅實一步,但距離真正的引力波探測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1月11日下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這意味著“中國天眼”開啟了睜眼看宇宙的新征程,也意味著人類向宇宙未知地帶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開闊。
據悉,“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用于“天琴計劃”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在軌驗證,并能夠開展地球長波重力場模型的反演。“天琴計劃”具體為:部署3顆全同衛星,并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引力波。
2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實驗總結評審會。“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是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實驗技術驗證的重要突破,標志著太極計劃“三步走”第一步任務目標已成功實現。
8月31日7時4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將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政協委員、阿里原初引力波項目首席科學家張新民2日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引力波探測望遠鏡目前已經在西藏阿里地區建成觀測倉,預計將于2020年開啟對原初引力波的追尋。